2009年6月28日
2009年6月18日
2009年5月7日
合太极
刚好上月的今天,我开始每天早上6点起床去恢复性学习太极拳,先后经历了健身八法、吴氏太极八十四式的学习。今天终于学完了最后一式:合太极。现在我终于能够顺利的独自打完全套太极拳了。
回顾这一轮的学习,我有很多感想。
首 先,正确的指导是必要条件。战老师还是那么的耐心和蔼的教导每一位学员的每一个招式。而且,我观察发现战老师每次都能够记住前一天教到了哪里。战老师经常 对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多练习啊!”,而且老师不喜欢那种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行为。每当有同学很长时间后出现在拳场时,老师都会善意的说,啊,好久没来 了啊。每天早上战老师对于大家的指导除了基本的招式之外还有一些太极拳实战中具体的简单的应用,最让人放松的就是老师还会和大家拉拉家常,说说各种相关的 有趣的事情。这个月来,最为有趣的事情就是老师的美国之行中的各种细节事宜了。那段沈阳美国领事馆美国老太太面试官的面试堪称经典。战老师算是一位现代化 的太极宗师。
坚持的重要性。回想自己两年前学习太极的失败经历以及这次成功学习的经验,我发现坚持真的很重要。我每天除了早上的学习和练 习外,每天还会在实验室的会议室或者学校管楼对面的花园里练习一下。不断的练习和体会让我能够越来越熟练。那句“三天不练手生”真是一点没错啊。贵在坚 持,不但能够应用到学习太极拳上,任何学习都适用这个规律。
用心才能学好。这一路的学习,不但需要记住很多的招式,还需要不断的体会其中的感觉。例如,静站冥想放松过程中的那种感觉就是需要不断领会的。
这一路的学习,让我增强了信心,增强了学习和强化任何技能的信心。正确的指导+坚持+用心=学会并学好。
对于太极而言,学完八十四式只是一个开始。推手、劲路、实战、太极剑、气穴运动等等都需要仔细的学习。我一定会将太极学习和练习一辈子的 :)
2009年4月7日
太极气场
早上挣扎了半天,终于6点20离开了公寓,在去邵馆的路上一路小跑。这次,我感觉到了三个太极气场。一个是正心楼和馆院之间的那个花园里打太极的几个人的小场,另一个是跑到图书馆前看到的接近上百人在那里练习老年健身操。这上百人的气场真够厉害的,穿过其中时感觉有点威慑力。但是明显察觉,这是老年人的天下。都说年轻人是祖国的花朵,但是早上晨练的绝对是老年人比年轻人多得多。
慢跑抵达邵馆门前空地时,发现战老师还有一些朋友已经早早到达。有练习推手的,有正在全神完成太极84式的。还有在那里冥想的。还有初学者在慢慢的练习。战老师还是那样气色红润、和蔼慈祥的和一些学员交流太极中的各种问题。
此刻,我明显体会到了《学习的艺术》中那个作者在美国的威廉陈的太极拳馆里的第一感觉。虽然这种感觉我在两年前也在这里跟着战老师学习太极时体会到过。但现在的感觉比以前更加强烈。
本想先试着冥想一下,然后开始试着打一趟。结果起势之后竟然不知道怎么打了。真是三天不练手生啊。何况我两年没打了。恰好战老师在旁边指导三个学员练习基本招式,我跟着打了一会儿,发现自己竟然忘光了。后来跟着另外一位更初级的学员一起从头练起,这才慢慢找到了一点点感觉。
战老师总是那么耐心的不厌其烦的为我们(就我们两人)演示着基本动作,一趟一趟的从头开始练习。老师后来对我们讲,什么是功夫,就是时间加技巧。需要不断练习。太极的秘密就是要不断练习和不断的体会揣摩。
到了7点半,很多人走了。剩下的就是推手的高级学员了。我也就准备回去了。
根据今天的习得来看,我真的需要每天坚持去学习。明天争取再早些离开公寓,到那里后先参加6点半的八法。7点后开始再从基础学习太极。
和我一起学太极的哥们是大四的,说后悔学晚了,现在非常珍惜这即将结束的几个月学习。我也是这种感觉,需要珍惜珍惜。
2009年3月15日
台球比赛,心理控制很重要
经历过真正的比赛才能算是体会其中的全部味道。
今天上午准时抵达紫丁香台球馆,参加了前几天报完名的第十五届紫丁香台球比赛。比赛最终有14人参加。我抽签到11。和我第一轮比赛的选手实力在我之上,他的平均实力和我的最佳状态持平。但是由于他开球时,我转移衣服去了,结果不知道还未分球,最终导致失去先机,先下一局。第二局没有放开,因为第一轮比赛是三局两胜。但是最终还是在对手失误的前提下,扳平为1:1。第三局时,对手发挥很好,面对强敌,我更加紧张,最终毫无悬念的输掉了第一轮。
刚结束时,组织者说还有一次机会,可以二次报名进入第一轮。
犹豫了一下,还是和俺mm一起留下了。这次和我比赛的是一个中年人。打了一会儿后我发现他出手时最后瞬间都不稳定。于是心里放松了一些。最终较为轻松的拿下第一局。第二局时也就是心里有点放松,最终比分成为1:1。第三局时,开始我打掉6个,对手还一个未进。原以为会较为顺利拿下第三局。没想到对手巧妙的利用剩下的很多球,防守很好。最后在都剩下一球的时候,我仔细打掉了最后一球。这时,面对黑8,我很轻松。击球位置和开球时的差不多。用力一击,黑8进了。我非常高兴,对手一下子泄气了。但这个时候,母球快乐的转了一圈最后蹦进了开球面的底袋。按照国标规则,我输掉了。一下子,我成了泄气的皮球。
哈哈,这个小小的比赛,真是瞬息万变啊。
体会到一点,心理控制很重要。一定要认真稳重的打好每一个球。
也感谢俺mm的全程陪伴和鼓励。比赛前随意练习时,mm打得也很好。可惜今天没有其他女生报名,最终mm未能参加比赛。
嗯,开心的周末!
2009年3月4日
2009年2月27日
助人为乐的“下场” :)
昨天傍晚路过图书馆,看到两个初中生 在雪地里的一颗小树下打闹,不小心一个小学生的帽子挂在树上了,两个学生瞪眼跳了几次都够不着。正当他们准备放弃时,一个高大的身躯出现在他们旁边,问了 一声,“帽子拿不下来了?....我来帮你们拿吧。”说完,两个学生闪到一旁,我伸手便够着了。送到他们手里时,一个学生非常礼貌的说了一句,“谢谢叔 叔!”
高大帅哥顿时晕倒!补了一句,“不许叫叔,得叫哥。”那个小个儿机灵的又补一句,“谢谢哥!”
我回头一看,那个大个儿对小个儿说,“人家不喜欢被称呼得很老。”小个儿诺诺点头。
哎!这就是俺昨晚助人为乐的“下场”。反思一下,我看起来有这么老了么 :)
2009年2月24日
2009年2月22日
人生的构成
忽然想到这个问题。答案为何呢?我的猜想如下:
人生=身体+时间+经验+欲望
由此得到的一个推论就是:
快乐人生=健康的身体+良好的个人时间管理+不断丰富的各种经验+主动或被动的快乐欲望
再推一下就是:
如何实现快乐的人生=锻炼身体+管理时间+总结和积累经验+优化个人欲望
哈哈,看起来有点冠冕堂皇了。这里先记录下自己近段时间总结的一条煮鸡蛋的经验:
生鸡蛋带壳置入沸水后熟的程度和时间成线性增长后停止的关系,几个采样点为:6分钟--全糖心蛋,7.5分钟--半糖心蛋,9分钟--达到全熟,10分钟--较老,>11分钟--基本不再变化。
2009年2月21日
世界上最短的笑话——拆
看到题目,你会认为我可能又是转载。从现在开始,这个博客不会再转载别人的文章了,原创很重要 :)
今天,发现了我认为是世界上最短的笑话。嗯,是的,肯定是这样的,看完后你肯定也会这样认为的。
-------------------------------------------------------------------------------
话说,晚饭后,天上下着小雪(猜测是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举办的这几天,采用了大量的人工降雪)。
我和女友在校园里的一条主干道上走过。这时,男主角忽然发现路旁的一辆汽车布满的雪窗户上有一个圆圈。显然,这是人用手画的。
圆圈中间赫然一个大字——拆!
男女主角开始捧腹大笑!
接着发现后续几辆车上都有这样的“艺术作品”!
--------------------------------------------------------------
真是太有才了。创意的很啊!
2009年2月19日
[转载]论无聊
偶然间发现了周国平的这两篇博文,细细看来,很多话都是真实的写照,无论自己抑或他人。
--------------------------------------------------------------------------------------------------------
论无聊(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1d6f680100caix.html
1
无聊是对欲望的欲望。当一个人没有任何欲望而又渴望有欲望之时,他便感到无聊。
2
叔本华把无聊看作欲望满足之后的一种无欲望状态,可说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完全无欲望是一种恬静状态,无聊却包含着不安的成分。人之所以无聊不是因为无欲望,而是因为不能忍受这无欲望的状态,因而渴望有欲望。
3
无聊的前提是闲。一般来说,只要人类在求温饱之余还有精力,无聊的可能性就存在了。席勒用剩余精力解释美感的发生。其实,人类特有的一切好东西坏东西,其发生盖赖于此,无聊也不例外。
所谓闲,是指没有非做不可的事,遂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闲的可贵就在于此。闲了未必无聊,闲着没事干才会无聊。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却找不到兴趣所在,或者做不成感兴趣的事,剩余精力茫茫然无所寄托,这种滋味就叫无聊。
4
兽和神大约都不会无聊。兽活命而已,只有纯粹的生存。神充实自足,具备完满的存在。兽人神三界,唯有夹在中间的人才会无聊,才可能有活得没意思的感觉和叹息。
人,永远走在从生存向存在的途中。他已经辞别兽界,却无望进入神界。他不甘于纯粹的生存,却达不到完美的存在。他有了超出生存的精力,却没有超出生存的目标。他寻求,却不知道寻求什么。人是注定要无聊的。
5
如 果人真能够成为神,就不无聊了吗?我想象不出,上帝在完成他的创世工作之后,是如何消磨他的星期天的。圣经对此闭口不谈,这倒不奇怪,因为上帝是完美无缺 的,既不能像肉欲犹存的人类那样用美食酣睡款待自己,又不能像壮心不已的人类那样不断进行新的精神探险,他实在没事可干了。他的绝对的完美便是他的绝对的 空虚。人类的无聊尚可药治,上帝的无聊宁有息日?
6
没有比长途旅行更令人兴奋的了,也没有比长途旅行更容易使人感到无聊的了。
人生,就是一趟长途旅行。
一趟长途旅行,意味着奇遇,巧合,不寻常的机缘,意外的收获,陌生而新鲜的人和景物。总之,意味着种种打破生活常规的偶然性和可能性。所以,谁不是怀着朦胧的期待和莫名的激动踏上旅程的?
然而,一般规律是,随着旅程的延续,兴奋递减,无聊递增。
7
我们从记事起就已经身在这趟名为“人生”的列车上了。一开始,我们并不关心它开往何处。孩子们不需要为人生安上一个目的,他们扒在车窗边,小脸蛋紧贴玻璃,窗外掠过的田野、树木、房屋、人畜无不可观,无不使他们感到新奇。无聊与他们无缘。
不 知从何时起,车窗外的景物不再那样令我们陶醉了。这是我们告别童年的一个确切标志,我们长大成人了。我们开始需要一个目的,而且往往也就有了一个也许清晰 但多半模糊的目的。我们相信列车将把我们带往一个美妙的地方,那里的景物远比沿途优美。我们在心里悄悄给那地方冠以美好的名称,名之为“幸福”、“成功 ”、“善”、“真理”等等。
不幸的是,一旦我们开始憧憬一个目的,无聊便接踵而至。既然生活在远处,近处的就不是生活。既然目的最重要,过程就等而下之。我们的心飞向未来,只把身体留在现在,视正在经历的一切为必不可免的过程,耐着性子忍受。
8
愈 是心中老悬着一个遥远目的地的旅客,愈不耐旅途的漫长,容易百无聊赖。由此可见,无聊生于目的与过程的分离,乃是一种对过程疏远和隔膜的心境。孩子或者像 孩子一样单纯的人,目的意识淡薄,沉浸在过程中,过程和目的浑然不分,他们能够随遇而安,即事起兴,不易感到无聊。商人或者像商人一样精明的人,有非常明 确实际的目的,以此指导行动,规划过程,目的与过程丝丝相扣,他们能够聚精会神,分秒必争,也不易感到无聊。怕就怕既失去了孩子的单纯,又不肯学商人的精 明,目的意识强烈却并无明确实际的目的,有所追求但所求不是太缥缈就是太模糊。“我只是想要,但不知道究竟想要什么。”这种心境是滋生无聊的温床。心中弥 漫着一团空虚,无物可以填充。凡到手的一切都不是想要的,于是难免无聊了。
9
等的可怕,在于等的人对于所等的事完全不能支配,对于其他的事又完全没有心思,因而被迫处在无所事事的状态。有所期待使人兴奋,无所事事又使人无聊,等便是混合了兴奋和无聊的一种心境。随着等的时间延长,兴奋转成疲劳,无聊的心境就会占据优势。
10
活 着总得等待什么,哪伯是等待戈多。有人问贝克特,戈多究竟代表什么,他回答道:“我要是知道,早在剧中说出来了。”事实上,我们一生都在等待自己也不知道 的什么,生活就在这等待中展开并且获得了理由。等的滋味不免无聊,然而,一无所等的生活更加无聊。不,一无所等是不可能的。即使在一无所等的时候,我们还 是在等,等那个有所等的时刻到来。一个人到了连这样的等也没有的地步,就非自杀不可。所以,始终不出场的戈多先生实在是人生舞台的主角,没有他,人生这场 戏是演不下去的。
----------------------------------------------------------------------------------------------------
论无聊(二)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1d6f680100cdm6.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rticle
1
时 间就是生命,时间是我们的全部所有。谁都不愿意时间飞速流逝,一下子就到达生命的终点。可是大家似乎又都在“消磨”时间,也就是说,想办法把时间打发掉。 如此宝贵的时间似乎又是一个极其可怕的东西,因而人们要用种种娱乐、闲谈、杂务隔开自己与时间,使自己不至于直接面对这空无所有而又确实在流逝着的时间。
2
在有些人眼里,人生是一碟乏味的菜,为了咽下这碟菜,少不了种种作料,种种刺激。他们的日子过得真热闹。
3
闲 是福气,无聊却是痛苦。在自由状态下,多半可以找到法子排遣无聊。排遣的方式因人而异,最能见出一个人的性情。愈浅薄的人,其无聊愈容易排遣,现成的法子 有的是。“不有博弈者乎?”如今更好办,不有电视机乎?面对电视机一坐几个钟点,天天坐到头昏脑胀然后上床去,差不多是现代人最常见的消磨闲暇的方式, ——或者说,糟踏闲暇的方式。
4
时间就是生命。奇怪的是,人人都爱惜生命,不愿其速逝,却害怕时间,唯恐其停滞。我们好歹要做 点什么事来打发时间,一旦无所事事,时间就仿佛在我们面前停住了。我们面对这脱去事件外衣的赤裸裸的时间,发现它原来空无所有,心中隐约对生命的实质也起 了恐慌。无聊的可怕也许就在于此,所以要加以排遣。
5
人生中有些时候,我们会感觉到一种无可排遣的无聊。我们心不在焉,百事无 心,觉得做什么都没意思,并不是疲倦了,因为我们有精力,只是茫无出路。并不是看透了,因为我们有欲望,只是空无对象。这种心境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昙花 一现,却是一种直接暴露人生根底的深邃的无聊。
6
生命太短暂了,太珍贵了,无论用它来做什么都有点可惜。总想做最有意义的事,足以使人不虚此生、死而无恨的事,却没有一件事堪当此重责。但是,人活着总得做点什么。于是.我们便做着种种微不足道的事。
7
无聊是意义的空白。然而,如果没有这空白,我们又怎么会记起我们对于意义的渴望呢?当情人不在场的时候,对情人的思念便布满了爱情的空间。
8
无聊:缺乏目的和意义。
无聊的天性:没有能力为自己设立一个目的,创造一种意义。
伟大天性的无聊时刻:对自己所创造的意义的突然看破。
9
如果消遣也不能解除你的无聊,你就有点儿深刻了。
10
有这样一种时候,我翻开书,又合上,拿起笔,又放下,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找不到一件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只觉得心中弥漫着一种空虚怅惘之感。这是无聊袭来的时候。
当一个人无所事事而直接面对自己时,便会感到无聊。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仍会找些事做,尽快逃脱这种境遇。但是,也有无可逃脱的时候,我就是百事无心,不想见任何人,不想做任何事。
自 我似乎喜欢捉迷藏,如同蒙田所说:“我找我的时候找不着;我找着我由于偶然的邂逅比由于有意的搜寻多。”无聊正是与自我邂逅的一个契机。这个自我,摆脱了 一切社会的身分和关系,来自虚无,归于虚无。难怪我们和它相遇时,不能直面相视太久,便要匆匆逃离。可是,让我多坚持一会儿吧,我相信这个可怕的自我一定 会教给我许多人生的真理。
11
除了肉体欲望之外,人还有精神欲望,后者实质上是无限的。这种无限的精神欲望尤其体现在像拜伦这 样极其敏感的天性身上,他们内心怀着对精神事物的永不满足的欲求,由于无限的欲望不可能通过有限的事物获得满足,结果必然对一切业已到手的东西很容易感到 厌倦。对他们来说,因为欲望不能满足而导致的痛苦和因为对既有事物丧失欲望而导致的无聊不是先后交替,而是同时并存的。他们的无聊直接根源于不满足,本身 就具有痛苦的性质。
12
精神一面要逃避无常,企求永恒,另一面却又厌倦重复,渴慕新奇。在自然中,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绝对的变注定了凡胎肉身的易朽。相对的不变造就了日常生活的单调。所以,无常和重复原是自然为人生立的法则。但精神不甘于循此法则,偏要求绝对的不变—— 永恒,偏难忍相对的不变——重复,在变与不变之间陷入了两难。
当然,自然中并无绝对的重复。正如潮汐是大海的节奏一样,生命也有其新陈代谢的节 奏。可是,当生命缺乏更高的目的时,我们便把节奏感受为重复。重复之荒谬就在于它是赤裸裸的无意义。重复像是永恒的一幅讽刺画,简直使人对永恒也丧失了兴 趣。对于那些不安的灵魂来说,重复比无常更不堪忍受。精神原是为逃脱无常而不倦地追求永恒,到后来这不倦的追求本身成了最大需要,以致当追求倦怠之时,为 了逃脱重复,它就宁愿扑向无常,毁灭自己。
13
如果说颓废是听天由命地接受无意义,悲壮是慷慨激昂地反抗无意义,那么,厌倦则是一种既不肯接受、又不想反抗的心态。颓废者是奴隶,悲壮者是英雄,厌倦者是那种既不愿做奴隶、又无心当英雄的人,那种骄傲得做不成奴隶、又懒惰得当不了英雄的人。
2009年1月2日
梦绕2008,仰视2009
大家都在2009开始前的几个时辰分别发布了2008的总结和2009的展望,似乎成了一股风潮。
回顾一下我的2008,因为种种原因,我在新国度过了一年的7/12,随后回归了到我的祖国和哈尔滨的美丽生活。
简单总结一下,主要完成的大事有如下几件:
1. 完成了9个月SG实习,得大于失;
2. 有幸去了米国参加ACL(感谢XF、Boxing两位老大让我蹭了旅店),离开新国前参加了SIGIR,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研究;
3. 彻底还清了本科时代的全部学费欠款,感谢HIT的绿色通道,感谢Boss的两年借款。
展看2009,两个坚定目标如下:
1. 博士毕业;
2. 迎娶我的美丽亚杰。
祝愿大家都牛Year更牛!
2008年12月29日
[转载]写给正在痛苦中煎熬的博士
不在其中不知其味,看到后感觉很亲切,转与此!
发信人: hallpetch (大肚博博@||轻吻落额头,玉手抚胸口), 信区: Graduate
标 题: 写给正在痛苦中煎熬的博士
发信站: 紫丁香社区 (Tue Dec 16 15:29:54 2008), 站内
昨 天晚上,一个博士和我聊天,心情非常郁闷,说他终于体会到为什么有那么多博士要自杀,觉得读博士一点意义都没有,不能毕业,毕了业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纯 粹浪费这几年时间,没有任何收获。他的心情我完全理解,因为我和他是同一届博士,也是第四年了,费尽千辛万苦,刚刚答辩完,当然现在的心情可能会轻松些, 但是论文送审之前的那些个日日夜夜,我现在都不愿意去想它,精神上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迷茫,徘徊,痛苦,挣扎,努力,坚持,终于熬出来了。但看到 还有那么多和我一届的或比我还早的博士,觉得自己也是幸运的,同时为他们捏把汗,希望他们能够早点毕业,遂写此文,以资鼓励!
当博士进入第三、第四个年头的时候,是压力最大,最痛苦的时候,许多人已经无退路可选,真的跟上了贼船一样,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在第一年的时候,觉得 自己没有勇气坚持读完博士,那么后悔还来的及,赶快退学,找个工作,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但是到了博三博四,论文已经作了大部分工作,几年的努力即将出 成果的时候,决不能因此而打退堂鼓。这个时候博士生的主要压力来自于这几个方面:
1、虽然论文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内容,但还是看不到毕业的希望。因 为即使自己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最后能不能出成果,或者最后的结果能不能像自己预期的那样?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因为博士论文要求创新,不是说你做出来就 可以了,而是你的创新点在哪里?你必须比别人做的好才行。
2、经济上的压力。许多脱产博士生,大部分都是应届的,国家每个月只给两百多块钱,那简 直是杯水车薪,如果碰上个好导师,可能会再资助点,那也少的可怜,仅仅解决温饱问题。但是大部分应届博士生,年龄都将而立之年,有些是有家有口的,有的是 正在谈恋爱或已经结婚的,正是需要钱的时候,而这个时候,自己不能挣钱养家糊口,却要忍受清贫,忍受孤独,潜下心来搞学问,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3、 毕业后的出路。即使自己忍受清贫,忍受孤独,潜下心来搞学问,也需要动力。或者毕业后会前途光明,飞黄腾达;或者毕业后会有一份高薪工作得以补偿。但是目 前的形势已经完全变了,我们根本看不到这些。三年前,像我们这一届或更早一点的,那个时候读博士,充满了美好的幻想:因为当时博士的待遇很好,一般去高 校,都会给一套不错的房子,并且解决家属问题,还有相当丰厚的科研启动费和安家费。三四年后,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房价暴涨,博士生也扩招了,别说 什么待遇,能进高校就不错了。当然,有人说,为什么非要进高校呢?我个人认为,高校对于博士来说应该是一个好的选择,毕竟高校需要博士这个学历,能够发挥 自己特长。如果去企业,没有必要读博士,进去了也和其他的非博士学历差不很远。
4、家人亲戚朋友的期望。读博士的人毕竟是少数,一个地方,尤其是 农村,方圆几十里,能够读博士的人也是非常少的。如果你恰巧是这为数不多一员,家人亲戚都会把它作为一种荣耀,他们宁愿受再大的苦,再大的累,也觉得很值 得,他们这一辈子不图什么,或许这点荣耀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大的安慰。但是他们不知道读博士有多难,要经历多大痛苦,而我们这些“天之骄子",能够半途而 废,忍心看着家人亲戚朋友们一双双充满了希望的眼神变成失望的眼神吗?不能,真的不能,除非你承认自己是懦夫,否则必须坚持下去,以不辜负他们的期望。
5、 退一万步讲,就算你现在不能坚持下去,放弃读博士,以硕士的身份去找工作,那么你能够找到三年前同样好的工作吗?恐怕很难,博士的待遇差了,同样,硕士生 的就业更加困难,也大不如以前。没有办法,也不要抱怨,因为抱怨没有任何作用,环境如此,社会如此,非你我的能力所能改变的。
所以,对于正处在博三博四的博士们,你们的心情我非常理解,请你们一定坚持下去。当时,我在毕业一再延期,看不到任何毕业的曙光的情况下,心中只有一个信 念,坚持下去,不管四年五年,一定要坚持下去,而且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因为我已经无路可退,只有沿着这条充满了坎坷的荆棘之路向前走,而且必须走出来。现 在终于走出来了,回想起来,真的是很难很难,不管以后如何,这段经历,一生刻骨铭心!
--
2008年12月14日
拒绝网络上瘾
2008年12月4日
2008年11月29日
重温《功夫熊猫》
Master Wugui said to Po, "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mystery, but today is a gift!"
Master Wugui said to Shifu, "you just need to believe."
The secret ingredient is ... nothing.
相信和信心非常重要。它们能引导你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事情!
2008年11月26日
感《腾讯十年》

书中展示了腾讯的历史,也理清了腾讯的发展战略的变化历程。有几点我觉得非常值得创业人士或者团队建设借鉴。
1. 定位:企业或者团队的目标一定要明确,需要完成的宏观业务也需要有自身的特色,同时还需要有相当的技术深度。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正如书中提到的“南坡”和“北坡”的对比。
2. 盈利模式:或者叫生存的依赖。刚创立时不必太考虑这个问题。一种好的模式是,好东西大家都会喜爱,大家喜爱的东西自然会有生存下来的渠道,这似乎是水到渠 成的原理。反过来,如果起初就过于关注如何挣钱,如何获得利益,很可能最终会把整个公司或者团队拖垮。一句话,先做有用的东西,不必考虑太多,名利最终都 会主动找上你。
3. 关注文化: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团队的文化建设尤其重要,因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只有大家形成默契并适当放松后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文化也是团队的灵魂。好的文化让人引以为豪,让人动力十足。
4. 不断提升:发展到一定阶段肯定会遇到困难也会取得成绩,一定要适时的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并不断开拓新的局面,当然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要不断适时的调整战略。
5. 公益:纵观当今,但凡有所成就的企业或者个人,都会特别关注这一点。日行一善,终能让人心里舒坦。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样才能不断发展。
这本书适合一口气读完,那样能体会更深一些。本书的不足之处我只能找到一点,那就是书里有一处文字错误:第116页第7行。多了一个英文字母"g"。
2008年11月23日
2008年10月21日
一位优秀的师弟
source:http://today.hit.edu.cn/articles/2008/10-20/10155029.htm
时间:2008-10-20 15:50:29 阅读: 511 标签: 计算机学院 访谈 丁效
让无悔的青春闪光
——访计算机学院科协主席丁效
(李博/文)丁效,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05级学生。现任计算机学院科协主席,曾任计算机学院学生会主席,腾讯创新俱乐部行政总监、营销总监,曾获全美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一等奖、黑龙江省三好学生、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强之星、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团干部、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团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在这些耀眼的成绩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汗水与感动,让我们一起走近丁效。
与想象的不同,丁效给人的感觉很平和,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也和我们大家一样,喜欢看书,动漫,玩些球类的运动。即使是在大四,并且作为学生会的主席,工作和学习的压力确实很大,但他也会合理的分配自己的时间。对于学习与工作的平衡,经验就是白天课程一定要全神贯注的听,同学上自习的时候他可能就在做学生工作,那么就在晚上同学休息的时候抓紧学习。初入大学之时丁效感觉自己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欠缺:不擅长交际,甚至连在众人面前发表一下看法的勇气都没有。意识到这点不足之后,他便想尽各种办法来提高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在工作和生活中尽量多接触不同的人,并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不断告诫自己,要学会欣赏、学会理解、更要学会宽容。“学生工作对人的影响是潜在的,也许大家会觉得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但是要想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还是应该更加全面的发展一些。”这是他对学弟学妹们的劝告。他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很多人都会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可大多数人缺乏一种恒心与毅力。但他却能坚持下来,他戏言自己是一个慢热型的人,在大学之初他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计划,也没有想过自己应该发展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成绩也不算理想,但是经过了开始的惨痛教训后他意识到自己应该有一个规划和目标,并且为此奋斗,从而有了今天骄人的成绩。熟悉他的人都会知道,他总是提到这样一句话:“人生的成功不过是在紧要处多一份坚持,人生的失败往往是在关键时刻少了坚持”。这就是他的座右铭,而且他也正是这样去做的。
本来怀着一颗紧张的心,但主席的和蔼让我们打消了顾虑,丁效随和、理性而又稳重,这也促使他顺利地进入学生会并且成功地成为学院的学生会主席。其实在他的身上,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为了不给家里增加经济负担,他选择了打工,曾利用晚上熄灯前这段时间做发报纸的兼职工作,同时,还在学校网络中心做兼职工作。因为学院、班级、社团、兼职的工作任务量已经是一般人无法承受的了,所以为了在学业上不被其他同学拉下,他毅然地决定坚持利用晚上的时间来弥补白天欠缺的学习时间,这样的学习工作方式一直伴随着他走过了大学的三年时光。我们还从学院老师那里了解到,在一次评选学生标兵竞争中,以他的条件可以毫无悬念的被选上,但是丁效主动和老师提出把评优的资格让给其他更需要的同学。不仅在学习和生活上认真,他更加注重自己思想上的进步,大二上学期他参加了党课培训班,并且担任大班长一职,党课的学习让他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热心帮助学校和社会上那些需要他帮助的人,他也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丁效是一个很懂得感恩的人,他时常说:是感恩成就了他的辉煌。因为感恩,因为不想让别人失望,他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他觉得别人的肯定是对他最大的支持和鼓励。没错,在他的周围,在这个社会,有太多值得他去铭记、去感激、去报答的人们。一个优秀的人就是这样,值得学习,让人感动。很感谢他,感谢他的真诚相对。
2008年10月8日
科学家风采:胡启恒
说来惭愧,以前我没有听说过这位大名鼎鼎的女科学家。今天在收到中国计算机学会电子周刊时忽然看到下面这个栏目
-------------------------------------------------------------------------------
科技人生:中国科学家风采
胡启恒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计算机学会原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前副院长
--------------------------------------------------------------------------------
怀着好奇,我点击照片进入了一段视频。短短半个小时的专访,让我了解了这位让人敬佩的女科学家。这里冒昧的敬称一句胡老师。
胡老师的专访中有几点让我感触比较深。
1. 她早年留学苏联,在莫斯科大学礼堂聆听了毛主席的精彩讲话,其中一句名言,“世界是我们的,世界更是你们的。”年轻时代的胡老师非常勤奋好学,对自己的要求更是非常严格。
2. 她有一位坚强的母亲,在当年的困境中,她母亲的话鼓舞了她,“你们没有任何人可以依赖,必须依靠自己去创造一切。”母亲的好学、坚强、勤劳对胡老师和她的哥哥的影响深远。
3. 她曾经随中国科技团最早访问美国硅谷,在硅谷领略到了巨大的创新力,并由此建议中科院学习硅谷的模式鼓励科研人员创立公司,并由此对中国计算机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联想公司的创立和发展就与她有着密切的关系。
4. 善于革新。胡老师在亲身对比了苏联和美国两种国度的氛围后,开始非常积极的接受新事物。按她的话说,她现在已经算是一位老人,但是她的工作方式非常的时尚。也就是这种风格,才使得她成为中国引入互联网的第一人。
5. 为人谦虚。在记者问到她最值得骄傲的事情是什么时,她的回答相当朴实。最后的结论是她属于新老交替的一代,她个人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只是为国家做出了一点小小的贡献。
我想我已经深深记住这位让人敬佩的女科学家了。
顺便找到了“科学人生:50位中国科学家的风采”,里面包含了胡启恒老师的这个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