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Taiji”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Taiji”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09年6月1日

吴氏太极飘洋过海

我们的太极拳老师今天终于又来到拳场了。战老师应美国休斯顿太极拳俱乐部的邀请,5月初去美国讲学。看到战老师以前的学生为老师拍的那本影集,听着老师的介绍,感觉战老师真是一位让人敬佩的老师。

战老师在美国的讲学还有两家报纸上登载的新闻。其中一则如下:

--------------------------------------------------------

标题:战波访休市传授吴式太极

日前在小区举行的一场太极拳讲座中,只见一位长者双手轻搭住一位近6�高男子,在沾连黏随中,对手如醉汉般脚底无根;这就是来自中国北方的吴式太极拳名家战波的身手。

战波是应吴式太极拳俱乐部的邀请来休斯敦讲学。

战波是第一次来到休斯敦,他来自中国哈尔滨,经数十年切磋研究,于太极技艺、理法、皆有心得。他对中医学、阴阳学、五行八卦、易经黄老、佛学儒学也颇具造诣。小区中多位参加战波太极拳讲座及其它讲学活动人士,都称许战波谦默冲和,但打起拳来纯以神行,动静间春风如沐。还有学生直认战波具古风,如古书中的道家人物。

战波此次拜访休斯敦,是为把传统太极文化推向世界做出积极贡献的一部分。战波此回在休市停留两周,他与学生们都希望日后能再有机缘访问休斯敦,传授吴式太极。
--------------------------------------------------------

在网上找到战老师的一则简介,三年多来对老师的感觉和这篇报道完全一致。简介内容如下:

--------------------------------------------------------

2008-07-28 10:03

战波,原名修和,1942年生,祖籍山东掖县平里店贾邓战家村。太极拳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内外兼修,深得中国传统"易"文化和"道"文化的精髓。吴式太极拳则是其中一个著名的流派,其特点是以柔化为主、以静制动。

太极拳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内外兼修,深得中国传统"易"文化和"道"文化的精髓,吴式太极拳则是其中一个著名的流派。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动作柔和规矩,轻松自然,连续不断,拳式小巧灵活,。拳架由开展而紧凑,紧凑中不显拘谨。充分表现出轻灵、圆活和动作贯串的特有风格。推手动作严密、细腻绵柔,招数随对方而变化,变化多端,守静而不妄动,尤以柔化见长。吴式太极拳还保留了较多的传统项目:徒手方面,保留太极快拳,其中仍保留跳跃和发劲等身法、手法;活步大捋推手,更是机动灵活,粘走变化,身法、手法、步法合一;烂采花是散手,更是出神入化;器械方面,保留了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和粘杆等。

战波先生自幼习武,1957年师从于北派吴式宗师王茂斋先生的高足修丕勋先生学吴式太极拳,1965年正式向修老师拜门入室,得其真传,成为吴式第四代传人。

战先生经数十年刻苦切磋、潜心研究,太极技艺、理法、修为臻其化境,达到动静双修、内外兼备,充分掌握了打拿旋转、叼拿锁扣、掷发摔跌、反筋背骨等高超技艺。先生与人较技时,手下极有分寸,从不伤人。令人输得口服心服,一方面体验到太极拳的出神入化,另一方面感到霎那间的惊心动魄。从而为人们认识传统太极拳、传播太极武术和培养武术人才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而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先生文武双全,除武学精湛外,对中医学、阴阳学、五行八卦、易经黄老、佛学儒学均有很深的造诣。在太极拳拳艺及理论上都有了极高的造诣,他总结整理数十年来练武心得体会,先后在《健身与科学》(2003年第10、11、12期)发表《吴式太极拳健身八法》。这套功法原名《糖尿病降糖法》就是战波先生根据五行生克和阴阳匹配的思想,按照太极拳的基本原理创造编辑的一套内容独特、而又简单有效的功法。另外战波先生在2004年以后陆续发表《太极拳的健身机理》、《静在无极中》、《太极拳推手的三步劲》等太极拳学术论文多篇,为太极拳的理论建设与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先生功法符合理法、简便易学、效果明显,深受广大学员欢迎,2001年7月15日黑龙江的《生活报》曾以题名为《神武太极》对战波先生功法和生平进行专题报道。另外,其他的报纸如《都市资讯报》、《新晚报》、《黑龙江晨报》、《佳木斯日报》、《哈工大报》和《家庭保健报》等也介绍和宣传过战波先生。

战先生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在哈尔滨教拳,数十寒暑辛勤耕耘,桃李数千余人,弟子遍及全国各地,美国、加拿大、韩国、俄国、东南亚友人亦纷纷拜师求学。他不论严寒酷暑,每周一至周五清晨都坚持教哈工大的青年学生练习太极拳,讲解太极拳每个动作的基本要领及理论依据,言传身教,孜孜不倦。其弟子曾在2005年中国三精杯国际及东北三省邀请赛上获得金牌五块、银牌二块的优异成绩。

为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太极拳、喜爱太极拳,自七十年代起,战先生历任哈市、区、工业大学、上海复旦大学、武术协会之太极裁判、顾问、教练等职。2002年他还筹资创办了《哈尔滨市北方吴式太极拳健身俱乐部》,出任主任兼总教练。2004年受哈尔滨市体育局及市太极拳协会委托,成立《哈尔滨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任会长。2005年任哈尔滨市太极拳协会理事兼主教练。另外,战先生曾在2002年东北三省武术比赛、2003年及2004年哈尔滨太极拳比赛大会和2005年哈尔滨太极拳国际邀请赛上被聘为仲裁委员会委员。

战先生谦和诚实、虚怀若谷,坦荡无私、广结武林同道。1987年以来接待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日本、芬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和武术界朋友,为把传统太极文化推向世界做出积极贡献。尤其是在2004年接待日本第七次新�太极拳友好交流团、2005年第七次哈尔滨市武术太极拳代表团赴日友好交流大会上,进行太极推手讲习和演武中,深受日本武术界赞誉。

在武学之路上,战先生以他一贯的热情、诚挚及执着继续耕耘着,将中国的传统太极拳文化开枝散叶、发扬光大。
--------------------------------------------------------

2009年5月14日

马步站桩

昨天开始进入正常的太极练习阶段,6点半八法健身,7点跟着大伙儿练习太极拳。一位师兄指出我的腿脚很不稳,需要练练站桩。老师没有回来之前只能找找网上的资料来学习如何站桩了。备份一下找到的资料,以供查看。

桩步又叫桩功,因桩功是拳术中的一种很重要的基本功夫,所以它既有强壮身心(能使体内的中气保持中正安舒)之功,又有稳定平衡之能。

1、马步站桩
练步之法以马步为基础。马步,又名马裆、地盆或站桩。为什么要练马步站桩呢?因其步稳气沉,不但可免血气上浮和呼吸短促之病,而且可使浮力渐去,得到气力沉重的效果。虽然拳术多半都在练手上的功夫,但是如步法不稳固,基础不坚,一动即摇,上重下轻,结果好像风絮水萍,毫无根基,这样会影响到全身,使之散乱。所以我们要求练其举足轻如鸿毛,立步重如泰山。如此可见,应该下苦功夫,练习马步站桩。


祖国医学的经络学说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纵行的干线;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的分支。它们遍布全身,内连五脏六腑,外达四肢百骸,沟通内外,联系表里,构成了一个完整、独特的功能体系,使肌体内外上下统一协调,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因此有“通则不痛,不通则痛”之说。马步站桩功的机理,类似于“体外反搏”的原理,它通过调整和保持特定的“上虚下实”姿势,以增加心脏气血的回流量和上身各部的气血通量,有利于建立“侧支循环”和改善微循环,使周身的经路畅通,气血调和,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防治“人老先从腿上老”,祛除疾病,健身益寿的目的。

预备姿势:放松直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内扣10°左右;两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内;身体中正,目视前方(图20)。

起势:掌心相对,两臂向前缓缓抬至与肩平(图21);翻掌向上,屈肘收手,经腰间带脉处向后、向外、再向前划弧(图22);翻掌向下,两臂略收回,置于体前,同时屈膝下蹲成马步站桩式(图23)。




站桩要领:

1.两脚与肩同宽;

2.两脚尖内扣10°左右;

3.十趾抓地,但不要过分用力;

4.屈膝下蹲,但膝不超过脚尖;

5.收腹、提肛;

6.圆档、松腰、松胯;

7.含胸拔背;

8.虚领顶劲;

9.舌舐上腭;

10.目视前方;

11.鼻尖与肚脐的连线垂直于地面;

12.百会与会阴的连线垂直于地面;

13.虚腋;

14.沉肩坠肘;

15.前臂与地面平行;

16.两前臂互相平行;

17.中指根部与前臂成一直线;

18.手掌成瓦状;

19.手指成阶梯形,拇指与食指成鸭嘴形;

20.上虚下实,面带微笑,自然呼吸;

21.马步站桩时要做到“三个不要”和“一个强调”:不要入静;不要意守;不要将别的功法的概念加入本功法。强调动作姿势的准确;

22.要做到三个稳:起势稳;站桩稳;收功稳。

要求:每次站桩的时间不宜少于30分钟(初学者时间可以由短到长,循序渐进);架势可随着体力的增强而由高到低(在一定的范围内,架势越低,“体外反搏”的作用越强,“爆发力”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