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8日

I like it here!

近几日的工作主要是在领略PPT07的精彩,闲暇时不经意间师弟Astro推荐给俺一个很不错的Web 2.0网站Lang-8。这里主要是语言学习和交流。师弟说他的英语在这里得到了提高。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我也注册了一个帐号并写了俺的第一篇Diary,如下:
===============================================
Title: Nice website~! - 2008年10月28日 09:08
Content: With the introduction from astro, I knew this website. In my viewpoint, it is wonderful for our language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s. Best to you. I like here!
===============================================

没想到几个小时后我被告知有人修改了我的日记,修改稿如下:
===============================================
With the introduction from astro, I knew this website.
(I was introduced to this website by Astro.)

In my viewpoint, it is wonderful for our language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y view, it is wonderful for our language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s.)

*Best to you.

I like here!
(I like it here!)
===============================================

真是惨不忍睹啊,写了四句,有三句有错。最没想到的就是最后一句需要加一个it。询问了一下Google大师,得知如下结论:
===============================================
I like here. 我喜欢这里。
Do you like here? Yes, I like here.你喜欢这里吗?是的,我喜欢这里。
乍一看这个句子没有任何毛病,但其实是有毛病的。like是一个及物动词,它应该有宾语,而here是副词,不能作宾语。所以这个句子是不对的。
正 确的说法应该是I like it here,也就是在like和here之间加一个it, 这里的it就指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当然你也可以直接说成I like this place.这样就有宾语了。所以如果你在北京的街上遇到一个外国人,你问他喜欢北京吗?就有三种问法:Do you like Beijing? Do you like it here? 或者Do you like this place? 但就是不能说成Do you like here?
===============================================

这个网站不错,继续练习英语写作!差点忘了网站链接如下:

http://www.lang-8.com

2008年10月21日

一位优秀的师弟

开始指导这位师弟时就感觉到他身上有一种特殊的素质,今天才知道他完整的本科经历。向这位师弟学习!

source:http://today.hit.edu.cn/articles/2008/10-20/10155029.htm

时间:2008-10-20 15:50:29 阅读: 511 标签: 计算机学院 访谈 丁效

让无悔的青春闪光

——访计算机学院科协主席丁效

(李博/文)丁效,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05级学生。现任计算机学院科协主席,曾任计算机学院学生会主席,腾讯创新俱乐部行政总监、营销总监,曾获全美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一等奖、黑龙江省三好学生、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强之星、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团干部、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团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在这些耀眼的成绩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汗水与感动,让我们一起走近丁效。

与想象的不同,丁效给人的感觉很平和,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也和我们大家一样,喜欢看书,动漫,玩些球类的运动。即使是在大四,并且作为学生会的主席,工作和学习的压力确实很大,但他也会合理的分配自己的时间。对于学习与工作的平衡,经验就是白天课程一定要全神贯注的听,同学上自习的时候他可能就在做学生工作,那么就在晚上同学休息的时候抓紧学习。初入大学之时丁效感觉自己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欠缺:不擅长交际,甚至连在众人面前发表一下看法的勇气都没有。意识到这点不足之后,他便想尽各种办法来提高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在工作和生活中尽量多接触不同的人,并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不断告诫自己,要学会欣赏、学会理解、更要学会宽容。“学生工作对人的影响是潜在的,也许大家会觉得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但是要想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还是应该更加全面的发展一些。”这是他对学弟学妹们的劝告。他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很多人都会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可大多数人缺乏一种恒心与毅力。但他却能坚持下来,他戏言自己是一个慢热型的人,在大学之初他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计划,也没有想过自己应该发展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成绩也不算理想,但是经过了开始的惨痛教训后他意识到自己应该有一个规划和目标,并且为此奋斗,从而有了今天骄人的成绩。熟悉他的人都会知道,他总是提到这样一句话:“人生的成功不过是在紧要处多一份坚持,人生的失败往往是在关键时刻少了坚持”。这就是他的座右铭,而且他也正是这样去做的。

本来怀着一颗紧张的心,但主席的和蔼让我们打消了顾虑,丁效随和、理性而又稳重,这也促使他顺利地进入学生会并且成功地成为学院的学生会主席。其实在他的身上,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为了不给家里增加经济负担,他选择了打工,曾利用晚上熄灯前这段时间做发报纸的兼职工作,同时,还在学校网络中心做兼职工作。因为学院、班级、社团、兼职的工作任务量已经是一般人无法承受的了,所以为了在学业上不被其他同学拉下,他毅然地决定坚持利用晚上的时间来弥补白天欠缺的学习时间,这样的学习工作方式一直伴随着他走过了大学的三年时光。我们还从学院老师那里了解到,在一次评选学生标兵竞争中,以他的条件可以毫无悬念的被选上,但是丁效主动和老师提出把评优的资格让给其他更需要的同学。不仅在学习和生活上认真,他更加注重自己思想上的进步,大二上学期他参加了党课培训班,并且担任大班长一职,党课的学习让他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热心帮助学校和社会上那些需要他帮助的人,他也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丁效是一个很懂得感恩的人,他时常说:是感恩成就了他的辉煌。因为感恩,因为不想让别人失望,他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他觉得别人的肯定是对他最大的支持和鼓励。没错,在他的周围,在这个社会,有太多值得他去铭记、去感激、去报答的人们。一个优秀的人就是这样,值得学习,让人感动。很感谢他,感谢他的真诚相对。

2008年10月20日

实验设计的偏性

早上开始学习第一本数学基础书籍《统计学》,(参见前几日的数学书籍列表)。我争取这次我是认真的开始学习数学了。

本书开篇就是介绍统计学里面的实验设计,而且阐述原理是没有用任何数学公式。这和我以前本科时学习的统计学课本真是大不一样的风格,顿时就感觉这本书很有意思了:)

看完第一章“对照实验”和第二章“观察研究”的前两节。有两点收获。

1. 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需要深思。例如在进行新药物对疾病的有效性实验设计时,需要考虑到那些主动愿意接种疫苗的病人往往具有更良好的教育背景以及生活习惯,从 而更容易使得疫苗的有效性得以发挥。另外一个例子是一种新药在长达数年的实验过程中,是否坚持服新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在服新药实验的群体,整 体死亡率是20%,其中坚持者的死亡率是15%,不坚持者的死亡率是25%;而服旧药的群体的整体死亡率是21%,其中坚持服用者的死亡率是15%,不坚 持服用者是28%。在这组数据中,不能因为服用新药的群体中坚持服用的15%优于不坚持服用者的25%而认为新药是有效的。因为旧药也就有类似的规律。这 反映了坚持服药的人往往更加注重个人生活的质量和平时的保养。
2. 对照研究是实验者决定实验对象采用哪种方案,例如新药的服用与否。观察研究是实验者安排他们自己到不同的组中去,而实验者只是观察所发生的情况,例如观察吸烟10年以上人群的规律。

实验设计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环节,个人感觉在NLP的研究里,一些实验设计是在有不经意间的偏性的。这里有两点值得以后注意:

a. 完全随机的双盲实验:研究者和被观察者都不知道方案和对象的匹配情况,而且这种匹配情况也是完全随机的
b. 观察研究实验结果往往混杂着各种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就是对较小和较均匀的组分开来比较。例如吸烟者和不吸烟者与死亡率的统计时就需要考虑 到男人比女人更容易得心脏病,需要对吸烟男性与不吸烟男性进行比较,对吸烟女性与不吸烟女性进行比较。年龄是另外一个复杂变量,因为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吸 烟习惯,并且他们患肺癌的风险较大。对已在吸烟者与不吸烟者之间的比较需要按年龄和性别分开来进行。

以后进行俺们自个儿的实验时也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啊。

2008年10月19日

达摩与阿达摩

一本经文上如是说,达摩是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采取什么样的恰当行为各司其职。反之,则为阿达摩。

今天你达摩了么?

今天上午聆听了我很敬仰的一位师兄的博士答辩,也非常受启发,原来他达摩了,而我自己却经常阿达摩。向这位师兄学习,也祝贺他顺利答辩,并在答辩前评上了副教授。

2008年10月18日

[转载一篇很有趣的八卦]计算机图书排版的八卦

Source: http://blog.youxu.info/2008/10/13/trivia-about-computer-typesetting/

大 家都知道, 计算机科学家超级爱动手自己开发工具, 而且对美有超乎常人的需求. Knuth 爷爷当年觉得自己辛辛苦苦的好书被排版成地摊上的厕纸一样, 一怒之下自己搞出了红遍大江南北的 TeX. 从此整个世界都清净了. 排版是计算机科学家研究的一个很好玩的领域, 这篇文章就谈谈我所知道的关于排版的八卦.

先说 Knuth 爷爷的吧. 首先, 是在设计 TeX 的过程中, 这位老爷爷研究了很多著名的字体, 成了名动一时的字体专家, 据说和乔布斯并称为加州最懂字体设计的两个搞IT的 (我瞎说的). 研究字体之余, 他就研究收集各大书法家的作品, 然后这位老爷爷又是一个基督教徒, 所以干脆用它的收藏出了一本书, 叫做 <3:16>. 这本书特别牛逼, 是一本用计算机科学研究上帝存在的. 而且发挥计算机科学的小幽默, 取圣经每章的第3节第16小句, 还证明了这个和随机一样好.

还是克爷爷, 写完TeX之后不过瘾, 要写本书来冲冲喜, 于是写出了极其牛B名字的 The TeXbook. 一语双关, 表现了牛人一贯的狂妄. 写完这个他又想写写自己的字体和绘图系统设计(metafont 系统) 所以干脆出了五卷书, 行话称作ABCDE, 也是用名字来表明: 看, 基本的入门书, 你非看不可.

跑题一下: Knuth 爷爷最喜欢让人家看到他提出的名字就腿发软. 比如他提出了一个叫做 Literate Programming 的东西, 并且很不怀好意的对 Dijkstra 说, 小样, 当年你说 structured programming 的时候我非要用 goto, 结果人家都说我是 unstructured programming (没结构的编程), 现在我要提出一个叫做 literate programming 的东西, 你要是不跟着我混, 人家就会叫你 illiterate programming (没文化的编程). 在这么邪恶的名字下, 全世界程序员只好个个听这个老头的话, 乖乖的使用文档和程序融为一体的”有文化的”编程习惯.

其实克爷爷属于斯坦福家族的. 在70-80年代, 世界上还有一个NB的研究机构: 贝尔实验室. 贝尔实验室自己也开发了自己的排版工具: Troff. 开发者是著名的K, 就是 K&R 里面的那个K. 这个 Troff 也是一个牛到极点的排版软件, 比如说, 当年那些科学家都对出版社的排版不满意, 所以都威胁出版社说: 我自己来排版, 你们只管印刷就行了. 就是因为这帮科学家开了这个传统, 所以后来出版商遇到想自己排版的, 都用巨崇拜的眼光打量着你.

说到 troff, 以下大名鼎鼎的书都是用 troff 排版的:

Advanced Programming in the UNIX Environment
The AWK Programming Language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
Compilers: Principles, Techniques, and Tools
Computer Networks, 3rd Ed.
Computer Networks And Internets, 3rd Ed.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4.4BSD Operating System
Effective TCP/IP Programming
The Elements of Programming Style, 2nd Ed.
Internetworking With TCP/IP Volume 123
More Programming Pearls
The Practice of Programming
Software Tools
Unix Network Programming
The UNIX Programming Environment
Programming in C++

所以说, troff 排版的无烂书. 当然, TeX 家族也不是吃素的, SICP, TAoCP, CLRS 都是用 TeX 搞出来的. 陶哲轩也说, 鉴别民科文章第一步就是看是不是用TeX排版的. 可见排版排得专业, 也是好文章的一个先决条件.

我觉得可以把以上的结论概括成 徐氏排版定理, 如果一本书, 不是以上所说两个软件排版的, 又不是 O’Relly 出版的, 那是好书的概率也就不怎么大了. 作为一个作者来讲, 一定要记得用 troff 或者 latex 排版 :)

troff 和 latex 都是一脉相承的, 理念也差不多, 所以牛B的开发人员两头都在玩, 比如一个叫做 Werner Lemberg 的牛人, 就是 troff 的开发人员, 同时还跑到 TeX 那里开发了支持中日韩的 CJK 包. (大家都知道, 软件的中文支持从来都不是中国人开发的)

史上最牛的程序员 Bill Joy 同学据说用了一个周末就写出了 vi, 所以大家都怀疑, 他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写了 BSD 上的 troff. 他写的这个程序, 被SUN用着, 一直用到今天.

最 后强行插播一条广告: 我最近要写一本小册子, 叫做 Motifs in Computer Science (原名叫 Meta Ideas in Computer Science). 一定保证用 LaTeX+Troff+reStructuredText 排版, 按照我的 Troff/Latex 排版无烂书结论, 这本书也不是太烂. 欢迎捧场.

再补充一则八卦: 话说当年 PDP-11小型机特别贵, 但是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又想要用. 怎么办呢? 于是, 他们发挥了科学家爱忽悠的能力, 去和经理说: 你看, 我们文档的排版很烂吧(当年还是打字机时代), 你们投资一下搞一个小型机回来, 我们保证给你们开发一个在这个机器上用的文档排版系统. 经理一听, 大笔一挥说: 买之!. 科学家一听都乐了, 哈哈, 我们有新玩具了. 然后, 他们就开始在 PDP11 上开发 UNIX 了. 经理也不懂, 看他们搞的好玩, 就不时来问问: 老大们, 排版系统怎么样了? 贝尔的科学家一边敷衍敷衍, 一边继续搞 UNIX 和 C 语言. 等这两样都搞好了, 瞬间就写了一个排版软件, 就是 nroff. 经理可乐了, 说, 哎, 我们终于投资有回报了啊. 科学家也乐了, 因为若干年之后, C 和 UNIX 红遍大江南北, 因此两人拿下图灵奖. 所以说, 做研究这东西, 一定要先把基金忽悠过来, 然后想干啥干啥, 最后结果反而超出预料. (贝尔实验室的人居然研究宇宙背景辐射拿诺贝尔奖, 这种宽松宽容的基础研究在其他地方是很难遇到的).

2008年10月17日

SVM-Light-Tk1.2 SST Kernel vs ST kernel vs PT Kernel

image
图1 SubTree

image
图2 Subset Tree

image
图3 Partial Tree

近日完成一组实验,发现SVM-Light-TK 1.2 中有个-D参数,默认的-D是Subset Tree Kernel,-D设为0时是SubTree结构。再看SVM-Light-TK 作者06年ECML论文时发现三种树型结构拓展的关系。原来还有一种子树拓展结构,名叫Partial Tree,图3。

三者的关系是SubTree最为严格,扩展出来的子树必须是原始树中带有完整的所有叶节点的子树。
Subset Tree较为放松,允许扩展出来的子树不必包含各层完整的所有叶节点,但是要求同一层的兄弟非叶节点不能缺少,也就是语法规则不能遭到破坏。
Partial Tree最为宽泛,在Subset Tree的基础上允许同一层的兄弟非叶节点缺少。

上面三幅图中子树数量分别是6,10,30。

遗憾的是目前的SVM-Light-TK 1.2中还没有嵌入对Partial Tree的支持。

2008年10月13日

[转]统计学书籍推荐

具体来源未知 :)









一、统计学基础部分
   1、《统计学》 David Freedman等著,魏宗舒,施锡铨等译 中国统计出版社    据说是统计思想讲得最好的一本书,读了部分章节,受益很多。整本书几乎没有公式,但是讲到了统计思想的精髓。
   2、《Mind on statistics(英文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只需要高中的数学水平,统计的扫盲书。有一句话影响很深: Mathematics as to statistics is something like hammer, nails, wood as to a house, it's just the material and tools but not the house itself。
  3、《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Data Analysis(英文版.第二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看了就发现和国内的数理统计树有明显的不同。这本书理念很好,讲了很多新的东西,把很热门的Bootstrap方法和传统统计在一起讲了。Amazon上有书评。
  4、《Business Statistics a decision making approach(影印版)》 中国统计出版社
  在实务中很实用的东西,虽然往往为数理统计的老师所不屑
  5、《Understanding Statistics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影印版)》 中国统计出版社
  和上面那本是一个系列的。老外的书都挺有意思的
  6、《探索性数据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 和第一本是一个系列的。大家好好看看陈希儒老先生做的序,可以说是对中国数理统计的一种反思。
  7、 数理统计引论
  著译者: 陈希孺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数理统计学简史》陈希孺
  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魏宗舒
二、回归部分
  1、《应用线性回归》 中国统计出版社
  还是著名的蓝皮书系列,有一定的深度,道理讲得挺透的。看看里面对于偏回归系数的说明,绝对是大开眼界啊!非常精彩的书
  2、《Regression Analysis by example (3rd Ed影印版)》
  这是偶第一本从头到底读完的原版统计书,太好看了。那张虚拟变量写得比小说都吸引人。没什么推导,甚至说“假定你有统计软件可以算出结果”,主要就是将分析,怎么看图,怎么看结果。看完才觉得回归真得很好玩
  3、《Logistics回归模型——方法与应用》 王济川 郭志刚 高等教育出版社不多的国内的经典统计教材。两位都是社会学出身,不重推导重应用。每章都有详细的SAS和SPSS程序和输出的分析。两位估计洋墨水喝得比较多,中文写的书,但是明显老外写书的风格
三、多元
  0、《多元统计分析引论》张尧庭,方开泰著 科学出版社
  1、《应用多元分析(第二版)》 王学民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现在好像就是用的这本书,但是请注意,这本书的亮点不是推导,而是后面和SAS结合的部分,以及其中的一些想法(比如P99 n对假设检验的影响,绝对是统计的感觉,不是推推公式就能感觉到的)。这是一本国内很好的多元统计教材。
  2、《Analyzing Multivariate Data(英文版)》 Lattin等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这本书有很多直观的感觉和解释,非常有意思。对数学要求不高,证明也不够好,但的确是“统计书”,不是数学书。
  3、《Applie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5th Ed影印版)》 Johnson & Wichem 著 中国统计出版社
  个人认为是国内能买到的最好的多元统计书了。Amazon 上有人评论,评价很高的。不过据王学民老师说,这本书的证明还是有不太清楚,老外实务可以,证明实在不咋的,呵呵
四、时间序列
  1、《商务和经济预测中的时间序列模型》 弗朗西斯著
  Amazon 上五星推荐的书,讲了很多很新的东西也非常实用。我看完才知道,原来时间序列不知有AR(1) MA(1)啊,哈
  2、《Forecasting and Time Series an applied approach(third edition)》 Bowerman & Connell 著
  本书的主讲Box-Jenkins(ARIMA)方法,附上了SAS和Minitab程序
五、抽样
  1、《抽样技术》 科克伦著 张尧庭译
  绝对是该领域最权威,最经典的书了。王学民老师说:这本书不是那么好懂的,数学系的人,就算看得懂每个公式,未必能懂它的意思(不是数学系的人,还是别看了吧)。
  2、《Sampling: Design and Analysis(影印版)》 Lohr著 中国统计出版社
  讲了很多很新的方法,无应答,非抽样误差,再抽样,都有讨论。也很不好懂,当时偶是和《Advance Microeconomic
  Theory》一起看的,后者被许多人认为是梦魇,但是和前者一比,好懂多了。主要还是理念上的差距。我们的统计思想和数据感觉有待加强啊
六、软件及其他
  1、《SAS软件与应用统计分析》 王吉利 张尧庭 主编
  好书啊!!!!
  2、《SAS V8基础教程》 汪嘉冈编 中国统计出版社
  主要讲编程,没怎么讲统计。如果想加强SAS编程可以考虑。
  3、《SPSS11统计分析教程(基础篇)(高级篇)》 张文彤 北京希望出版社
  当初第一次看这本书,发现怎么几乎都看不懂,尤其是高级篇,现在终于搞清楚了:)
  4、《金融市场的统计分析》 张尧庭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老师到底是大家,薄薄的一本书,言简意赅,把主要的金融模型都讲清楚了。看完会发现,分析金融单单数学模型还是纸上谈兵,必须加上统计模型和统计方法才能真正应用。本书用的多元统计(代数知识)比较深。
其它
  Common Errors in Statistics : (and How to Avoid Them)
  Good P.I., Hardin J.W.
  John Wiley & Sons; 2003; 240стр.; ISBN: 0471460680

2008年10月12日

NLP要从娃娃抓起

第三届北美计算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开始接受注册了。这个竞赛是专门面向高中生和初中生的竞赛。挺有意思的。联想现在的各种各样的NLP评测,不禁想到了邓小平的一句老话,“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NLP也得从娃娃抓起啊~!

推荐中国的高中生也大力参加啊!

What is the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Olympiad?

The North America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Olympiad (NACLO) is modeled after similar Linguistics Olympiads held in Eastern Europe since 1965. In these events, hundreds of high school age students have participated, challenged by interesting linguistic problems from dozen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In solving the problems, students learn about the richness, diversity and systematicity of language, while exercising natural logic and reasoning skills. No prior knowledge of particular languages or of linguistics is necessary, but the competitions have proven very successful in attracting top students to study and choose careers in fields of linguistics,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chnologies.

Professional linguists and other specialist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cooperate to create stimulating and engaging problems that represent cutting edg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in their fields. This is truly an opportunity for young people to experience a taste of what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in the 21st century is all about.

相关网站:http://www.naclo.cs.cmu.edu/index.php

2008年10月8日

科学家风采:胡启恒

说来惭愧,以前我没有听说过这位大名鼎鼎的女科学家。今天在收到中国计算机学会电子周刊时忽然看到下面这个栏目

-------------------------------------------------------------------------------
科技人生:中国科学家风采

胡启恒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计算机学会原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前副院长
--------------------------------------------------------------------------------

怀着好奇,我点击照片进入了一段视频。短短半个小时的专访,让我了解了这位让人敬佩的女科学家。这里冒昧的敬称一句胡老师。

胡老师的专访中有几点让我感触比较深。

1. 她早年留学苏联,在莫斯科大学礼堂聆听了毛主席的精彩讲话,其中一句名言,“世界是我们的,世界更是你们的。”年轻时代的胡老师非常勤奋好学,对自己的要求更是非常严格。

2. 她有一位坚强的母亲,在当年的困境中,她母亲的话鼓舞了她,“你们没有任何人可以依赖,必须依靠自己去创造一切。”母亲的好学、坚强、勤劳对胡老师和她的哥哥的影响深远。

3. 她曾经随中国科技团最早访问美国硅谷,在硅谷领略到了巨大的创新力,并由此建议中科院学习硅谷的模式鼓励科研人员创立公司,并由此对中国计算机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联想公司的创立和发展就与她有着密切的关系。

4. 善于革新。胡老师在亲身对比了苏联和美国两种国度的氛围后,开始非常积极的接受新事物。按她的话说,她现在已经算是一位老人,但是她的工作方式非常的时尚。也就是这种风格,才使得她成为中国引入互联网的第一人。

5. 为人谦虚。在记者问到她最值得骄傲的事情是什么时,她的回答相当朴实。最后的结论是她属于新老交替的一代,她个人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只是为国家做出了一点小小的贡献。

我想我已经深深记住这位让人敬佩的女科学家了。

顺便找到了“科学人生:50位中国科学家的风采”,里面包含了胡启恒老师的这个视频。

2008年10月7日

[技术备份]Java跨平台实验运行需要的相关技术

最近记性不大好,老忘,积累了一点点技术方法,备份一下,以备查看。

1. Eclipse下代码自动补齐的快捷键
写完switch后紧接着敲快捷键 Alt+/ 就能看到相关的提示性输入了。今天犯傻了一把,写完“switch ”后怎么弄Alt+/都没有反应,最后不经意删除空格后再弄,一举成功。写在这里,以免再犯。

2. 刀片机上的Linux桌面系统上,如何在计算节点上运行Eclpse
这 个问题的产生,是因为我们Lab的刀片服务器,点击Linux桌面上默认的Eclipse快捷方式时是在主节点上运行的。如果运行大型程序,主节点就全部 占用了,其他人也就不能再使用了。后来想到的方案是进行命令行方式后,ssh node0x转到计算节点node0x上,随后再定位到Eclipse的安装目录下运行./eclipse就可以实现在单独的计算节点上运行程序了。这样 就不会占用主节点的任何资源咯

3. 如何脱离Eclipse环境运行程序?
因为需要运行大规模程序,需要较长的执行时间,如果 一直远程显示Eclipse的界面,一旦网络出现一点点问题,就会让程序半途而废。采用脱离Eclipse环境后就可以在命令行方式下执行程序,再将程序 转到后台执行,也就能够脱离界面执行了,也就能实现偶尔连上服务器看看结果的理想状态了。
闲话少说,来说说如何脱离吧。
首先写好manifest.txt写明相关的依赖关系,举例如下:
--manifest.txt----------------------------------------------------------
Manifest-Version: 1.0
Class-Path: /lib/swt.jar ./libjface.jar ./lib/runtime.jar
Main-Class: jface.dialog.wizard.WizardDialog1
--------------------------------------------------------------------------
第一行指明程序的版本号;第三行指明目标的执行类,由于Eclipse下目录可能出现不能精确指定的问题,可以借用Eclipse的Export中的 browse目标类时得到的路径信息;第二行是依赖的jar文件,这里尤其注意,需要将Class-Path写在第二行,如果写在第三行和Main- Class调换位置,在最终导出的jar文件中会漏掉Class-Path的这一行,不知道原因,这是实践经验 :)
随后运行Eclipse的Export Jar界面,在指定Manifest时需要browse到刚才写好的manifest文件上,否则会自动生成一个可能出现问题的manifest。然后就 能自动导出了。导出之后拷贝放到相关文件夹,再写一个bat(windows)或者sh(linux)文件,里面写好“java - jar test.jar”就可以安安稳稳的在命令行下执行咯。
这里再解释一下什么是Manifest文件。Manifest.mf是打包清单。是打包时的关键性文件,主要是设置执行入口类和支持库的路径,在运行Java应用程序时要根据此文件给出的信息来查找入口类和支持库。
获得这种结果后就可以用相关命令来在命令行下的后台执行咯。

4. screen指令复习
以前在Blog里写过一次,刚才又找了半天,这里温习一下:
a. "screen -ls" 列出当前机器上存在的所有screen会话
b. "screen -r Screen_ID" 将Screen_ID对应的screen会话恢复
c. "C-a d" 暂时断开screen会话. C-a叫做命令字符,表示按住Ctrl键同时按a。此时即可安全的关闭SSH链接了

5. 如何实现Linux下采用管道保留程序运行的屏幕输出结果到文件中,同时还能在屏幕上显示?
这个问题有点奇怪,询问了实验室牛牛师弟msmouse后,得到的精确解决方案是用命令先将屏幕输出保存到文件中,然后用tail -f filename来实现随时更新式的显示.
得到Sandacn兄弟的提点,用tee能简单的实现这个任务。查了一下,tee的用法如下:
common linux command | tee [-a-i] filename
前面的command linux command就是正常的linux命令运行语句,非常简单高效!

哈哈,Java+Eclipse+Linux真好,以后肯定会多多查看这5条Tips的。

2008年10月6日

[转载]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

2007-10-22 王泛森院士 博士家园论坛 点击: 3963

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
在所里碰到刚从美国读完博士回来的同事,因为他们刚离开博士生的阶段,比较有一些自己较独特的想法,我就问他:「如果你讲这个问题,准备要贡献什么?」……
一、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


首先跟大家说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区别。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识的,然而不管是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期的研究而言,都应该准备要开始制造新的知识,我们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时都会领到看不懂的毕业证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问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内容为何?他告诉我:「里头写的是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新,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在中国原本并没有博硕士的学历,但是在西方他们原来的用意是,恭贺你已经对人类普遍的知识有所创新,这个创新或大或小,都是对于普遍的知识有所贡献。这个创新不会因为你做本土与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个我们必须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学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不只是要完全乐在其中,更要从而接受各种有趣的知识,进入制造知识的阶段,也就是说你的论文应该有所创新。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仅如此,还要体认自己不再是个容器,等着老师把某些东西倒在茶杯里,而是要开始逐步发展和开发自己。做为研究生不再是对于各种新奇的课照单全收,而是要重视问题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硕士或博士的阶段里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应该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而不能像大学那般漫无目标。大学生时代是因为你要尽量开创自己接受任何东西,但是到了硕士生和博士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论文,那篇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总集合,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个问题取向的学习。


(二)尝试跨领域研究,主动学习


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跨越一个重要的领域,将决定你未来的成败。我也在台大和清华教了十几年的课,我常常跟学生讲,选对一个领域和选对一个问题是成败的关键,而你自己本身必须是带着问题来探究无限的学问世界,因为你不再像大学时代一样泛滥无所归。所以这段时间内,必须选定一个有兴趣与关注的主题为出发点,来探究这些知识,产生有机的循环。由于你是自发性的对这个问题产生好奇和兴趣,所以你的态度和大学部的学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并学会悠游在这学术的领域。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的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先生,得了诺贝尔奖。他曾经在中研院的周报写过几篇文章,在他的言论集里面,或许各位也可以看到,他反复提到他的故事。他是因为读了一个叫做马亨教授的教科书而去美国柏克莱大学念书,去了以后才发现,这个老师只给他一张支票,跟他说你要花钱你尽量用,但是从来不教他任何东西。可是隔壁那个教授,老师教很多,而且每天学生都是跟着老师学习。他有一次就跟那个老师抱怨:「那你为什么不教我点东西呢?」那个老师就说:「如果我知道结果,那我要你来这边念书做什么?我就是因为不知道,所以要我们共同探索一个问题、一个未知的领域。」他说其实这两种教法都有用处,但是他自己从这个什么都不教他,永远碰到他只问他「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的老师身上,得到很大的成长。所以这两方面都各自蕴含深层的道理,没有所谓的好坏,但是最好的方式就是将这两个方式结合起来。我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就是强调在这个阶段,学习是一种「 self-help 」,并且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
习「 self-help 」,而不能再像大学时代般,都是纯粹用听的,这个阶段的学习要基于对研究问题的好奇和兴趣,要带着一颗热忱的心来探索这个领域。


然而研究生另外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 Learn how to learn ,不只是学习而已,而是学习如何学习,不再是要去买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学习拿起那一根针,学会绣出一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学习把目标放在一个标准上,而这一个标准就是你将来要完成硕士或博士论文。如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学去读书,你会觉得我这一篇论文可能要和全世界做同一件问题的人相比较。我想即使在***也应该要有这样的心情,你的标准不能单单只是放在旁边几个人而已,而应该是要放在领域的普遍人里面。你这篇文章要有新的东西,才算达到的标准,也才符合到我们刚刚讲到那张拉丁文的博士证书上面所讲的,有所贡献与创新。

二、一个老师怎么训练研究生


第二个,身为老师你要怎么训练研究生。我认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训练,哪怕是自然科学的训练,到研究生阶段应该更像师徒制,所以来自个人和老师、个人和同侪间密切的互动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跟大学部坐在那边单纯听课,听完就走人是不一样的,相较之下你的生活应该要和你所追求的知识与解答相结合,并且你往后的生活应该或多或少都和这个探索有相关。


(一)善用与老师的伙伴关系,不断 Research


我常说英文 research 这个字非常有意义, search 是寻找,而 research 是再寻找,所以每个人都要 research ,不断的一遍一遍再寻找,并进而使你的生活和学习成为一体。中国近代兵学大师蒋百里在他的兵学书中曾说:「生活条件要跟战斗条件一致,近代欧洲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一致者强,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不一致者弱。」我就是藉由这个来说明研究生的生活,你的生活条件与你的战斗条件要一致,你的生活是跟着老师与同学共同成长的,当中你所听到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带给你无限的启发。


回想当时我在美国念书的研究生生活,只要随便在楼梯口碰到任何一个人,他都有办法帮忙解答你语言上的困难,不管是英文、拉丁文、德文、希腊文 ……等。所以能帮助解决问题的不单只是你的老师,还包括所有同学以及学习团体。你的学习是跟生活合在一起的。当我看到有学生呈现被动或是懈怠的时候,我就会用毛泽东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来跟他讲:「作研究生不是请客吃饭。」


(二)藉由大量阅读和老师提点,进入研究领域


怎样进入一个领域最好,我个人觉得只有两条路,其中一条就是让他不停的念书、不停的报告,这是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最快,又最方便的方法,到最后不知不觉学生就会知道这个领域有些什么,我们在不停念书的时候常常可能会沉溺在细节里不能自拔,进而失去全景,导致见树不见林,或是被那几句英文困住,而忘记全局在讲什么。藉由学生的报告,老师可以讲述或是厘清其中的精华内容,经由老师几句提点,就会慢慢打通任督二脉,逐渐发展一种自发学习的能力,同时也知道碰到问题可以看哪些东西。就像是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我修过一些我完全没有背景知识的国家的历史,所以我就不停的念书、不停***着自己吸收,而老师也只是不停的开书目,运用这样的方式慢慢训练,有一天我不再研究它时,我发现自己仍然有自我生产及蓄发的能力,因为我知道这个学问大概是什么样的轮廓,碰到问题也有能力可以去查询相关的资料。所以努力让自己的学习产生自发的延展性是很重要的。


(三)循序渐进地练习论文写作


到了硕士或博士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完成一篇学位论文,而不管是硕士或博士论文,其规模都远比你从小学以来所受的教育、所要写的东西都还要长得多,虽然我不知道教育方面的论文情况是如何,但是史学的论文都要写二、三十万字,不然就是十几二十万字。写这么大的一个篇幅,如何才能有条不紊、条理清楚,并把整体架构组织得通畅可读?首先,必须要从一千字、五千字、一万字循序渐进的训练,先从少的慢慢写成多的,而且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训练到可以从一万字写到十万字。这么大规模的论文谁都写得出来,问题是写得好不好,因为这么大规模的写作,有这么许多的脚注,还要注意首尾相映,使论述一体成型,而不是散落一地的铜钱;是一间大礼堂,而不是一间小小分割的阁楼。为了完成一个大的、完整的、有机的架构模型,必须要从小规模的篇幅慢慢练习,这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


因为受计算机的影响,我发现很多学生写文章能力都大幅下降。写论文时很重要的一点是,文笔一定要清楚,不要花俏、不必漂亮,「清楚」是最高指导原则,经过慢慢练习会使你的文笔跟思考产生一致的连贯性。我常跟学生讲不必写的花俏,不必展现你散文的才能,因为这是学术论文,所以关键在于要写得非常清楚,如果有好的文笔当然更棒,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文彩像个人的生命一样,英文叫 style , style 本身就像个人一样带有一点点天生。因此最重要的还是把内容陈述清楚,从一万字到最后十万字的东西,都要架构井然、论述清楚、文笔清晰。

我在念书的时候,有一位欧洲史、英国史的大师 Lawrence Stone ,他目前已经过世了,曾经有一本书访问十位最了不起的史学家,我记得他在访问中说了一句非常吸引人注意的话,他说他英文文笔相当好,所以他一辈子没有被退过稿。因此文笔清楚或是文笔好,对于将来文章可被接受的程度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内容非常重要,有好的表达工具更是具有加分的作用,但是这里不是讲究漂亮的 style ,而是论述清楚。


三、研究生如何训练自己


(一)尝试接受挑战,勇于克服


研究生如何训练自己?就是每天、每周或每个月给自己一个挑战,要每隔一段时间就给自己一个挑战,挑战一个你做不到的东西,你不一定要求自己每次都能顺利克服那个挑战,但是要努力去尝试。我在我求学的生涯中,碰到太多聪明但却一无所成的人,因为他们很容易困在自己的障碍里面,举例来说,我在普林斯顿大学碰到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就是没办法克服他给自己的挑战,他就总是东看西看,虽然我也有这个毛病,可是我会定期给我自己一个挑战,例如:我会告诉自己,在某一个期限内,无论如何一定要把这三行字改掉,或是这个礼拜一定要把这篇草稿写完,虽然我仍然常常写不完,但是有这个挑战跟没这个挑战是不一样的,因为我挑战三次总会完成一次,完成一次就够了,就足以表示克服了自己,如果觉得每一个礼拜的挑战,可行性太低,可以把时间延长为一个月的挑战,去挑战原来的你,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不过也要切记,硕士生是刚开始进入这一个领域的新手,如果一开始问题太小,或是问题大到不能控制,都会造成以后研究的困难。


(二)论文的写作是个训练过程,不能苛求完成精典之作


各位要记得我以前的老师所说的一句话:「硕士跟博士是一个训练的过程,硕士跟博士不是写经典之作的过程。」我看过很多人,包括我的亲戚朋友们,他之所以没有办法好好的完成硕士论文,或是博士论文,就是因为他把它当成在写经典之作的过程,虽然事实上,很多人一生最好的作品就是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因为之后的时间很难再有三年或六年的时间,沉浸在一个主题里反复的耕耘,当你做教授的时候,像我今天被行政缠身,你不再有充裕的时间好好探究一个问题,尤其做教授还要指导学生、上课,因此非常的忙碌,所以他一生最集中又精华的时间,当然就是他写博士、或是硕士论文的时候,而那一本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不一定要刻意强求,要有这是一个训练过程的信念,应该清楚知道从哪里开始,也要知道从哪里放手,不要无限的追下去。当然我不是否认这个过程的重要性,只是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把论文的完成当成一个目标,不要成为是一种的心理障碍或是心理负担。这方面有太多的例子了,我在普林斯顿大学念书的时候,那边旧书摊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文的旧书店老板,我常常赞叹的对他说:「你为什么不要在大学做教授。」他说:「因为那篇博士论文没有写完。」原因在于他把那个博士论文当成要写一本经典,那当然永远写不完。如果真能写成经典那是最好,就像美丽新境界那部电影的男主角 John Nash 一样,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博士那二十几页的论文,不过切记不要把那个当作是目标,因为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应该要坚定的告诉自己,所要完成的是一份结构严谨、论述清楚与言之有物的论文,不要一开始就期待它是经典之作。如果你期待它是经典之作,你可能会变成我所看到的那位旧书摊的老板,至于我为什么知道他有那么多学问,是因为那时
候我在找一本书,但它并没有在旧书店里面,不过他告诉我:「还有很多本都跟他不相上下。」后来我对那个领域稍稍懂了之后,证明确实如他所建议的那般。一个旧书店的老板精熟每一本书,可是他就是永远无法完成,他梦幻般的学位论文,因为他不知道要在哪里放手,这一切都只成为空谈。


(三)论文的正式写作


1. 学习有所取舍
到了写论文的时候,要能取也要能舍,因为现在信息爆炸,可以看的书太多,所以一定要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树,首先,要有一棵自己的知识树,才能在那棵树挂相关的东西,但千万不要不断的挂不相关的东西,而且要慢慢的舍掉一些挂不上去的东西,再随着你的问题跟关心的领域,让这棵知识树有主干和枝叶。然而这棵知识树要如何形成?第一步你必须对所关心的领域中,有用的书籍或是数据非常熟悉。


2. 形成你的知识树
我昨天还请教林毓生院士,他今年已经七十几岁了,我告诉他我今天要来作演讲,就问他:「你如果讲这个题目你要怎么讲?」他说:「只有一点,就是那重要的五、六本书要读好几遍。」因为林毓生先生是海耶克,还有几位近代思想大师在芝加哥大学的学生,他们受的训练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是精读原典。这句话很有道理,虽然你不可能只读那几本重要的书,但是那五、六本书将逐渐形成你知识树的主干,此后的东西要挂在上面,都可以参照这一个架构,然后把不相干的东西暂放一边。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你不可能读遍天下所有的好书,所以要学习取舍,了解自己无法看遍所有有兴趣的书,而且一但看遍所有有兴趣的书,很可能就会落得普林斯顿街上的那位旧书店的老板一般,因为阅读太多不是自己所关心的领域的知识,它对于你来说只是一地的散钱。


3. 掌握工具
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掌握语文与合适的工具。要有一个外语可以非常流畅的阅读,要有另外一个语文至少可以看得懂文章的标题,能学更多当然更好,但是至少要有一个语文,不管是英文、日文、法文 …… 等,一定要有一个语文能够非常流畅的阅读相关书籍,这是起码的前提。一旦这个工具没有了,你的视野就会因此大受限制,因为语文就如同是一扇天窗,没有这个天窗你这房间就封闭住了。为什么你要看得懂标题?因为这样才不会有重要的文章而你不知道,如果你连标题都看不懂,你就不知道如何找人来帮你或是自己查相关的数据。其它的工具,不管是统计或是其它的任何工具,你也一定要多掌握,因为你将来没有时间再把这样的工具学会。


4. 突破学科间的界线
应该要把跨学科的学习当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跨学科涉及到的东西必须要对你这棵知识树有帮助,要学会到别的领域稍微偷打几枪,到别的领域去摄取一些概念,对于本身关心的问题产生另一种不同的启发,可是不要泛滥无所归。为什么要去偷打那几枪?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不管是科学或人文,最有创新的部份是发生在学科交会的地方。为什么会如此?因为我们现在的所有学科大部分都在西方十九世纪形成的,而中国再把它转借过来。十九世纪形成这些知识学科的划分的时候,很多都带有那个时代的思想跟学术背景,比如说,中研院的李院长的专长就是物理化学,他之所以得诺贝尔奖就是他在物理和化学的交界处做工作。像诺贝尔经济奖,这二十年来所颁的奖,如果在传统的经济学奖来看就是旁门走道,古典经济学岂会有这些东西,甚至心理学家也得诺贝尔经济奖,连 JohnNash 这位数学家也得诺贝尔经济奖,为什么?因为他们都在学科的交界上,学科跟学科、平台跟平台的交界之处有所突破。在平台本身、在学科原本最核心的地方已经 search 太多次了,因此不一定能有很大的创新,所以为什么跨领域学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常常一篇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最重要、最关键的,是那一个统摄性的重要概念,而通常你在本学科里面抓不到,是因为你已经泡在这个学科里面太久了,你已经拿着手电筒在这个小仓库里面照来照去照太久了,而忘了还有别的东西可以更好解释你这些材料的现象,不过这些东西可遇而不可求。 John Nash 这一位数学家为什么会得诺贝尔数学奖?为什么他在赛局理论的博士论文,会在数十年之后得诺贝尔经济奖?因为他在大学时代上经济学导论的课,所以他认为数学可以用在经济方面来思考,而这个东西在一开始,他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大的用处。他是在数学和经济学的知识交界之处做突破。有时候在经济学这一个部分没有大关系,在数学的这一个部分也没有大关系,不过两个加在一起,火花就会蹦出来。

5. 论文题目要有延展性
对一个硕士生或博士生来说,如果选错了题目,就是失败,题目选对了,还有百分之七十胜利的机会。这个问题值得研一、博一的学生好好思考。你的第一年其实就是要花在这上面,你要不断的跟老师商量寻找一个有意义、有延展性的问题,而且不要太难。我在国科会当过人文处长,当我离开的时候,每次就有七千件申请案,就有一万四千个袋子,就要送给一万四千个教授审查。我当然不可能看那么多,可是我有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看申诉。有些申诉者认为:「我的研究计划很好,我的著作很好,所以我来申诉。」申诉通过的大概只有百分之十,那么我的责任就是在百分之九十未通过的案子正式判决前,再拿来看一看。有几个印象最深常常被拿出来讨论的,就是这个题目不必再做了、这个题目本身没有发展性,所以使我更加确认选对一个有意义、有延展性、可控制、可以经营的题目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学生常常选非常难的题目,我说你千万不要这样,因为没有人会仔细去看你研究的困难度,对于难的题目你要花更多的时间阅读史料,才能得到一点点东西;要挤很多东西,才能筛选出一点点内容,所以你最好选择一个难易适中的题目。

我写过好几本书,我认为我对每一本书的花的心力都是一样,虽然我写任何东西我都不满意,但是在过程中我都绞尽脑汁希望把他写好。目前为止很多人认为我最好的书,是我二十几岁刚到史语所那一年所写的那本书。我在那本书花的时间并不长,那本书的大部分的稿子,是我和许添明老师同时在当兵的军营里面写的,而且还是用我以前旧的笔记写的。大陆这些年有许多出版社,反复要求出版我以前的书,尤其是这一本,我说:「不行。」因为我用的是我以前的读书笔记,我怕引文有错字,因为在军队营区里面随时都要出操、随时就要集合,手边又没有书,怎么可能好好的去核对呢?而如果要我重新校正一遍,又因为引用太多书,实在没有力气校正。


为什么举这个例子呢?我后来想一想,那本书之所以比较好,可能是因为那个题目可延展性大,那个题目波澜起伏的可能性大。很多人都认为,我最好的书应该是剑桥大学出的那一本,不过我认为我最好的书一定是用中文写的,因为这个语文我能掌握,英文我没办法掌握得出神入化。读、写任何语文一定要练习到你能带着三分随意,那时候你才可以说对于这一个语文完全理解与精熟,如果你还无法达到三分的随意,就表示你还在摸索。


回到我刚刚讲的,其实每一本书、每一篇论文我都很想把它写好。但是有些东西没办法写好,为什么?因为一开始选择的题目不够好。因此唯有选定题目以后,你的所有训练跟努力才有价值。我在这里建议大家,选题的工作要尽早做,所选的题目所要处理的材料最好要集中,不要太分散,因为硕士生可能只有三年、博士生可能只有五年,如果你的材料太不集中,读书或看数据可能就要花掉你大部分的时间,让你没有余力思考。而且这个题目要适合你的性向,如果你不会统计学或讨厌数字,但却选了一个全都要靠统计的论文,那是不可能做得好。

6. 养成遵照学术格式的写作习惯


另一个最基本的训练,就是平时不管你写一万字、三万字、五万字都要养成遵照学术规范的习惯,要让他自然天成,就是说你论文的脚注、格式,在一开始进入研究生的阶段就要培养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部份,如果这个习惯没有养成,人家就会觉得这个论文不严谨,之后修改也要花很多时间,因为你的论文规模很大,可能几百页,如果一开始弄错了,后来再重头改到尾,一定很耗时费力,因此要在一开始就养成习惯,因为我们是在写论文而不是在写散文,哪一个逗点应该在哪里、哪一个书名号该在哪里、哪一个地方要用引号、哪一个要什么标点符号,都有一定的规定,用中文写还好,用英文有一大堆简称。在 1960 年代***知识还很封闭的时候,有一个人从美国回来就说:「美国有个不得了的情形,因为有一个人非常不得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得了,他说:「因为这个人的作品到处被引用。」他的名字就叫 ibid 。所谓 ibid 就是同前作者,这个字是从拉丁文发展出来的,拉丁文有一大堆简称,像 et. al. 就是两人共同编的。英文有一本 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就是专门说明这一些写作规范。各位要尽早学会中英文的写作规范,慢慢练习,最后随性下笔,就能写出符合规范的文章。


7. 善用图书馆
图书馆应该是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地方,不必读每一本书,可是要知道有哪些书。我记得我做学生时,新进的书都会放在图书馆的墙上,而身为学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书名看一看。在某些程度上知道书皮就够了,但是这仍和打计算机是不一样的,你要实际上熟悉一下那本书,摸一下,看一眼目录。我知道现在从计算机就可以查到书名,可是我还是非常珍惜这种定期去 browse 新到的书的感觉,或去看看相关领域的书长成什么样子。中研院有一位院士是哈佛大学信息教授,他告诉我他在创造力最高峰的时候,每个礼拜都到他们信息系图书室里,翻阅重要的信息期刊。所以图书馆应该是身为研究生的人们,最熟悉的地方。不过切记不重要的不要花时间去看,你们生活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跟我生长在信息贫乏的时代是不同的,所以生长在这一个时代的你,要能有所取舍。我常常看我的学生引用一些三流的论文,却引得津津有味,我都替他感到难过,因为我强调要读有用、有价值的东西。


8. 留下时间,精致思考
还要记得给自己保留一些思考的时间。一篇论文能不能出神入化、能不能引人入胜,很重要的是在现象之上作概念性的思考,但我不是说一定要走理论的路线,而是提醒大家要在一般的层次再提升两三步, conceptualize 你所看到的东西。真切去了解,你所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整体意义是什么?整体的轮廓是什么?千万不要被枝节淹没,虽然枝节是你最重要的开始,但是你一天总也要留一些时间好好思考、慢慢沉淀。 conceptualize 是一种非常难教的东西,我记得我念书时,有位老师信誓旦旦说要开一门课,教学生如何 conceptualize ,可是从来都没开成,因为这非常难教。我要提醒的是,在被很多材料和枝节淹没的时候,要适时跳出来想一想,所看到的东西有哪些意义?这个意义有没有广泛连结到更大层面的知识价值。


傅斯年先生来到***以后,同时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所长及台大的校长。台大有个傅钟每小时钟声有二十一响、敲二十一次。以前有一个人,写了一本书叫《钟声二十一响》,当时很轰动。他当时对这二十一响解释是说:因为台大的学生都很好,所以二十一响是欢迎国家元首二十一响的礼炮。不久前我发现台大在每一个重要的古迹下面竖一个铜牌,我仔细看看傅钟下的解释,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傅斯年当台大校长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一天只有二十一个小时,另外三小时是要思考的。」所以才叫二十一响。我觉得这句话大有道理,可是我觉得三小时可能太多,因为研究生是非常忙的,但至少每天要留个三十分钟、一小时思考,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学习跳到比你所看到的东西更高一点的层次去思考。


9. 找到学习的楷模
我刚到美国念书的时候,每次写报告头皮就重的不得了,因为我们的英文报告三、四十页,一个学期有四门课的话就有一百六十页,可是你连脚注都要从头学习。后来我找到一个好办法,就是我每次要写的时候,把一篇我最喜欢的论文放在旁边,虽然他写的题目跟我写的都没关系,不过我每次都看他如何写,看看他的注脚、读几行,然后我就开始写。就像最有名的男高音 Pavarotti 唱歌剧的时候都会捏着一条手帕,因为他说:「上舞台就像下地狱,太紧张了。」他为了克服紧张,他有习惯性的动作,就是捏着白手帕。我想当年那一篇论文抽印本就像是我的白手帕一样,能让我开始好好写这篇报告,我学习它里面如何思考、如何构思、如何照顾全体、如何用英文作脚注。好好的把一位大师的作品读完,开始模仿和学习他,是入门最好的方法,逐步的,你也开始写出自己的东西。我也常常鼓励我的学生,出国半年或是一年到国外看看。像现在国科会有各式各样的机会,可以增长眼界,可以知道现在的餐馆正在卖些什么菜,回来后自己要作菜也才知道要如何着手。


四、用两条腿走路,练习培养自己的兴趣


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我们的人生是两只脚,我们不是靠一只脚走路。做研究生的时代,固然应该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学业上,探索你所要探索的那些问题,可是那只是你的一只脚,另外还有一只脚是要学习培养一、两种兴趣。很多人后来会发现他的右脚特别肥重(包括我自己在内),也就是因为忘了培养左脚。很多很有名的大学者最后都陷入极度的精神困扰之中,就是因为他只是培养他的右脚,他忘了培养他的左脚,他忘了人生用两只脚走路,他少了一个小小的兴趣或嗜好,用来好好的调解或是排遣自己。

去年夏天,香港《亚洲周刊》要访问我,我说:「我不想接受访问,我不是重要的人。」可是后来他们还是把一个简单的对话刊出来了,里面我只记得讲了一段话:做一个研究生或一个学者,有两个感觉最重要 -- 责任感与罪恶感。你一定要有很大的责任感,去写出好的东西,如果责任感还不够强,还要有一个罪恶感,你会觉得如果今天没有好好做几个小时的工作的话,会有很大的罪恶感。除非是了不得的天才,不然即使爱因斯坦也是需要很努力的。很多很了不得的人,他只是把所有的努力集中在一百页里面,他花了一千小时和另外一个人只花了十个小时,相对于来说,当然是那花一千个小时所写出来的文章较好。所以为什么说要赶快选定题目?因为如果太晚选定一个题目,只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好好耕耘那个题目,早点选定可以有二、三年耕耘那个题目,是三年做出的东西好,还是一年的东西好?如果我们的才智都一样的话,将三年的努力与思考都灌在上面,当然比一年还要好。


五、营造卓越的大学,分享学术的氛围


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何谓卓越的大学?我认为一个好的大学,学校生活的一大部份,以及校园的许多活动,直接或间接都与学问有关,同学在咖啡厅里面谈论的,直接或间接也都会是学术相关的议题。教授们在餐厅里面吃饭,谈的是「有没有新的发现」?或是哪个人那天演讲到底讲了什么重要的想法?一定是沉浸在这种氛围中的大学,才有可能成为卓越大学。那种交换思想学识、那种互相教育的气氛不是花钱就有办法获得的。我知道钱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东西。一个卓越的大学、一个好的大学、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表示里面有一个共同关心的焦点,如果没有的话,这个学校就不可能成为好的大学.

2008年10月4日

快乐的研究:笑,而后思考

早上看到一个新闻“另类诺贝尔奖在美评出 可乐杀精子等获奖”.

----------------------------------------------------------------------------------

由美国幽默科技杂志《不可能的研究纪录》评出的2008年“另类诺贝尔奖”2日在哈佛大学颁出。世界各国科学家再次用新奇搞怪的研究课题让人们“笑,而后思考”。

   “另类诺贝尔奖”已经创立18年,通常在每年正版诺贝尔奖颁奖前后颁发。美国以外的获奖者需自掏腰包赴美领奖。奖项创始人马克·亚伯拉罕说,尽管不少获 奖课题被视为滑稽可笑,但“另类诺贝尔奖”和正版诺贝尔奖一样,认同有实用或科研意义的研究成果。1000多人出席了今年的“另类诺贝尔奖”颁奖仪式。

获奖研究包括:

“可乐杀精子”获化学奖

“狗跳蚤”跳得比较高 另类生物奖

犰狳可能“篡改”考古结果 另类考古奖

瑞士“认可植物尊严” 另类和平奖

“贵假药比便宜假药管用”另类医学奖

“脱衣舞娘何时挣钱最多”经济学奖

>>>>查看全文

----------------------------------------------------------------------------------

顺便找到了杂志《不可能的研究纪录》的网站:Impossible Research http://improbable.com/. 这个网站也非常有趣!

仔细想想,研究的乐趣是否就在于这些让人“笑,而后思考”的风格里呢?这样想来,我们现在从事的研究是不是太“严肃”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