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30日
人月神话之编程的乐趣与苦恼
晚上学习《人月神话》时,在开篇重看到了下面的两部分文字,结合自己编程的经验,我感觉非常的贴切。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如果你也有共鸣的话建议你也阅读一下这本好书,呵呵,在这里留言更好哦,大家一起学习啦:)
职业的乐趣
编程为什么有趣?作为回报,它的从业者期望得到什么样的快乐?
首先是一种创建事物的纯粹快乐。如同小孩在玩泥巴时感到愉快一样,成年人喜欢创建事物,特别是自己进行设计。我想这种快乐是上帝创造世界的折射,一种呈现在每片独特、崭新的树叶和雪花上的喜悦。
其次,快乐来自于开发对其他人有用的东西。内心深处,我们期望其他人使用我们的劳动成果,并能对他们有所帮助。从这个方面,这同小孩用粘土为“爸爸办公室”捏制铅笔盒没有本质的区别。
第三是整个过程体现出魔术般的力量——将相互啮合的零部件组装在一起,看到它们精妙地运行,得到预先所希望的结果。比起弹珠游戏或点唱机所具有的迷人魅力,程序化的计算机毫不逊色。
第四是学习的乐趣,来自于这项工作的非重复特性。人们所面临的问题,在某个或其它方面总有些不同。因而解决问题的人可以从中学习新的事物:有时是实践上的,有时是理论上的,或者兼而有之。
最后,乐趣还来自于工作在如此易于驾驭的介质上。程序员,就像诗人一样,几乎仅仅工作在单纯的思考中。程序员凭空地运用自己的想象,来建造自己的“城堡”。很少有这样的介质——创造的方式如此得灵活,如此得易于精炼和重建,如此得容易实现概念上的设想。(不过我们将会看到,容易驾驭的特性也有它自己的问题)
然而程序毕竟同诗歌不同,它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可以移动和运行,能独立产生可见的输出;能打印结果,绘制图形,发出声音,移动支架。神话和传说中的魔术在我们的时代已变成了现实。在键盘上键入正确的咒语,屏幕会活动、变幻,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或是已经存在的事物。
编程非常有趣,在于它不仅满足了我们内心深处进行创造的渴望,而且还愉悦了每个人内在的情感。
职业的苦恼
然而这个过程并不全都是喜悦。我们只有事先了解一些编程固有的烦恼,这样,当它们真的出现时,才能更加坦然地面对。
首先,必须追求完美。因为计算机也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变戏法:如果咒语中的一个字符、一个停顿,没有与正确的形式一致,魔术就不会出现。(现实中,很少的人类活动要求完美,所以人类对它本来就不习惯。)实际上,我认为学习编程的最困难部分,是将做事的方式往追求完美的方向调整。
其次,是由他人来设定目标,供给资源,提供信息。编程人员很少能控制工作环境和工作目标。用管理的术语来说,个人的权威和他所承担的责任是不相配的。不过,似乎在所有的领域中,对要完成的工作,很少能提供与责任相一致的正式权威。而现实情况中,实际(相对于正式)的权威来自于每次任务的完成。
对于系统编程人员而言,对其他人的依赖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他依靠其他人的程序,而往往这些程序设计得并不合理,实现拙劣,发布不完整(没有源代码或测试用例),或者文档记录得很糟。所以,系统编程人员不得不花费时间去研究和修改,而它们在理想情况下本应该是可靠完整的。
下一个烦恼——概念性设计是有趣的,但寻找琐碎的bug却只是一项重复性的活动。伴随着创造性活动的,往往是枯燥沉闷的时间和艰苦的劳动。程序编制工作也不例外。
另外,人们发现调试和查错往往是线性收敛的,或者更糟糕的是,具有二次方的复杂度。结果,测试一拖再拖,寻找最后一个错误比第一个错误将花费更多的时间。
最后一个苦恼,有时也是一种无奈——当投入了大量辛苦的劳动,产品在即将完成或者终于完成的时候,却已显得陈旧过时。可能是同事和竞争对手已在追逐新的、更好的构思;也许替代方案不仅仅是在构思,而且已经在安排了。
现实情况比上面所说的通常要好一些。当产品开发完成时,更优秀的新产品通常还不能投入使用,而仅仅是为大家谈论而已。另外,它同样需要数月的开发时间。事实上,只有实际需要时,才会用到最新的设想,因为所实现的系统已经能满足要求,体现了回报。
诚然,产品开发所基于的技术在不断地进步。一旦设计被冻结,在概念上就已经开始陈旧了。不过,实际产品需要一步一步按阶段实现。实现落后与否的判断应根据其它已有的系统,而不是未实现的概念。因此,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和任务是在现有的时间和有效的资源范围内,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切实可行方案。
这,就是编程。一个许多人痛苦挣扎的焦油坑以及一种乐趣和苦恼共存的创造性活动。对于许多人而言,其中的乐趣远大于苦恼。而本书的剩余部分将试图搭建一些桥梁,为通过这样的焦油坑提供一些指导。
2006年3月29日
笔记薄记下事项和结束时间,然后灵活完成
近日和Stream老师讨论了很多的关于时间管理的话题。
老师问如何进行高效的时间管理?其实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在揣摩各种方法,也在不时的学习各种方法和理论。日前我的blog中转贴的"[时间管理经典]Do it now"(虽然反对转载,但是这个文章非常的好,道德些的我注明原文链接的基础上还是转贴了过来)。我没有直接回到老师的问题,而是向老师推荐了我转载的这篇文章。
文章很长,共有76段,12000字左右。其实一般遇到如此长的文章,我的处理方法(或者叫习惯)是开头认认真真的阅读其中的相关的一些章节,然后随着看的时间长了就用鼠标滚筒快速翻滚几下,然后看到文章的末尾。等到看完文章心里可能会有很多当时的感慨,有很多的想法。但是如果再过几天,我想留在脑海里面的只是那篇文章的主题,具体的内容和当时的一些想法可能也就忘在脑后了。
老师非常认证的阅读了这篇文章,我估计阅读时间得有20分钟以上。之后的第二天老师说他又非常认证的看了一遍。老师阅读这类文章的速度我很清楚,这篇文章老师花了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阅读和体会它,可见这篇文章的重要程度。老师的感慨是文章些的很好,但是如何能够保证执行呢?老师的这个问题我认为非常的好。因为,我对这篇文章中看到的那些好的方法和技巧已经不能一一尽数了。忽然想到这个问题,为什么一片如此好的文章,在我的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如此浅呢。联想自己当初认证阅读论文准备Reading Group演讲的时候,一篇论文我能几乎从头到尾重述一遍,其中也能找到很多的灵感来支持我的研究工作。我想阅读这篇文章效果如此不好的本质原因,是我没有重视它,紧紧将它看成了一种文字而已,没有逐字逐句的去剖析它。
同样的情况在我的身上经常的发生。两年前向朋友们推荐过的“麻省理工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如何做研究”。我在之后的两次重读中都体会颇深。我现在感觉到了这种级别的文章是需要剖析的。应该向准备Reading Group那样来学习这种文章,其中能够学习和领会到的东西一定会是让人受益无穷的。而且还有一点是,这些文章都是需要经常性的拿出来重读的,我感觉半年至少应该阅读一遍。因为在半年的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重新阅读就会有新的感受。
晚上我开始非常认真的去学习这篇文章,虽然此刻还没有学习完。我发现当我认真的领会和拜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学习到了更多的东西,领悟的深度比几天前的那次阅读深了很多。认真在我的笔记薄上记载着我对这篇文章的一些摘抄和体会。我现在学习到了“一时一事”,那个部分的第一段给我了很深的感触。内容是:“我坚持非常基础的用纸-笔记录要做的事,而并非某些精细的组织系统。我唯一的组织工具只是一个笔记薄,在上面我写下所有任务以及它们的完成期限。我并不为预先的安排和次序而担忧。我我只需看一眼清单,选出适合空余时间的要事即可。一完成这个任务,就把它从列表里去掉。”其中提到的每次写下任务以及完成期限,之后随时找出事情来完成。这个技巧,对比于我的每次只列出任务而没有列出完成期限高明了很多很多。因为我的时间管理计划模式经常的出现问题,前一阵子我的工作状态低靡部分原因我想就是长期问题积累形成的。稳重的这个技巧是如此的简单明了,以至于能够马上执行。看着自己笔记薄上的事项列表没有完成期限我真的感觉自己需要纠正自己的行事方式。
找到了原因,学到了这个技巧,那就照做吧。我相信我的时间管理和计划执行能力会在这个技巧的辅助下提高很多的。
老师问如何进行高效的时间管理?其实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在揣摩各种方法,也在不时的学习各种方法和理论。日前我的blog中转贴的"[时间管理经典]Do it now"(虽然反对转载,但是这个文章非常的好,道德些的我注明原文链接的基础上还是转贴了过来)。我没有直接回到老师的问题,而是向老师推荐了我转载的这篇文章。
文章很长,共有76段,12000字左右。其实一般遇到如此长的文章,我的处理方法(或者叫习惯)是开头认认真真的阅读其中的相关的一些章节,然后随着看的时间长了就用鼠标滚筒快速翻滚几下,然后看到文章的末尾。等到看完文章心里可能会有很多当时的感慨,有很多的想法。但是如果再过几天,我想留在脑海里面的只是那篇文章的主题,具体的内容和当时的一些想法可能也就忘在脑后了。
老师非常认证的阅读了这篇文章,我估计阅读时间得有20分钟以上。之后的第二天老师说他又非常认证的看了一遍。老师阅读这类文章的速度我很清楚,这篇文章老师花了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阅读和体会它,可见这篇文章的重要程度。老师的感慨是文章些的很好,但是如何能够保证执行呢?老师的这个问题我认为非常的好。因为,我对这篇文章中看到的那些好的方法和技巧已经不能一一尽数了。忽然想到这个问题,为什么一片如此好的文章,在我的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如此浅呢。联想自己当初认证阅读论文准备Reading Group演讲的时候,一篇论文我能几乎从头到尾重述一遍,其中也能找到很多的灵感来支持我的研究工作。我想阅读这篇文章效果如此不好的本质原因,是我没有重视它,紧紧将它看成了一种文字而已,没有逐字逐句的去剖析它。
同样的情况在我的身上经常的发生。两年前向朋友们推荐过的“麻省理工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如何做研究”。我在之后的两次重读中都体会颇深。我现在感觉到了这种级别的文章是需要剖析的。应该向准备Reading Group那样来学习这种文章,其中能够学习和领会到的东西一定会是让人受益无穷的。而且还有一点是,这些文章都是需要经常性的拿出来重读的,我感觉半年至少应该阅读一遍。因为在半年的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重新阅读就会有新的感受。
晚上我开始非常认真的去学习这篇文章,虽然此刻还没有学习完。我发现当我认真的领会和拜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学习到了更多的东西,领悟的深度比几天前的那次阅读深了很多。认真在我的笔记薄上记载着我对这篇文章的一些摘抄和体会。我现在学习到了“一时一事”,那个部分的第一段给我了很深的感触。内容是:“我坚持非常基础的用纸-笔记录要做的事,而并非某些精细的组织系统。我唯一的组织工具只是一个笔记薄,在上面我写下所有任务以及它们的完成期限。我并不为预先的安排和次序而担忧。我我只需看一眼清单,选出适合空余时间的要事即可。一完成这个任务,就把它从列表里去掉。”其中提到的每次写下任务以及完成期限,之后随时找出事情来完成。这个技巧,对比于我的每次只列出任务而没有列出完成期限高明了很多很多。因为我的时间管理计划模式经常的出现问题,前一阵子我的工作状态低靡部分原因我想就是长期问题积累形成的。稳重的这个技巧是如此的简单明了,以至于能够马上执行。看着自己笔记薄上的事项列表没有完成期限我真的感觉自己需要纠正自己的行事方式。
找到了原因,学到了这个技巧,那就照做吧。我相信我的时间管理和计划执行能力会在这个技巧的辅助下提高很多的。
2006年3月28日
[Collection]如何才能去做喜欢的事情
如何才能去做喜欢的事情
Paul Graham
翻译: 王亮
修订历史
修订 1.0 2006年2月7日
初稿
摘要
本文译自Paul Graham的How To Do What You Love,原文链接为http://www.paulgraham.com/love.html 。欢迎到HowToDoWhatYouLove 讨论本译文。
--------------------------------------------------------------------------------
目录
工作
界限
诱惑
慎重
两条路
致谢
喜欢一件事才能做好它,这可不是什么新想法,用4个字概括:"Do what you love."(“做你喜欢的事”)。然而,知易行难。
小时候没有人告诉我们这些。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以为工作和娱乐截然不同。生活分成两部分:有时候大人给点活干;剩下的时间就去玩,随心所欲。偶尔,大人让做的事居然挺有趣,而玩也会有不开心的时候,比如摔倒受伤。但这种情况不多见,通常,干活都没啥意思。
既然上学是为了工作,那它肯定也很枯燥。
生活有工作和娱乐两种状态,相应地,人被分成两种,大人和孩子。大人要辛苦地工作,孩子虽然不用工作,但他们得去学校学做一些简单的事,为将来打基础。就像孩子们不喜欢学校一样,大人们也都不爱工作,这似乎显而易见。
老师尤其相信工作没有乐趣可言,这并不奇怪,因为绝大多数教师没体会过教书的乐趣。就像孩子们不能玩躲球游戏(dodgeball),非要背各个省的省会一样,老师也不得不看着这些孩子,不能躺在海滩。谁都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么说并不代表我认为允许孩子自做主张是对的,他们总得学会点什么。但是,如果大人告诉孩子“工作不都是这么枯燥,现在之所以要做些很闷的事,恰恰是为了以后可以选择能带来乐趣的工作”[1]是不是效果更好呢?
在我9岁或者10岁的时候,父亲曾告诉我,只要我喜欢,长大了干什么都行。这话我记得很清楚,因为听起来好像有人告诉我水是干的一样怪异。虽然我不敢肯定父亲想告诉我什么,但肯定不是说工作能像娱乐一样带来乐趣。过了好多年,我才弄明白这一点。
工作
很多人读完高中就开始工作了,所以,大人会在孩子读高中的时候向他们讲些工作上的事,也允许孩子跑去看他们工作的样子。那时我总觉得大人都很喜欢各自的工作,现在回头想想,也许只有私人飞行员才真正喜欢,银行经理肯定不喜欢他的那份工作。
有一种说法,中高层人士都喜欢自己的工作。于是,人们都装模作样喜欢自己的工作,仿佛自己是中高层人士中的一员,否则不仅会影响其职业生涯,而且显得没有教养。
本文第一句话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都要装作喜欢自己的工作。如果一个人只能做好他喜欢的事情,那么,有些人能成功,就是因为喜欢自己的工作。如同在美国,家家户户都有250年前法国国王用椅的不同程度的仿制品一样(尽管主人可能并不太清楚),人们对工作的态度也是在不同程度上、有意无意地模仿成功人士。
假装喜欢自己的工作的做法必定把孩子弄得精神错乱,等他们到了开始思考喜欢什么工作的年龄,绝大多数人已经完全被这种“干一行爱一行”的观点所误导。一方面,学校教导他们工作是一种责任,但毫无乐趣可言,工作甚至比上学还辛苦。另一方面,身边的大人却口口声声说他们喜欢工作。孩子们会想:“我和他们不一样,我不属于这个世界。”这不是孩子的错。
学校和大人们不一致的说法使孩子们错误地认为:学校里学会做的事情并不是真正的工作;工作不比学习更糟;要么那些说喜欢工作的大人都在说谎。然而,三种说法全是错误的。
最危险的谎言来自孩子的父母。如果某人选择无聊的工作是为了让全家人生活得好一点――很多人也真的是这么做的――那么他的孩子很可能受其影响,也认为工作挺无聊的[2]。而如果父母能为自己多考虑考虑(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尽管以牺牲全家人的生活质量为代价――译者注),教出来的孩子反而会好一些。热爱工作的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昂贵的房子无法带来的[3]。
读大学时,我才明白养家糊口不是工作的唯一目的。选择什么工作要比赚多少钱重要。虽然人们一般认为工作就是为了生存,但也有特别值得一提的故事(比如说爱因斯坦在专利局上班)说明,事实并非总是如此。
如今,工作的目的是为世界做出贡献,同时也要能够生存。可是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无法改变自己的错误想法,认为工作中令人痛苦的事情很多。工作中仍然需要不断钻研,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所以,人们不得不强迫自己做这些工作。
如果认为工作注定是件痛苦的事,当工作中出现错误就觉察不出来。这就是我在研究生院学习期间的思考所得。
界限
一个人能够喜欢工作到什么程度呢?如果他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停止寻找。另外,如果他像其他人那样,低估了对工作的热爱之情,又会过早地停止寻找。他或者会听从父母的安排,或者去追名逐利,又或者什么也不做。
一方面,“做你喜欢做的事”不意味着做此时此刻最想做的事,即便是爱因斯坦也会有想喝咖啡的时候,但他会告诫自己先完成手头的工作。
我总是无法理解有些人非常喜欢自己的工作以至于其它的事都不想做,因为我从来没有如此喜欢过一份工作。如果我可以选择(a)花一小时做点什么,或者(b)瞬间转移(teleport)到罗马,然后在那里闲逛一小时。我会更喜欢哪一个呢?说实话,都不喜欢。
然而,在某些特定的时刻,几乎每个人都会倾向去Carribbean飘流、做爱、或者享用美食,而不是去解决难题。做自己喜欢的事是有时间范围的。不能是只在某一刻特别想做的事,必须要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比如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
没有成果的快乐是无法持续的,如果厌倦了躺在沙滩上,而又想保持快乐,就得做点事情出来。
另一方面,必须得喜欢工作多一点,喜欢享受少一点,要有不做点事就闲得难受的劲头。当然也不能没日没夜地工作,可以坚持工作直到疲劳为止,然后可能想做点别的,甚至只是发呆。但不要把这种时刻当成一种奖励,或者辛苦工作的补偿。
我这么说是有原因的,如果一个人在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那么不会有什么成就,因为强迫自己工作不可能比别人做得好。
要想工作得快乐,不仅要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且是令人佩服的事,是那种做完可以说“哇,太酷了”的工作。不一定非得制造点什么出来,学会开滑翔机,说一口流利的外语,都足以让人感觉很酷,至少是那一刻。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测试自己。
我认为读书就不符合这一标准。除了某些数学书或者实用科学书籍,很难准确说读完一本书后的感受,这也是为什么读书和工作不太一样。只有在实践中运用了读到的知识,才会感觉有收获。
Gino Lee告诉过我一个好方法――做一件能让你的朋友说“哇”的事情。但这可能不适用于22岁以下的人,因为他们认识的人太少,碰不到真正的朋友。
诱惑
我认为,一个人不应该在乎别人的看法,除非是他的朋友。不要想着出名,不必太在意众人的意见。能够得到尊敬的人的意见就够了,何必在乎那些根本就不认识的人呢?[4]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5]。出名极具诱惑力,甚至可以让人放弃其所爱,转而去做一些他渴望喜欢的事情。
比如,有些人之所以写小说,是因为他们喜欢读小说,而且发现写小说可以得诺贝尔奖,于是乎他们会想,难道还会有什么工作比成为一名作家更好吗?但是,渴望成为一名作家还不够,还要喜欢写作,喜欢编故事。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把一件事做到最好,就能赢得声望。然而,做某些工作会带来声望是后来才有的,爵士乐就是一个例子,其它成熟的艺术形式也是如此。所以,尽管去做喜欢的事吧,声望自会随之而来。
声望对于雄心勃勃的人来说是最危险的诱惑,想让这种人办事,只需向其保证一定的声望即可,比如让其做演讲、作序、服务于某个委员会、以及做个部门头头,等等。所以最好的建议就是不要做这类工作,如果它有趣的话,人们就无需使其听上去很美了。
同理,如果同样喜欢两种工作,其中一种会带来更大的声望,那么就选择另外一个。声望会一点点地改变人们的爱好,所以如果自己无法区分的话,那么很可能真正喜欢的是不引人注目的那个。
金钱同样使人堕落。钱本身并不危险,有些工作虽然可以挣很多钱,却被人瞧不起,比如电话推销、卖淫、或者人身伤害诉讼。做这种工作的人最终会是那些“只求生存”的人(建议:如果某个行业的从业者这么说,不要做这个行当),有追求的人才不会被其诱惑。真正的危险来自于名利双收的职业,例如从事企业法律或者医学工作。一份既有保障又有前途的工作,再加上一点可以不劳而获的声望,才是对青年人最大的威胁,因为他们还没开始思考什么是他们真正喜欢的。
要想知道一个人是否喜欢他正在做的事,就看他会不会无偿地工作,即使不得不做另一份工作以求生存。究竟有多少企业律师愿意在非工作时间免费做他们正在做的工作,而以日常工作糊口呢?
这种方法对于选择从事哪种学术研究工作特别有帮助,因为不同领域之间的差别非常大。大多数优秀的数学家即使当不了数学教授也愿意从事数学研究,另一种情况恰恰相反,有人发表论文,就是想做英语教授,而不是在广告机构工作。即使没有数学系也会有人研究数学,但是如果没有英语专业,以及教学职位的存在,又怎么会有人长篇累牍地发表论文,研究Conrad小说中人物的性别和身分呢?没人会觉得研究这些东西很有趣。
做父母的往往会看重金钱。可以放心地说,孩子想当作家而父母想让其当医生的多,孩子想当医生而父母让其当作家的少。孩子认为父母太“实际”,其实未必。所有的父母对待孩子要比对待自己更慎重,因为作为父母,他们承担风险,却得不到好处。如果八岁的儿子打算爬树,或者10来岁的女儿要和坏男孩约会,父母无法体会孩子的兴奋,但是如果儿子从树上掉下来,或者女儿怀孕了,却要父母出面收场。
慎重
面对如此危险的诱惑,很难找到喜欢的工作就不奇怪了。大多数人从小就相信工作是受罪,不信邪的人也都栽在了名利的诱惑上。那么到底有多少人最终找到了他们所热爱的工作呢?10万,或者10亿。
找到自己爱干的工作是很难的。大多数人做不到的事肯定很难,所以,不要低估它的难度,同时,也不要因为暂时没有找到而气馁。其实,只要敢于承认自己对工作的不满,就比很多人更可能成功了,那些人还在自欺欺人呢。如果周围的同事都说工作得很开心,而自己却对这份工作一点也看不上眼,那也许是同事在自己骗自己,虽然未必都是,但可能性很大。
做大事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艰苦,因为只有喜欢自己工作的人才能成就大事,他们根本不需要勉强自己,但是,寻找爱好的过程却得非常认真。有些人特别幸运,他们12岁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然后沿着这条路茁壮成长。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对于更多成就大事的人来说,其职业生涯就像乒乓球的轨迹,他们在学校里学A,工作后做完全不相关的B,最后成名于C。
有时候,更换工作是精力旺盛的表现,但也可能是因为懒惰。通常,你无法区分自己究竟是掉队了,还是在另辟蹊径,即使许多成就大事的人,在最初寻找人生定位时往往很失望。
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自己保持诚实吗?一种方法是无论做什么都要做好它,即使不喜欢。这样至少知道自己不是在为懒惰找借口。更重要的是,往往会养成把事做好的习惯。
另一种方法是“坚持实践”。例如,如果想成为一名作家,又不想因为日常工作而浪费精力,那么,就要坚持练习写作。尽管写得不好,但还是要坚持写。只要坚持实践,就会知道想成为作家是不是想想而已。如果写的东西实在糟糕,选择这份工作就不现实。
坚持实践是一种启发式的方法,可以帮助找到喜爱的工作,甄别出那些本以为会做好的工作,最终选择真正喜欢的,就好像水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可以找到屋顶的漏洞一样。
当然,明白喜欢什么工作并不意味着能够以它为工作,这是两码事。有追求的人更要把两者分清楚,喜欢做什么和能做成什么是不一样的。[6]
这一点看得越清楚,内心就会越痛苦,很多人因此降低标准。例如,如果在街上随便找人问问,他们能否和Leonardo画得一样好,就会发现很多人说他们根本不会画画。这更像是一种心理暗示,而不是事实。他实际想说,我不会去干那个。因为如果想方设法让他做画20年,他会为自己获得的成就而吃惊。当然那需要非常刻苦,可能要在头几年每天都得面对失败。所以如果有人说“我不行”,不要相信他。
另一个经常听到的说法是,不能每个人都做自己喜欢的事,总得有人做令人讨厌的工作。真的吗?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呢?在美国,唯一强迫人的方式是征兵,但我们已经30年没有这么做过了,而是一直利用名利吸引人工作。
如果仍然有些事没人愿意做,那么人们就不得不自己做,过去发生在家奴身上的事就是这样。家奴的工作是经典的例子,在公元10世纪时,似乎那份工作总得有人来做。然而在20世纪中期,发达国家已经没有仆人了,有钱人得自己干活。
所以,也许有些事情总得有人做,但是谈到具体的某项工作时这么说就不合适了。糟糕的工作可以自动化完成,或者根本就不做,如果没人愿意做的话。
两条路
有一种情况确实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他喜欢做的工作。人首先要生存,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会很难赚到钱。这时有两条路可以走:
成长渐进法:随着能力的增强、名气的增大,逐渐放弃不喜欢的工作,选择喜欢的工作。
齐头并进法:做不喜欢的工作赚钱,以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成长渐进法更常用,工作做得好的人一般选这种方法。年轻的建筑师开始时不得不什么活都干,等到他做得很好之后就可以挑选项目了。这种方法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太慢,而且不确定,即使是终身聘用也无法做到真正的自由。
齐头并进法有多种做法,取决于需要用多少时间赚钱。一个极端是白天上班,靠一份工作时间固定的工作赚钱,而在闲暇时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另一个极端是先拼命赚钱,直到不再为钱发愁。
齐头并进法用的人比较少,因为需要事先做好周全的打算,而且这种方法更危险。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生活的要求也越高,所以为了赚到足够的钱,可能需要比预期更长的时间工作。更糟的是,人可能会被工作内容改变。如果做无聊的事情太久,脑子可能就锈掉了。钱给的越多的工作越危险,因为需要付出全部的精力。
齐头并进法的好处是可以让人摆脱障碍[7]。职业发展不都是一片坦徒,不同工作之间的差距变化很大。从结构设计工作转行到产品设计工作还有可能,要转向音乐方面就不太可能了。有两份工作的人多一分选择,尽管其中一份只为赚钱。
到底该选哪条路走呢?这取决于你是否明确想做什么,是否擅长分清主次,能承担多大的风险,以及是否有人愿意为你喜欢做的事情付钱。如果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也知道有人愿意为此付钱,那么就选择成长渐进法。如果还不了解自己想干什么,或者不喜欢非黑即白的二元逻辑,那么可以选择齐头并进法,只要你能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
不要太早下决定。很小就知道自己未来做什么的孩子似乎让人印象深刻,就像他们比其他孩子更善于做数学题目一样。可惜,他们得到的答案往往是错误的。
我有一位非常成功的医生朋友,她不停地抱怨自己的工作。当有人向她咨询申请医学院事宜的时候,她很想握着他们的手说“不要去”(但是她从没这么做过)。她怎么会这样呢?她在高中的时候就想成为医生,而且她雄心勃勃信誓旦旦,克服了所有的困难,令人遗憾的是,她甚至克服了对这份工作的厌烦。
结果,她现在的生活实际上是一名高中生为她做出的选择。
年轻的时候,我们相信有足够的信息事先做出选择,工作却是个例外。试图做出选择时,手上只有少得可怜的信息。即使上了大学,我们也很少知道工作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最好的情况也就是做过几次实习生,但不是所有的工作都提供实习机会,而那些提供实习的工作,也不会教你太多东西,就好像做球童不可能学会打棒球一样。
人生规划和其它规划一样,多尝试会有更好的结果。所以,除非十分确定,最好还是选择一份可以应用成长渐进法或齐头并进法的工作。这也是我选择计算机行业的部分原因。在这个行当,做教授也行,想赚很多钱也行,也可以向一些相关专业转行。
尽早从事涵盖面较广的工作也是很明智的,这样就可以很快知道各种工作都是做什么的。相反,极端的齐头并进法很危险,因为无法得知自己喜欢什么。如果一个人做了十年的债券交易商,当他攒够了钱决定不再继续而转行写小说时,却发现自己并不是真得喜欢写小说,却已为时已晚。
多数人都会说,这好办,给我一百万,我就能弄明白该做什么。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环境塑造人,离开了自己生活的环境,多数人都会不知所措,看看那些中了彩票或继承了大笔财产的人就知道了。就像每个人都说他们在意财务安全,然而最快乐人不是那些拥有它的人,而是那些喜欢他们在做的事的人。这么看来,有一份明确的计划未必是件好事情。
选择哪条路,是要经历一番思想斗争的。找到喜欢做的工作很难,大多数人都没能做到这一点。即使能做到,也要等到三、四十岁。但是,只要有这个愿望,就很可能会实现。如果知道自己会喜欢工作,就胜利在望了,如果知道自己具体爱做什么工作,就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
致谢
感谢Trevor Blackwell, Dan Friedman, Sarah Harlin, Jessica Livingston, Jackie McDonough, Robert Morris, Peter Norvig, David Sloo, 以及Aaron Swartz阅读本文初稿。
--------------------------------------------------------------------------------
[1] 现在,我们做的恰恰相反:当我们让孩子做无聊的事情,比如算术练习,我们没有坦白地说它很无趣,而是假装它很有趣。
[2] 有位父亲告诉我一个相关的现象:他特意向家人隐瞒有多爱自己的工作,当他周末想去工作时,发现说一些不得不去的借口很容易,而不原意承认自己更原意工作,而不是和家人待在一起。
[3] 郊区的情况也差不多。父母搬到郊区,为了他们的孩子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但是郊区索然无味,不够自然,十几岁的孩子会以为整个世界都是这个样子。
[4] 我并不是说只能跟朋友说这些事情,帮忙的人越多越好,但是朋友的意见最重要。
[5] Donald Hall说,那些有望成为诗人的年轻人错误地执迷于发布作品。但是你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二十四岁的年轻人在“纽约客”杂志上发表一首诗,那会是什么情形,他会在聚会上被当成真正的诗人,尽管他和从前没什么两样。但是,对于其他不知情的人,能不能在权威杂志上发表文章是有很大不同的。所以说,实际情况比Hall认为的要困难。年轻人之所以特别在乎名气,是因为他们想打动的那些大人往往搞不清楚状况。
[6] 就像我们要警惕,事情不会因为我们希望它发展成什么样子就会成什么样子,这是同样的道理。很多人分不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宗教越来越受欢迎就是证据之一。
[7] 一个更形象的隐喻是,以各种工作为节点的图,并没有连通得很好。
Paul Graham
翻译: 王亮
修订历史
修订 1.0 2006年2月7日
初稿
摘要
本文译自Paul Graham的How To Do What You Love,原文链接为http://www.paulgraham.com/love.html 。欢迎到HowToDoWhatYouLove 讨论本译文。
--------------------------------------------------------------------------------
目录
工作
界限
诱惑
慎重
两条路
致谢
喜欢一件事才能做好它,这可不是什么新想法,用4个字概括:"Do what you love."(“做你喜欢的事”)。然而,知易行难。
小时候没有人告诉我们这些。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以为工作和娱乐截然不同。生活分成两部分:有时候大人给点活干;剩下的时间就去玩,随心所欲。偶尔,大人让做的事居然挺有趣,而玩也会有不开心的时候,比如摔倒受伤。但这种情况不多见,通常,干活都没啥意思。
既然上学是为了工作,那它肯定也很枯燥。
生活有工作和娱乐两种状态,相应地,人被分成两种,大人和孩子。大人要辛苦地工作,孩子虽然不用工作,但他们得去学校学做一些简单的事,为将来打基础。就像孩子们不喜欢学校一样,大人们也都不爱工作,这似乎显而易见。
老师尤其相信工作没有乐趣可言,这并不奇怪,因为绝大多数教师没体会过教书的乐趣。就像孩子们不能玩躲球游戏(dodgeball),非要背各个省的省会一样,老师也不得不看着这些孩子,不能躺在海滩。谁都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么说并不代表我认为允许孩子自做主张是对的,他们总得学会点什么。但是,如果大人告诉孩子“工作不都是这么枯燥,现在之所以要做些很闷的事,恰恰是为了以后可以选择能带来乐趣的工作”[1]是不是效果更好呢?
在我9岁或者10岁的时候,父亲曾告诉我,只要我喜欢,长大了干什么都行。这话我记得很清楚,因为听起来好像有人告诉我水是干的一样怪异。虽然我不敢肯定父亲想告诉我什么,但肯定不是说工作能像娱乐一样带来乐趣。过了好多年,我才弄明白这一点。
工作
很多人读完高中就开始工作了,所以,大人会在孩子读高中的时候向他们讲些工作上的事,也允许孩子跑去看他们工作的样子。那时我总觉得大人都很喜欢各自的工作,现在回头想想,也许只有私人飞行员才真正喜欢,银行经理肯定不喜欢他的那份工作。
有一种说法,中高层人士都喜欢自己的工作。于是,人们都装模作样喜欢自己的工作,仿佛自己是中高层人士中的一员,否则不仅会影响其职业生涯,而且显得没有教养。
本文第一句话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都要装作喜欢自己的工作。如果一个人只能做好他喜欢的事情,那么,有些人能成功,就是因为喜欢自己的工作。如同在美国,家家户户都有250年前法国国王用椅的不同程度的仿制品一样(尽管主人可能并不太清楚),人们对工作的态度也是在不同程度上、有意无意地模仿成功人士。
假装喜欢自己的工作的做法必定把孩子弄得精神错乱,等他们到了开始思考喜欢什么工作的年龄,绝大多数人已经完全被这种“干一行爱一行”的观点所误导。一方面,学校教导他们工作是一种责任,但毫无乐趣可言,工作甚至比上学还辛苦。另一方面,身边的大人却口口声声说他们喜欢工作。孩子们会想:“我和他们不一样,我不属于这个世界。”这不是孩子的错。
学校和大人们不一致的说法使孩子们错误地认为:学校里学会做的事情并不是真正的工作;工作不比学习更糟;要么那些说喜欢工作的大人都在说谎。然而,三种说法全是错误的。
最危险的谎言来自孩子的父母。如果某人选择无聊的工作是为了让全家人生活得好一点――很多人也真的是这么做的――那么他的孩子很可能受其影响,也认为工作挺无聊的[2]。而如果父母能为自己多考虑考虑(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尽管以牺牲全家人的生活质量为代价――译者注),教出来的孩子反而会好一些。热爱工作的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昂贵的房子无法带来的[3]。
读大学时,我才明白养家糊口不是工作的唯一目的。选择什么工作要比赚多少钱重要。虽然人们一般认为工作就是为了生存,但也有特别值得一提的故事(比如说爱因斯坦在专利局上班)说明,事实并非总是如此。
如今,工作的目的是为世界做出贡献,同时也要能够生存。可是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无法改变自己的错误想法,认为工作中令人痛苦的事情很多。工作中仍然需要不断钻研,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所以,人们不得不强迫自己做这些工作。
如果认为工作注定是件痛苦的事,当工作中出现错误就觉察不出来。这就是我在研究生院学习期间的思考所得。
界限
一个人能够喜欢工作到什么程度呢?如果他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停止寻找。另外,如果他像其他人那样,低估了对工作的热爱之情,又会过早地停止寻找。他或者会听从父母的安排,或者去追名逐利,又或者什么也不做。
一方面,“做你喜欢做的事”不意味着做此时此刻最想做的事,即便是爱因斯坦也会有想喝咖啡的时候,但他会告诫自己先完成手头的工作。
我总是无法理解有些人非常喜欢自己的工作以至于其它的事都不想做,因为我从来没有如此喜欢过一份工作。如果我可以选择(a)花一小时做点什么,或者(b)瞬间转移(teleport)到罗马,然后在那里闲逛一小时。我会更喜欢哪一个呢?说实话,都不喜欢。
然而,在某些特定的时刻,几乎每个人都会倾向去Carribbean飘流、做爱、或者享用美食,而不是去解决难题。做自己喜欢的事是有时间范围的。不能是只在某一刻特别想做的事,必须要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比如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
没有成果的快乐是无法持续的,如果厌倦了躺在沙滩上,而又想保持快乐,就得做点事情出来。
另一方面,必须得喜欢工作多一点,喜欢享受少一点,要有不做点事就闲得难受的劲头。当然也不能没日没夜地工作,可以坚持工作直到疲劳为止,然后可能想做点别的,甚至只是发呆。但不要把这种时刻当成一种奖励,或者辛苦工作的补偿。
我这么说是有原因的,如果一个人在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那么不会有什么成就,因为强迫自己工作不可能比别人做得好。
要想工作得快乐,不仅要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且是令人佩服的事,是那种做完可以说“哇,太酷了”的工作。不一定非得制造点什么出来,学会开滑翔机,说一口流利的外语,都足以让人感觉很酷,至少是那一刻。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测试自己。
我认为读书就不符合这一标准。除了某些数学书或者实用科学书籍,很难准确说读完一本书后的感受,这也是为什么读书和工作不太一样。只有在实践中运用了读到的知识,才会感觉有收获。
Gino Lee告诉过我一个好方法――做一件能让你的朋友说“哇”的事情。但这可能不适用于22岁以下的人,因为他们认识的人太少,碰不到真正的朋友。
诱惑
我认为,一个人不应该在乎别人的看法,除非是他的朋友。不要想着出名,不必太在意众人的意见。能够得到尊敬的人的意见就够了,何必在乎那些根本就不认识的人呢?[4]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5]。出名极具诱惑力,甚至可以让人放弃其所爱,转而去做一些他渴望喜欢的事情。
比如,有些人之所以写小说,是因为他们喜欢读小说,而且发现写小说可以得诺贝尔奖,于是乎他们会想,难道还会有什么工作比成为一名作家更好吗?但是,渴望成为一名作家还不够,还要喜欢写作,喜欢编故事。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把一件事做到最好,就能赢得声望。然而,做某些工作会带来声望是后来才有的,爵士乐就是一个例子,其它成熟的艺术形式也是如此。所以,尽管去做喜欢的事吧,声望自会随之而来。
声望对于雄心勃勃的人来说是最危险的诱惑,想让这种人办事,只需向其保证一定的声望即可,比如让其做演讲、作序、服务于某个委员会、以及做个部门头头,等等。所以最好的建议就是不要做这类工作,如果它有趣的话,人们就无需使其听上去很美了。
同理,如果同样喜欢两种工作,其中一种会带来更大的声望,那么就选择另外一个。声望会一点点地改变人们的爱好,所以如果自己无法区分的话,那么很可能真正喜欢的是不引人注目的那个。
金钱同样使人堕落。钱本身并不危险,有些工作虽然可以挣很多钱,却被人瞧不起,比如电话推销、卖淫、或者人身伤害诉讼。做这种工作的人最终会是那些“只求生存”的人(建议:如果某个行业的从业者这么说,不要做这个行当),有追求的人才不会被其诱惑。真正的危险来自于名利双收的职业,例如从事企业法律或者医学工作。一份既有保障又有前途的工作,再加上一点可以不劳而获的声望,才是对青年人最大的威胁,因为他们还没开始思考什么是他们真正喜欢的。
要想知道一个人是否喜欢他正在做的事,就看他会不会无偿地工作,即使不得不做另一份工作以求生存。究竟有多少企业律师愿意在非工作时间免费做他们正在做的工作,而以日常工作糊口呢?
这种方法对于选择从事哪种学术研究工作特别有帮助,因为不同领域之间的差别非常大。大多数优秀的数学家即使当不了数学教授也愿意从事数学研究,另一种情况恰恰相反,有人发表论文,就是想做英语教授,而不是在广告机构工作。即使没有数学系也会有人研究数学,但是如果没有英语专业,以及教学职位的存在,又怎么会有人长篇累牍地发表论文,研究Conrad小说中人物的性别和身分呢?没人会觉得研究这些东西很有趣。
做父母的往往会看重金钱。可以放心地说,孩子想当作家而父母想让其当医生的多,孩子想当医生而父母让其当作家的少。孩子认为父母太“实际”,其实未必。所有的父母对待孩子要比对待自己更慎重,因为作为父母,他们承担风险,却得不到好处。如果八岁的儿子打算爬树,或者10来岁的女儿要和坏男孩约会,父母无法体会孩子的兴奋,但是如果儿子从树上掉下来,或者女儿怀孕了,却要父母出面收场。
慎重
面对如此危险的诱惑,很难找到喜欢的工作就不奇怪了。大多数人从小就相信工作是受罪,不信邪的人也都栽在了名利的诱惑上。那么到底有多少人最终找到了他们所热爱的工作呢?10万,或者10亿。
找到自己爱干的工作是很难的。大多数人做不到的事肯定很难,所以,不要低估它的难度,同时,也不要因为暂时没有找到而气馁。其实,只要敢于承认自己对工作的不满,就比很多人更可能成功了,那些人还在自欺欺人呢。如果周围的同事都说工作得很开心,而自己却对这份工作一点也看不上眼,那也许是同事在自己骗自己,虽然未必都是,但可能性很大。
做大事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艰苦,因为只有喜欢自己工作的人才能成就大事,他们根本不需要勉强自己,但是,寻找爱好的过程却得非常认真。有些人特别幸运,他们12岁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然后沿着这条路茁壮成长。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对于更多成就大事的人来说,其职业生涯就像乒乓球的轨迹,他们在学校里学A,工作后做完全不相关的B,最后成名于C。
有时候,更换工作是精力旺盛的表现,但也可能是因为懒惰。通常,你无法区分自己究竟是掉队了,还是在另辟蹊径,即使许多成就大事的人,在最初寻找人生定位时往往很失望。
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自己保持诚实吗?一种方法是无论做什么都要做好它,即使不喜欢。这样至少知道自己不是在为懒惰找借口。更重要的是,往往会养成把事做好的习惯。
另一种方法是“坚持实践”。例如,如果想成为一名作家,又不想因为日常工作而浪费精力,那么,就要坚持练习写作。尽管写得不好,但还是要坚持写。只要坚持实践,就会知道想成为作家是不是想想而已。如果写的东西实在糟糕,选择这份工作就不现实。
坚持实践是一种启发式的方法,可以帮助找到喜爱的工作,甄别出那些本以为会做好的工作,最终选择真正喜欢的,就好像水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可以找到屋顶的漏洞一样。
当然,明白喜欢什么工作并不意味着能够以它为工作,这是两码事。有追求的人更要把两者分清楚,喜欢做什么和能做成什么是不一样的。[6]
这一点看得越清楚,内心就会越痛苦,很多人因此降低标准。例如,如果在街上随便找人问问,他们能否和Leonardo画得一样好,就会发现很多人说他们根本不会画画。这更像是一种心理暗示,而不是事实。他实际想说,我不会去干那个。因为如果想方设法让他做画20年,他会为自己获得的成就而吃惊。当然那需要非常刻苦,可能要在头几年每天都得面对失败。所以如果有人说“我不行”,不要相信他。
另一个经常听到的说法是,不能每个人都做自己喜欢的事,总得有人做令人讨厌的工作。真的吗?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呢?在美国,唯一强迫人的方式是征兵,但我们已经30年没有这么做过了,而是一直利用名利吸引人工作。
如果仍然有些事没人愿意做,那么人们就不得不自己做,过去发生在家奴身上的事就是这样。家奴的工作是经典的例子,在公元10世纪时,似乎那份工作总得有人来做。然而在20世纪中期,发达国家已经没有仆人了,有钱人得自己干活。
所以,也许有些事情总得有人做,但是谈到具体的某项工作时这么说就不合适了。糟糕的工作可以自动化完成,或者根本就不做,如果没人愿意做的话。
两条路
有一种情况确实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他喜欢做的工作。人首先要生存,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会很难赚到钱。这时有两条路可以走:
成长渐进法:随着能力的增强、名气的增大,逐渐放弃不喜欢的工作,选择喜欢的工作。
齐头并进法:做不喜欢的工作赚钱,以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成长渐进法更常用,工作做得好的人一般选这种方法。年轻的建筑师开始时不得不什么活都干,等到他做得很好之后就可以挑选项目了。这种方法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太慢,而且不确定,即使是终身聘用也无法做到真正的自由。
齐头并进法有多种做法,取决于需要用多少时间赚钱。一个极端是白天上班,靠一份工作时间固定的工作赚钱,而在闲暇时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另一个极端是先拼命赚钱,直到不再为钱发愁。
齐头并进法用的人比较少,因为需要事先做好周全的打算,而且这种方法更危险。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生活的要求也越高,所以为了赚到足够的钱,可能需要比预期更长的时间工作。更糟的是,人可能会被工作内容改变。如果做无聊的事情太久,脑子可能就锈掉了。钱给的越多的工作越危险,因为需要付出全部的精力。
齐头并进法的好处是可以让人摆脱障碍[7]。职业发展不都是一片坦徒,不同工作之间的差距变化很大。从结构设计工作转行到产品设计工作还有可能,要转向音乐方面就不太可能了。有两份工作的人多一分选择,尽管其中一份只为赚钱。
到底该选哪条路走呢?这取决于你是否明确想做什么,是否擅长分清主次,能承担多大的风险,以及是否有人愿意为你喜欢做的事情付钱。如果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也知道有人愿意为此付钱,那么就选择成长渐进法。如果还不了解自己想干什么,或者不喜欢非黑即白的二元逻辑,那么可以选择齐头并进法,只要你能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
不要太早下决定。很小就知道自己未来做什么的孩子似乎让人印象深刻,就像他们比其他孩子更善于做数学题目一样。可惜,他们得到的答案往往是错误的。
我有一位非常成功的医生朋友,她不停地抱怨自己的工作。当有人向她咨询申请医学院事宜的时候,她很想握着他们的手说“不要去”(但是她从没这么做过)。她怎么会这样呢?她在高中的时候就想成为医生,而且她雄心勃勃信誓旦旦,克服了所有的困难,令人遗憾的是,她甚至克服了对这份工作的厌烦。
结果,她现在的生活实际上是一名高中生为她做出的选择。
年轻的时候,我们相信有足够的信息事先做出选择,工作却是个例外。试图做出选择时,手上只有少得可怜的信息。即使上了大学,我们也很少知道工作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最好的情况也就是做过几次实习生,但不是所有的工作都提供实习机会,而那些提供实习的工作,也不会教你太多东西,就好像做球童不可能学会打棒球一样。
人生规划和其它规划一样,多尝试会有更好的结果。所以,除非十分确定,最好还是选择一份可以应用成长渐进法或齐头并进法的工作。这也是我选择计算机行业的部分原因。在这个行当,做教授也行,想赚很多钱也行,也可以向一些相关专业转行。
尽早从事涵盖面较广的工作也是很明智的,这样就可以很快知道各种工作都是做什么的。相反,极端的齐头并进法很危险,因为无法得知自己喜欢什么。如果一个人做了十年的债券交易商,当他攒够了钱决定不再继续而转行写小说时,却发现自己并不是真得喜欢写小说,却已为时已晚。
多数人都会说,这好办,给我一百万,我就能弄明白该做什么。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环境塑造人,离开了自己生活的环境,多数人都会不知所措,看看那些中了彩票或继承了大笔财产的人就知道了。就像每个人都说他们在意财务安全,然而最快乐人不是那些拥有它的人,而是那些喜欢他们在做的事的人。这么看来,有一份明确的计划未必是件好事情。
选择哪条路,是要经历一番思想斗争的。找到喜欢做的工作很难,大多数人都没能做到这一点。即使能做到,也要等到三、四十岁。但是,只要有这个愿望,就很可能会实现。如果知道自己会喜欢工作,就胜利在望了,如果知道自己具体爱做什么工作,就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
致谢
感谢Trevor Blackwell, Dan Friedman, Sarah Harlin, Jessica Livingston, Jackie McDonough, Robert Morris, Peter Norvig, David Sloo, 以及Aaron Swartz阅读本文初稿。
--------------------------------------------------------------------------------
[1] 现在,我们做的恰恰相反:当我们让孩子做无聊的事情,比如算术练习,我们没有坦白地说它很无趣,而是假装它很有趣。
[2] 有位父亲告诉我一个相关的现象:他特意向家人隐瞒有多爱自己的工作,当他周末想去工作时,发现说一些不得不去的借口很容易,而不原意承认自己更原意工作,而不是和家人待在一起。
[3] 郊区的情况也差不多。父母搬到郊区,为了他们的孩子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但是郊区索然无味,不够自然,十几岁的孩子会以为整个世界都是这个样子。
[4] 我并不是说只能跟朋友说这些事情,帮忙的人越多越好,但是朋友的意见最重要。
[5] Donald Hall说,那些有望成为诗人的年轻人错误地执迷于发布作品。但是你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二十四岁的年轻人在“纽约客”杂志上发表一首诗,那会是什么情形,他会在聚会上被当成真正的诗人,尽管他和从前没什么两样。但是,对于其他不知情的人,能不能在权威杂志上发表文章是有很大不同的。所以说,实际情况比Hall认为的要困难。年轻人之所以特别在乎名气,是因为他们想打动的那些大人往往搞不清楚状况。
[6] 就像我们要警惕,事情不会因为我们希望它发展成什么样子就会成什么样子,这是同样的道理。很多人分不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宗教越来越受欢迎就是证据之一。
[7] 一个更形象的隐喻是,以各种工作为节点的图,并没有连通得很好。
2006年3月26日
[Collection]python上面的图形开发wxPython
原文链接:http://sirsunny.cnblogs.com/archive/2005/07/18/194998.html
最近正在研究Flash RIA,经人推荐到sf上面下载了一个开源免费的AS IDE,叫做SEPY,不经意之间发现SEPY竟然是用Python写的!于是又下载了SEPY的源代码观摩了一下,结果更吃惊,惊叹Python做图形桌面应用程序代码竟然如此简洁,表现力竟然如此丰富,如果不是特别留意,绝想不到SEPY竟然不是Windows本地代码编写的软件。就此关注了一下 Python的桌面应用程序开发,这一下更加吃惊,发现现在使用python写的桌面应用程序已经非常丰富了,sf上面一抓一大把。然后还找到了 Python的几个IDE,其中BOA给我极大的震撼,安装跑起来一看,俨然就是Delphi!可视化的托拽方式放置桌面控件,完全面向对象的编程。
经过半天时间简单的了解,我得到了如下的结论:Python做桌面应用程序的前景非常好,而相形之下,已经事实上宣判了Java做桌面应用程序的死刑!
Java 做桌面应用程序,无法脱离JRE,这是一个很大的限制,你必须下载安装很大的一个JRE运行环境,并且一旦安装那就涉及到了JRE版本的问题,你基于 JDK5.0开发的应用就没有办法在人家JRE1.4上面正常的跑。虽然JWS可以做到应用程序的Online update,但是终究无法做到JRE的online update!
此外,Java的图形API严重分裂为Swing和SWT。 Swing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bug很多,做出来的界面不伦不类,而且无法处理一些类似系统托盘之类和操作系统关系比较大的功能,并且性能非常糟糕,可以这样说,Java成也Sun,败也Sun;SWT要比Swing好得多了,但是可惜的是, Sun拒绝接受SWT,这样就使得SWT始终处在地下状态,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并且SWT也无法脱离JRE运行,而且API直接封装操作系统调用,很多地方有MFC痕迹,没有办法OO起来,受到很大的限制,但不管怎么说,SWT总算是给Java图形编程留下了一线希望。
而Python从一开始就是走SWT的思路,绝不愚蠢的自己去构建桌面组件,而是用C++编写组件,用Python去调用,这样的思路走到现在,已经有了良好的回报。现在 Python编写的应用软件,可以脱离Pthon运行环境,单独编译为pyd(Python DLL)和exe直接运行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其速度表现和内存占用两个方面都要比Java好,就我现在的用下来的感觉,和VB开发的桌面应用程序,或者和dotnet开发的桌面应用程序处在同一个级别。
其实现在Windows桌面应用程序开发处在一个告别旧的时代,但是又没有迎来新的时代的尴尬时期:MS力主推出的dotnet winforms并没有取得预期中的成功,至今仍然使用者寥寥,推了那么多年都没有普及开来,并且又是注定的一个过渡时期技术,这些都说明 winforms不会有更好的前途;而MS下一代桌面应用技术尚未拉开神秘的面纱,至于普及,也是n年以后的事情了;所以现在就很尴尬,经过几年 Internet Application和dotnet winforms的喧嚣之后,传统的Desktop Developer又重拾昔日的Delphi利器,然而连Borland自己都不再对自己保存足够的信心,而去搞Delphi.net去了,于是大家只好拿出来怀旧的Delphi7,VB6,VC6来应付桌面应用技术开发。
在有像BOA这样IDE的强力支持下,Python也当仁不让的加入了这一行列,以现在的桌面应用开发技术来说,Python在开发效率,执行性能,学习曲线方面全面不落下风,甚至在很多方面有优势,特别是在跨平台这一点上,做到了Java多年都做不好的方面。由于Python的出色表现,我已经找不出来用Java编写桌面应用程序的任何理由了。我可以理直气壮的宣布, Java桌面应用开发已死!
Python在服务器应用开发方面,也同样非常强大,不过考虑到Java在服务器领域多年的成绩和诸多大公司的投入,显然还无法取代Java的地位,但是我可以预言,将来淘汰Java的必定是Python,而不是dotnet!
最近正在研究Flash RIA,经人推荐到sf上面下载了一个开源免费的AS IDE,叫做SEPY,不经意之间发现SEPY竟然是用Python写的!于是又下载了SEPY的源代码观摩了一下,结果更吃惊,惊叹Python做图形桌面应用程序代码竟然如此简洁,表现力竟然如此丰富,如果不是特别留意,绝想不到SEPY竟然不是Windows本地代码编写的软件。就此关注了一下 Python的桌面应用程序开发,这一下更加吃惊,发现现在使用python写的桌面应用程序已经非常丰富了,sf上面一抓一大把。然后还找到了 Python的几个IDE,其中BOA给我极大的震撼,安装跑起来一看,俨然就是Delphi!可视化的托拽方式放置桌面控件,完全面向对象的编程。
经过半天时间简单的了解,我得到了如下的结论:Python做桌面应用程序的前景非常好,而相形之下,已经事实上宣判了Java做桌面应用程序的死刑!
Java 做桌面应用程序,无法脱离JRE,这是一个很大的限制,你必须下载安装很大的一个JRE运行环境,并且一旦安装那就涉及到了JRE版本的问题,你基于 JDK5.0开发的应用就没有办法在人家JRE1.4上面正常的跑。虽然JWS可以做到应用程序的Online update,但是终究无法做到JRE的online update!
此外,Java的图形API严重分裂为Swing和SWT。 Swing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bug很多,做出来的界面不伦不类,而且无法处理一些类似系统托盘之类和操作系统关系比较大的功能,并且性能非常糟糕,可以这样说,Java成也Sun,败也Sun;SWT要比Swing好得多了,但是可惜的是, Sun拒绝接受SWT,这样就使得SWT始终处在地下状态,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并且SWT也无法脱离JRE运行,而且API直接封装操作系统调用,很多地方有MFC痕迹,没有办法OO起来,受到很大的限制,但不管怎么说,SWT总算是给Java图形编程留下了一线希望。
而Python从一开始就是走SWT的思路,绝不愚蠢的自己去构建桌面组件,而是用C++编写组件,用Python去调用,这样的思路走到现在,已经有了良好的回报。现在 Python编写的应用软件,可以脱离Pthon运行环境,单独编译为pyd(Python DLL)和exe直接运行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其速度表现和内存占用两个方面都要比Java好,就我现在的用下来的感觉,和VB开发的桌面应用程序,或者和dotnet开发的桌面应用程序处在同一个级别。
其实现在Windows桌面应用程序开发处在一个告别旧的时代,但是又没有迎来新的时代的尴尬时期:MS力主推出的dotnet winforms并没有取得预期中的成功,至今仍然使用者寥寥,推了那么多年都没有普及开来,并且又是注定的一个过渡时期技术,这些都说明 winforms不会有更好的前途;而MS下一代桌面应用技术尚未拉开神秘的面纱,至于普及,也是n年以后的事情了;所以现在就很尴尬,经过几年 Internet Application和dotnet winforms的喧嚣之后,传统的Desktop Developer又重拾昔日的Delphi利器,然而连Borland自己都不再对自己保存足够的信心,而去搞Delphi.net去了,于是大家只好拿出来怀旧的Delphi7,VB6,VC6来应付桌面应用技术开发。
在有像BOA这样IDE的强力支持下,Python也当仁不让的加入了这一行列,以现在的桌面应用开发技术来说,Python在开发效率,执行性能,学习曲线方面全面不落下风,甚至在很多方面有优势,特别是在跨平台这一点上,做到了Java多年都做不好的方面。由于Python的出色表现,我已经找不出来用Java编写桌面应用程序的任何理由了。我可以理直气壮的宣布, Java桌面应用开发已死!
Python在服务器应用开发方面,也同样非常强大,不过考虑到Java在服务器领域多年的成绩和诸多大公司的投入,显然还无法取代Java的地位,但是我可以预言,将来淘汰Java的必定是Python,而不是dotnet!
2006年3月25日
gnuplot 让您的数据可视化
gnuplot 让您的数据可视化
自由控制高级图表和数据绘图
级别: 初级
Nishanth Sastry, 专职软件工程师, IBM
2004 年 8 月 01 日
使用 Gnuplot 4.0 将数据和函数转换为专业的图表,Gnuplot 4.0 是一种免费分发的绘图工具。本文是 gnuplot 的实践指南,着重讲述了有效使用此工具的一些惯例。
Gnuplot 是一种免费分发的绘图工具,可以移植到各种主流平台。它可以下列两种模式之一进行操作:当需要调整和修饰图表使其正常显示时,通过在 gnuplot 提示符中发出命令,可以在交互模式下操作该工具。或者,gnuplot 可以从文件中读取命令,以批处理模式生成图表。例如,如果您正在运行一系列的实验,需要每次运行后都查看结果图表;或者当您在图表最初生成很久以后需要返回图表修改某些内容时,批处理模式能力会特别有用。当在 WYSIWIG 编辑器中很难捕获用于修饰图表的鼠标单击事件时,您可以很容易地将 gnuplot 命令保存在文件中,六个月后将其加载到交互式会话中重新执行。
全文请见:http://www-128.ibm.com/developerworks/cn/linux/l-gnuplot/index.html
自由控制高级图表和数据绘图
级别: 初级
Nishanth Sastry, 专职软件工程师, IBM
2004 年 8 月 01 日
使用 Gnuplot 4.0 将数据和函数转换为专业的图表,Gnuplot 4.0 是一种免费分发的绘图工具。本文是 gnuplot 的实践指南,着重讲述了有效使用此工具的一些惯例。
Gnuplot 是一种免费分发的绘图工具,可以移植到各种主流平台。它可以下列两种模式之一进行操作:当需要调整和修饰图表使其正常显示时,通过在 gnuplot 提示符中发出命令,可以在交互模式下操作该工具。或者,gnuplot 可以从文件中读取命令,以批处理模式生成图表。例如,如果您正在运行一系列的实验,需要每次运行后都查看结果图表;或者当您在图表最初生成很久以后需要返回图表修改某些内容时,批处理模式能力会特别有用。当在 WYSIWIG 编辑器中很难捕获用于修饰图表的鼠标单击事件时,您可以很容易地将 gnuplot 命令保存在文件中,六个月后将其加载到交互式会话中重新执行。
全文请见:http://www-128.ibm.com/developerworks/cn/linux/l-gnuplot/index.html
2006年3月24日
Gnuplot 使用技巧
转自: http://202.127.203.201/jilei/Gnuplot.htmGnuplot 使用技巧
郑小宏
2005-10-21
对于在Linux下工作的人,如果你经常要画一些二维图和简单的三维图的话,那么,gnuplot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不仅图形漂亮,而且操作简单。当然如果需要质量更高的三维图,请用其他的一些专业绘图软件。建议大家学会使用gnuplot。这个小软件通常都是Redhat Linux自带的,但自带的版本是3.7的,建议将其升级到4.0,新版本具有很多新功能。最新版本可以到http://www.gnuplot.info下载。
一些最基本的操作请大家看说明书。这里总结一下我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目的是让那些以前不会的或不熟练的能快速入门,会画自己想要的图,因为原来的说明书很长,较难有针对性地很快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这里简单的总结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大家不要抱怨我写的不全,更全面的了解还是请看说明书,网上的资料也多的是。其实这也是我们从网上一点一点搜集和摸索出来的。我相信看完后,应该平时最常见的问题基本上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如果大家在使用过程中摸索到了我没有写到的技巧和体会,或有其它建议,请大家提告诉我,以不断完善这篇总结,谢谢!
一、 基础篇:
在linux命令提示符下运行gnuplot命令启动,输入quit或q或exit退出。
1、plot命令
gnuplot> plot sin(x) with line linetype 3 linewidth 2 或
gnuplot> plot sin(x) w l lt 3 lw 2 %用线画,线的类型(包括颜色与虚线的类型)是3,线的宽度是2,对函数sin(x)作图
gnuplot> plot sin(x) with point pointtype 3 pointsize 2 或
gnuplot> plot sin(x) w p pt 3 ps 2 %用点画,点的类型(包括颜色与点的类型)是3,点的大小是2
gnuplot> plot sin(x) title 'f(x)' w lp lt 3 lw 2 pt 3 ps 2 %同时用点和线画,这里title ‘f(x)’表示图例上标'f(x)',如果不用则用默认选项
gnuplot> plot sin(x) %此时所有选项均用默认值。如果缺某一项则将用默认值
gnuplot> plot ‘a.dat’ u 2:3 w l lt 3 lw 2 %利用数据文件a.dat中的第二和第三列作图
顺便提一下,如这里最前面的两个例子所示,在gnuplot中,如果某两个词,按字母先后顺序,前面某几个字母相同,后面的不同,那么只要写到第一个不同的字母就可以了。如with,由于没有其它以w开头的词,因此可以用 w 代替,line也可以用 l 代替。
2、同时画多条曲线
gnuplot> plot sin(x) title ‘sin(x)’ w l lt 1 lw 2, cos(x) title ‘cos(x)’ w l lt 2 lw 2 %两条曲线是用逗号隔开的。画多条曲线时,各曲线间均用逗号隔开就可以了。
以上例子中是对函数作图,如果对数据文件作图,将函数名称换为数据文件名即可,但要用单引号引起来。
3、关于图例的位置
默认位置在右上方。
gnuplot> set key left %放在左边,有left 和right两个选项
gnuplot> set key bottom %放在下边,只有这一个选项;默认在上边
gnuplot> set key outside %放在外边,但只能在右面的外边
以上三个选项可以进行组合。如:
gnuplot> set key left bottom %表示左下边
还可以直接用坐标精确表示图例的位置,如
gnuplot> set key 0.5,0.6 %将图例放在0.5,0.6的位置处
4、关于坐标轴
gnuplot> set xlabel ‘x’ %x轴标为‘x’
gnuplot> set ylabel ‘y’ %y轴标为’y’
gnuplot> set ylabel ‘DOS’ tc lt 3 %其中的tc lt 3表示’DOS’的颜色用第三种颜色。
gnuplot> set xtics 1.0 %x轴的主刻度的宽度为1.0,同样可以为y轴定义ytics
gnuplot> set mxtics 3 %x轴上每个主刻度中画3个分刻度,同样可以为y轴定义mytics
gnuplot> set border 3 lt 3 lw 2 %设为第三种边界,颜色类型为3,线宽为2
同样可以为上边的x轴(称为x2)和右边y(称为y2)轴进行设置,即x2tics,mx2tics,y2tics,my2tics。
gnuplot> set xtics nomirror
gnuplot> unset x2tics %以上两条命令去掉上边x2轴的刻度
gnuplot> set ytics nomirror
gnuplot> unset y2tics %以上两条命令去掉右边y轴的刻度
5、在图中插入文字
gnuplot> set label ‘sin(x)’ at 0.5,0.5 %在坐标(0.5,0.5)处加入字符串’sin(x)’。
在输出为.ps或.eps文件时,如果在set term 的语句中加入了enhanced选现,则可以插入上下标、希腊字母和特殊符号。上下标的插入和latex中的方法是一样的。
6、在图中添加直线和箭头
gnuplot> set arrow from 0.0,0.0 to 0.6,0.8 %从(0.0,0.0)到(0.6,0.8)画一个箭头
gnuplot> set arrow from 0.0,0.0 to 0.6,0.8 lt 3 lw 2 %这个箭头颜色类型为3,线宽类型为2
gnuplot> set arrow from 0.0,0.0 to 0.6,0.8 nohead lt 3 lw 2 %利用nohead可以去掉箭头的头部,这就是添加直线的方法。
注意,在gnuplot中,对于插入多个的label和arrow等等,系统会默认按先后顺序分别对各个label或arrow进行编号,从1开始。如果以后要去掉某个label或arrow,那么只要用unset命令将相应的去掉即可。如:
gnuplot> unset arrow 2
将去掉第二个箭头。
7、图的大小和位置
gnuplot>set size 0.5,0.5 %长宽均为默认宽度的一半,建议用这个取值,尤其是画成ps或eps图形的时候
gnuplot>set origin 0.0,0.5 %设定图的最左下角的那一点在图形面板中的位置。这里图将出现在左上角。
8、画三维图
gnuplot>splot ‘文件名’ u 2:4:5 %以第二和第四列作为x和y坐标,第五列为z坐标。
二、提高篇:
1、如何在同一张图里同时画多个图
gnuplot>set multiplot %设置为多图模式
gnuplot>set origin 0.0,0.0 %设置第一个图的原点的位置
gnuplot>set size 0.5,0.5 %设置第一个图的大小
gnuplot>plot “a1.dat”
gnuplot>set origin 0.0,0.5 %设置第二个图的原点的位置
gnuplot>set size 0.5,0.5 %设置第二个图的大小
gnuplot>plot “a2.dat”
gnuplot>set origin 0.0,0.0 %设置第三个图的原点的位置
gnuplot>set size 0.5,0.5 %设置第三个图的大小
gnuplot>plot “a3.dat”
gnuplot>set origin 0.0,0.0 %设置第四个图的原点的位置
gnuplot>set size 0.5,0.5 %设置第四个图的大小
gnuplot>plot “a4.dat”
当然,如果后一个图中的某个量的设置和前一个的相同,那么后一个中的这个量的设置可以省略。例如上面对第二、第三和第四个图的大小的设置。前一个图中对某个量的设置也会在后一个图中起作用。如果要取消在后面图中的作用,必须用如下命令,如取消label,用
gnuplot>unset label
2、作二维图时,如何使两边坐标轴的单位长度等长
gnuplot> set size square %使图形是方的
gnuplot> set size 0.5,0.5 %使图形是你要的大小
gnuplot> set xrange[-a:a]
gnuplot> set yrange[-a:a] %两坐标轴刻度范围一样
gnuplot> plot ‘a.dat’
3、如何在同一张图里利用左右两边的y轴分别画图
gnuplot> set xtics nomirror %去掉上面坐标轴x2的刻度
gnuplot> set ytics nomirror %去掉右边坐标轴y2的刻度
gnuplot> set x2tics %让上面坐标轴x2刻度自动产生
gnuplot> set y2tics %让右边坐标轴y2的刻度自动产生
gnuplot> plot sin(x),cos(x) axes x1y2 %cos(x)用x1y2坐标,axes x1y2表示用x1y2坐标轴
gnuplot> plot sin(x),cos(x) axes x2y2 %cos(x)用x2y2坐标,axes x2y2表示用x2y2坐标轴
gnuplot> set x2range[-20:20] %设定x2坐标的范围
gnuplot> replot
gnuplot> set xrange[-5:5] %设定x坐标的范围
gnuplot> replot
gnuplot> set xlabel 'x'
gnuplot> set x2label 't'
gnuplot> set ylabel 'y'
gnuplot> set y2label 's'
gnuplot> replot
gnuplot> set title 'The figure'
gnuplot> replot
gnuplot> set x2label 't' textcolor lt 3 %textcolor lt 3或tc lt 3设置坐标轴名称的颜色
4、如何插入希腊字母和特殊符号
一般只能在ps和eps图中,且必须指定enhanced选项。在X11终端(即显示器)中无法显示。
gnuplot> set terminal postscript enhanced
然后希腊字母就可以通过{/Symbol a}输入。例如
gnuplot> set label ‘{/Symbol a}’
各种希腊字母与特殊符号的输入方法请见安装包中gnuplot-4.0.0/docs/psdoc目录下的ps_guide.ps文件。
另外还可参见:
http://t16web.lanl.gov/Kawano/gnuplot/label-e.html#4.3
5、gnuplot中如何插入Angstrom(埃)这个符号(A上面一个小圆圈)
脚本中在插入前先加入
gnuplot>set encoding iso_8859_1
这个命令,然后就可以通过“{\305}”加入了。如横坐标要标上“k(1/Å)”:
gnuplot>set xlabel 'k(1/{\305})
如果是multiplot模式,则这个命令必须放在
gnuplot>set multiplot
的前面。
如果后面还要插入别的转义字符,那么还要在插入字符后加入如下命令:
set encoding default
安装包中gnuplot-4.0.0/docs/psdoc/ps_guide.ps文件中的表中的‘E’代表那一列的所有符号都用这个方法输入。
6、gnuplot画等高线图
gnuplot>splot ‘文件名.dat’ u 1:2:3 w l %做三维图
gnuplot>set dgrid3d 100,100 %设置三维图表面的网格的数目
gnuplot>replot
gnuplot>set contour %设置画等高线
gnuplot>set cntrparam levels incremental -0.2,0.01,0.2 %设置等高线的疏密和范围,数据从 -0.2到0.2中间每隔0.01画一条线
gnuplot>unset surface 去掉上面的三维图形
最后用鼠标拽动图形,选择合理的角度即可。或者直接设置(0,0)的视角也可以:
gnuplot>set view 0,0
gnuplot>replot
这里注意,画三维图的数据文件必须是分块的,也就是x每变换一个值,y在其变化范围内变化一周,这样作为一块,然后再取一个x值,y再变化一周,作为下一数据块,等等。块与块之间用一空行格开。
7、输出为ps或eps图时,以下几个选项值得特别注意
gnuplot>set term postscript eps enh solid color
其中eps选项表示输出为eps格式,去掉则表示用默认的ps格式;enh选项表示图中可以插入上下标、希腊字母及其它特殊符号,如果去掉则不能插入;solid选项表示图中所有的曲线都用实线,去掉则将用不同的虚线;color选项表示在图中全部曲线用彩色,去掉则将用黑白。
8、如何画漂亮的pm3d图
gnuplot> set pm3d %设置pm3d模式
gnuplot> set isosamples 50,50 %设置网格点
gnuplot> splot x**2+y**2 %画三维图
gnuplot> splot x**2+y**2 w pm3d %画成pm3d模式,注意比较变化
gnuplot> set view 0,0 %设置视角,(0,0)将投影到底面上去
gnuplot> splot x**2+y**2 w pm3d %重画,注意看变化
gnuplot> unset ztics %把z轴上的数字给去掉
gnuplot> set isosamples 200,200 %使网格变细
gnuplot> replot %重画,注意看变化,主要是过渡更光滑
9、利用脚本文件避免重复输入
有时候对某个数据文件做好一张图后,下次可能还要利用这个数据文件作图,但某个或某些设置要作些细微变化。这时候,可以把第一次作图时的命令全部写到一个文件里,如a.plt,下次只要将相应的设置做修改后,用下面的命令就会自动运行文件所有的命令而最后得到你要的图:
gnuplot>load ‘a.plt’
作为一个例子,假设文件名为a.plt,里面的内容为:
set pm3d
set view 0,0
unset ztics
set isosamples 200,200
splot x**2+y**2 w pm3d
set term post color
set output ‘a.ps’
replot
那么启动gnuplot后,只要运行如下命令就可以了:
gnuplot>load ‘a.plt’
如果我们要得到的仅仅是.ps或.eps图,那也可以在linux命令提示符下直接运行如下命令:
[zxh@theory zxh]$gnuplot a.plt
10、在gnuplot模式下运行linux命令
在gnuplot提示符下也可以运行linux命令,但必须在相应的命令前面加上 ! 号。例如,假设很多参量都已经设置好了,但需要对某个数据文件a.dat进行修改后再画图,则可以用如下方式
gnuplot>!vi a.dat
通过这种方式,所有的linux命令都可以在gnuplot环境里运行。
另外,也可以在gnuplot的提示符后输入shell,暂时性退出gnuplot,进入linux环境,做完要做的事情后,运行exit命令,又回到gnuplot环境下。
gnuplot>shell
[zxh@theory zxh]$vi a.f
[zxh@theory zxh]$f77 a.f
[zxh@theory zxh]$a.out (假设生成a.dat数据文件)
[zxh@theory zxh]$exit
gnuplot>plot ‘a.dat’ w l
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共同探讨。E-mail:exhzheng@163.com
郑小宏
2005-10-21
对于在Linux下工作的人,如果你经常要画一些二维图和简单的三维图的话,那么,gnuplot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不仅图形漂亮,而且操作简单。当然如果需要质量更高的三维图,请用其他的一些专业绘图软件。建议大家学会使用gnuplot。这个小软件通常都是Redhat Linux自带的,但自带的版本是3.7的,建议将其升级到4.0,新版本具有很多新功能。最新版本可以到http://www.gnuplot.info下载。
一些最基本的操作请大家看说明书。这里总结一下我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目的是让那些以前不会的或不熟练的能快速入门,会画自己想要的图,因为原来的说明书很长,较难有针对性地很快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这里简单的总结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大家不要抱怨我写的不全,更全面的了解还是请看说明书,网上的资料也多的是。其实这也是我们从网上一点一点搜集和摸索出来的。我相信看完后,应该平时最常见的问题基本上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如果大家在使用过程中摸索到了我没有写到的技巧和体会,或有其它建议,请大家提告诉我,以不断完善这篇总结,谢谢!
一、 基础篇:
在linux命令提示符下运行gnuplot命令启动,输入quit或q或exit退出。
1、plot命令
gnuplot> plot sin(x) with line linetype 3 linewidth 2 或
gnuplot> plot sin(x) w l lt 3 lw 2 %用线画,线的类型(包括颜色与虚线的类型)是3,线的宽度是2,对函数sin(x)作图
gnuplot> plot sin(x) with point pointtype 3 pointsize 2 或
gnuplot> plot sin(x) w p pt 3 ps 2 %用点画,点的类型(包括颜色与点的类型)是3,点的大小是2
gnuplot> plot sin(x) title 'f(x)' w lp lt 3 lw 2 pt 3 ps 2 %同时用点和线画,这里title ‘f(x)’表示图例上标'f(x)',如果不用则用默认选项
gnuplot> plot sin(x) %此时所有选项均用默认值。如果缺某一项则将用默认值
gnuplot> plot ‘a.dat’ u 2:3 w l lt 3 lw 2 %利用数据文件a.dat中的第二和第三列作图
顺便提一下,如这里最前面的两个例子所示,在gnuplot中,如果某两个词,按字母先后顺序,前面某几个字母相同,后面的不同,那么只要写到第一个不同的字母就可以了。如with,由于没有其它以w开头的词,因此可以用 w 代替,line也可以用 l 代替。
2、同时画多条曲线
gnuplot> plot sin(x) title ‘sin(x)’ w l lt 1 lw 2, cos(x) title ‘cos(x)’ w l lt 2 lw 2 %两条曲线是用逗号隔开的。画多条曲线时,各曲线间均用逗号隔开就可以了。
以上例子中是对函数作图,如果对数据文件作图,将函数名称换为数据文件名即可,但要用单引号引起来。
3、关于图例的位置
默认位置在右上方。
gnuplot> set key left %放在左边,有left 和right两个选项
gnuplot> set key bottom %放在下边,只有这一个选项;默认在上边
gnuplot> set key outside %放在外边,但只能在右面的外边
以上三个选项可以进行组合。如:
gnuplot> set key left bottom %表示左下边
还可以直接用坐标精确表示图例的位置,如
gnuplot> set key 0.5,0.6 %将图例放在0.5,0.6的位置处
4、关于坐标轴
gnuplot> set xlabel ‘x’ %x轴标为‘x’
gnuplot> set ylabel ‘y’ %y轴标为’y’
gnuplot> set ylabel ‘DOS’ tc lt 3 %其中的tc lt 3表示’DOS’的颜色用第三种颜色。
gnuplot> set xtics 1.0 %x轴的主刻度的宽度为1.0,同样可以为y轴定义ytics
gnuplot> set mxtics 3 %x轴上每个主刻度中画3个分刻度,同样可以为y轴定义mytics
gnuplot> set border 3 lt 3 lw 2 %设为第三种边界,颜色类型为3,线宽为2
同样可以为上边的x轴(称为x2)和右边y(称为y2)轴进行设置,即x2tics,mx2tics,y2tics,my2tics。
gnuplot> set xtics nomirror
gnuplot> unset x2tics %以上两条命令去掉上边x2轴的刻度
gnuplot> set ytics nomirror
gnuplot> unset y2tics %以上两条命令去掉右边y轴的刻度
5、在图中插入文字
gnuplot> set label ‘sin(x)’ at 0.5,0.5 %在坐标(0.5,0.5)处加入字符串’sin(x)’。
在输出为.ps或.eps文件时,如果在set term 的语句中加入了enhanced选现,则可以插入上下标、希腊字母和特殊符号。上下标的插入和latex中的方法是一样的。
6、在图中添加直线和箭头
gnuplot> set arrow from 0.0,0.0 to 0.6,0.8 %从(0.0,0.0)到(0.6,0.8)画一个箭头
gnuplot> set arrow from 0.0,0.0 to 0.6,0.8 lt 3 lw 2 %这个箭头颜色类型为3,线宽类型为2
gnuplot> set arrow from 0.0,0.0 to 0.6,0.8 nohead lt 3 lw 2 %利用nohead可以去掉箭头的头部,这就是添加直线的方法。
注意,在gnuplot中,对于插入多个的label和arrow等等,系统会默认按先后顺序分别对各个label或arrow进行编号,从1开始。如果以后要去掉某个label或arrow,那么只要用unset命令将相应的去掉即可。如:
gnuplot> unset arrow 2
将去掉第二个箭头。
7、图的大小和位置
gnuplot>set size 0.5,0.5 %长宽均为默认宽度的一半,建议用这个取值,尤其是画成ps或eps图形的时候
gnuplot>set origin 0.0,0.5 %设定图的最左下角的那一点在图形面板中的位置。这里图将出现在左上角。
8、画三维图
gnuplot>splot ‘文件名’ u 2:4:5 %以第二和第四列作为x和y坐标,第五列为z坐标。
二、提高篇:
1、如何在同一张图里同时画多个图
gnuplot>set multiplot %设置为多图模式
gnuplot>set origin 0.0,0.0 %设置第一个图的原点的位置
gnuplot>set size 0.5,0.5 %设置第一个图的大小
gnuplot>plot “a1.dat”
gnuplot>set origin 0.0,0.5 %设置第二个图的原点的位置
gnuplot>set size 0.5,0.5 %设置第二个图的大小
gnuplot>plot “a2.dat”
gnuplot>set origin 0.0,0.0 %设置第三个图的原点的位置
gnuplot>set size 0.5,0.5 %设置第三个图的大小
gnuplot>plot “a3.dat”
gnuplot>set origin 0.0,0.0 %设置第四个图的原点的位置
gnuplot>set size 0.5,0.5 %设置第四个图的大小
gnuplot>plot “a4.dat”
当然,如果后一个图中的某个量的设置和前一个的相同,那么后一个中的这个量的设置可以省略。例如上面对第二、第三和第四个图的大小的设置。前一个图中对某个量的设置也会在后一个图中起作用。如果要取消在后面图中的作用,必须用如下命令,如取消label,用
gnuplot>unset label
2、作二维图时,如何使两边坐标轴的单位长度等长
gnuplot> set size square %使图形是方的
gnuplot> set size 0.5,0.5 %使图形是你要的大小
gnuplot> set xrange[-a:a]
gnuplot> set yrange[-a:a] %两坐标轴刻度范围一样
gnuplot> plot ‘a.dat’
3、如何在同一张图里利用左右两边的y轴分别画图
gnuplot> set xtics nomirror %去掉上面坐标轴x2的刻度
gnuplot> set ytics nomirror %去掉右边坐标轴y2的刻度
gnuplot> set x2tics %让上面坐标轴x2刻度自动产生
gnuplot> set y2tics %让右边坐标轴y2的刻度自动产生
gnuplot> plot sin(x),cos(x) axes x1y2 %cos(x)用x1y2坐标,axes x1y2表示用x1y2坐标轴
gnuplot> plot sin(x),cos(x) axes x2y2 %cos(x)用x2y2坐标,axes x2y2表示用x2y2坐标轴
gnuplot> set x2range[-20:20] %设定x2坐标的范围
gnuplot> replot
gnuplot> set xrange[-5:5] %设定x坐标的范围
gnuplot> replot
gnuplot> set xlabel 'x'
gnuplot> set x2label 't'
gnuplot> set ylabel 'y'
gnuplot> set y2label 's'
gnuplot> replot
gnuplot> set title 'The figure'
gnuplot> replot
gnuplot> set x2label 't' textcolor lt 3 %textcolor lt 3或tc lt 3设置坐标轴名称的颜色
4、如何插入希腊字母和特殊符号
一般只能在ps和eps图中,且必须指定enhanced选项。在X11终端(即显示器)中无法显示。
gnuplot> set terminal postscript enhanced
然后希腊字母就可以通过{/Symbol a}输入。例如
gnuplot> set label ‘{/Symbol a}’
各种希腊字母与特殊符号的输入方法请见安装包中gnuplot-4.0.0/docs/psdoc目录下的ps_guide.ps文件。
另外还可参见:
http://t16web.lanl.gov/Kawano/gnuplot/label-e.html#4.3
5、gnuplot中如何插入Angstrom(埃)这个符号(A上面一个小圆圈)
脚本中在插入前先加入
gnuplot>set encoding iso_8859_1
这个命令,然后就可以通过“{\305}”加入了。如横坐标要标上“k(1/Å)”:
gnuplot>set xlabel 'k(1/{\305})
如果是multiplot模式,则这个命令必须放在
gnuplot>set multiplot
的前面。
如果后面还要插入别的转义字符,那么还要在插入字符后加入如下命令:
set encoding default
安装包中gnuplot-4.0.0/docs/psdoc/ps_guide.ps文件中的表中的‘E’代表那一列的所有符号都用这个方法输入。
6、gnuplot画等高线图
gnuplot>splot ‘文件名.dat’ u 1:2:3 w l %做三维图
gnuplot>set dgrid3d 100,100 %设置三维图表面的网格的数目
gnuplot>replot
gnuplot>set contour %设置画等高线
gnuplot>set cntrparam levels incremental -0.2,0.01,0.2 %设置等高线的疏密和范围,数据从 -0.2到0.2中间每隔0.01画一条线
gnuplot>unset surface 去掉上面的三维图形
最后用鼠标拽动图形,选择合理的角度即可。或者直接设置(0,0)的视角也可以:
gnuplot>set view 0,0
gnuplot>replot
这里注意,画三维图的数据文件必须是分块的,也就是x每变换一个值,y在其变化范围内变化一周,这样作为一块,然后再取一个x值,y再变化一周,作为下一数据块,等等。块与块之间用一空行格开。
7、输出为ps或eps图时,以下几个选项值得特别注意
gnuplot>set term postscript eps enh solid color
其中eps选项表示输出为eps格式,去掉则表示用默认的ps格式;enh选项表示图中可以插入上下标、希腊字母及其它特殊符号,如果去掉则不能插入;solid选项表示图中所有的曲线都用实线,去掉则将用不同的虚线;color选项表示在图中全部曲线用彩色,去掉则将用黑白。
8、如何画漂亮的pm3d图
gnuplot> set pm3d %设置pm3d模式
gnuplot> set isosamples 50,50 %设置网格点
gnuplot> splot x**2+y**2 %画三维图
gnuplot> splot x**2+y**2 w pm3d %画成pm3d模式,注意比较变化
gnuplot> set view 0,0 %设置视角,(0,0)将投影到底面上去
gnuplot> splot x**2+y**2 w pm3d %重画,注意看变化
gnuplot> unset ztics %把z轴上的数字给去掉
gnuplot> set isosamples 200,200 %使网格变细
gnuplot> replot %重画,注意看变化,主要是过渡更光滑
9、利用脚本文件避免重复输入
有时候对某个数据文件做好一张图后,下次可能还要利用这个数据文件作图,但某个或某些设置要作些细微变化。这时候,可以把第一次作图时的命令全部写到一个文件里,如a.plt,下次只要将相应的设置做修改后,用下面的命令就会自动运行文件所有的命令而最后得到你要的图:
gnuplot>load ‘a.plt’
作为一个例子,假设文件名为a.plt,里面的内容为:
set pm3d
set view 0,0
unset ztics
set isosamples 200,200
splot x**2+y**2 w pm3d
set term post color
set output ‘a.ps’
replot
那么启动gnuplot后,只要运行如下命令就可以了:
gnuplot>load ‘a.plt’
如果我们要得到的仅仅是.ps或.eps图,那也可以在linux命令提示符下直接运行如下命令:
[zxh@theory zxh]$gnuplot a.plt
10、在gnuplot模式下运行linux命令
在gnuplot提示符下也可以运行linux命令,但必须在相应的命令前面加上 ! 号。例如,假设很多参量都已经设置好了,但需要对某个数据文件a.dat进行修改后再画图,则可以用如下方式
gnuplot>!vi a.dat
通过这种方式,所有的linux命令都可以在gnuplot环境里运行。
另外,也可以在gnuplot的提示符后输入shell,暂时性退出gnuplot,进入linux环境,做完要做的事情后,运行exit命令,又回到gnuplot环境下。
gnuplot>shell
[zxh@theory zxh]$vi a.f
[zxh@theory zxh]$f77 a.f
[zxh@theory zxh]$a.out (假设生成a.dat数据文件)
[zxh@theory zxh]$exit
gnuplot>plot ‘a.dat’ w l
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共同探讨。E-mail:exhzheng@163.com
2006年3月23日
Jobs说:你必须要找到你所钟爱的东西
June 19th, 2005
‘You’ve got to find what you love,’ Jobs says ★★★★★
This is the text of the Commencement address by Steve Jobs, CEO of Apple Computer and of Pixar Animation Studios, delivered on June 12, 2005.
我今天很荣幸能和你们一起参加毕业典礼,斯坦福大学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之一。我从来没有从大学中毕业。说实话,今天也许是在我的生命中离大学毕业最近的一天了。今天我想向你们讲述我生活中的三个故事。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是三个故事而已。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如何把生命中的点点滴滴串连起来。
我在Reed大学读了六个月之后就退学了,但是在十八个月以后——我真正的作出退学决定之前,我还经常去学校。我为什么要退学呢?
故事从我出生的时候讲起。我的亲生母亲是一个年轻的,没有结婚的大学毕业生。她决定让别人收养我, 她十分想让我被大学毕业生收养。所以在我出生的时候,她已经做好了一切的准备工作,能使得我被一个律师和他的妻子所收养。但是她没有料到,当我出生之后,律师夫妇突然决定他们想要一个女孩。 所以我的生养父母(他们还在我亲生父母的观察名单上)突然在半夜接到了一个电话:“我们现在这儿有一个不小心生出来的男婴,你们想要他吗?”他们回答道:“当然!”但是我亲生母亲随后发现,我的养母从来没有上过大学,我的父亲甚至从没有读过高中。她拒绝签这个收养合同。只是在几个月以后,我的父母答应她一定要让我上大学,那个时候她才同意。
在十七岁那年,我真的上了大学。但是我很愚蠢的选择了一个几乎和你们斯坦福大学一样贵的学校, 我父母还处于蓝领阶层,他们几乎把所有积蓄都花在了我的学费上面。在六个月后, 我已经看不到其中的价值所在。我不知道我想要在生命中做什么,我也不知道大学能帮助我找到怎样的答案。 但是在这里,我几乎花光了我父母这一辈子的所有积蓄。所以我决定要退学,我觉得这是个正确的决定。不能否认,我当时确实非常的害怕, 但是现在回头看看,那的确是我这一生中最棒的一个决定。在我做出退学决定的那一刻, 我终于可以不必去读那些令我提不起丝毫兴趣的课程了。然后我还可以去修那些看起来有点意思的课程。
但是这并不是那么罗曼蒂克。我失去了我的宿舍,所以我只能在朋友房间的地板上面睡觉,我去捡5美分的可乐瓶子,仅仅为了填饱肚子, 在星期天的晚上,我需要走七英里的路程,穿过这个城市到Hare Krishna寺庙(注:位于纽约Brooklyn下城),只是为了能吃上饭——这个星期唯一一顿好一点的饭。但是我喜欢这样。我跟着我的直觉和好奇心走, 遇到的很多东西,此后被证明是无价之宝。让我给你们举一个例子吧:
Reed大学在那时提供也许是全美最好的美术字课程。在这个大学里面的每个海报, 每个抽屉的标签上面全都是漂亮的美术字。因为我退学了, 没有受到正规的训练, 所以我决定去参加这个课程,去学学怎样写出漂亮的美术字。我学到了san serif 和serif字体, 我学会了怎么样在不同的字母组合之中改变空格的长度, 还有怎么样才能作出最棒的印刷式样。那是一种科学永远不能捕捉到的、美丽的、真实的艺术精妙, 我发现那实在是太美妙了。
当时看起来这些东西在我的生命中,好像都没有什么实际应用的可能。但是十年之后,当我们在设计第一台Macintosh电脑的时候,就不是那样了。我把当时我学的那些家伙全都设计进了Mac。那是第一台使用了漂亮的印刷字体的电脑。如果我当时没有退学, 就不会有机会去参加这个我感兴趣的美术字课程, Mac就不会有这么多丰富的字体,以及赏心悦目的字体间距。那么现在个人电脑就不会有现在这么美妙的字型了。当然我在大学的时候,还不可能把从前的点点滴滴串连起来,但是当我十年后回顾这一切的时候,真的豁然开朗了。
再次说明的是,你在向前展望的时候不可能将这些片断串连起来;你只能在回顾的时候将点点滴滴串连起来。所以你必须相信这些片断会在你未来的某一天串连起来。你必须要相信某些东西:你的勇气、目的、生命、因缘。这个过程从来没有令我失望,只是让我的生命更加地与众不同而已。
我的第二个故事是关于爱和损失的.
我非常幸运, 因为我在很早的时候就找到了我钟爱的东西。Woz和我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在父母的车库里面开创了苹果公司。我们工作得很努力, 十年之后, 这个公司从那两个车库中的穷光蛋发展到了超过四千名的雇员、价值超过二十亿的大公司。在公司成立的第九年,我们刚刚发布了最好的产品,那就是Macintosh。我也快要到三十岁了。在那一年, 我被炒了鱿鱼。你怎么可能被你自己创立的公司炒了鱿鱼呢? 嗯,在苹果快速成长的时候,我们雇用了一个很有天分的家伙和我一起管理这个公司, 在最初的几年,公司运转的很好。但是后来我们对未来的看法发生了分歧, 最终我们吵了起来。当争吵不可开交的时候, 董事会站在了他的那一边。所以在三十岁的时候, 我被炒了。在这么多人的眼皮下我被炒了。在而立之年,我生命的全部支柱离自己远去, 这真是毁灭性的打击。
在最初的几个月里,我真是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我把从前的创业激情给丢了, 我觉得自己让与我一同创业的人都很沮丧。我和David Pack和Bob Boyce见面,并试图向他们道歉。我把事情弄得糟糕透顶了。但是我渐渐发现了曙光, 我仍然喜爱我从事的这些东西。苹果公司发生的这些事情丝毫的没有改变这些, 一点也没有。我被驱逐了,但是我仍然钟爱它。所以我决定重头再来。
我当时没有觉察, 但是事后证明, 从苹果公司被炒是我这辈子发生的最棒的事情。因为,作为一个成功者的极乐感觉被作为一个创业者的轻松感觉所重新代替: 对任何事情都不那么特别看重。这让我觉得如此自由, 进入了我生命中最有创造力的一个阶段。
在接下来的五年里, 我创立了一个名叫NeXT的公司, 还有一个叫Pixar的公司, 然后和一个后来成为我妻子的优雅女人相识。Pixar 制作了世界上第一个用电脑制作的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Pixar现在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电脑制作工作室。在后来的一系列运转中,Apple收购了NeXT, 然后我又回到了Apple公司。我们在NeXT发展的技术在Apple的复兴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我还和Laurence 一起建立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我可以非常肯定,如果我不被Apple开除的话, 这其中一件事情也不会发生的。这个良药的味道实在是太苦了,但是我想病人需要这个药。有些时候, 生活会拿起一块砖头向你的脑袋上猛拍一下。不要失去信心。我很清楚唯一使我一直走下去的,就是我做的事情令我无比钟爱。你需要去找到你所爱的东西。对于工作是如此, 对于你的爱人也是如此。你的工作将会占据生活中很大的一部分。你只有相信自己所做的是伟大的工作, 你才能怡然自得。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找到, 那么继续找、不要停下来、全心全意的去找, 当你找到的时候你就会知道的。就像任何真诚的关系, 随着岁月的流逝只会越来越紧密。所以继续找,直到你找到它,不要停下来!
我的第三个故事是关于死亡的.
当我十七岁的时候, 我读到了一句话:“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最后一天去生活的话,那么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是正确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开始,过了33年,我在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当答案连续很多次被给予“不是”的时候, 我知道自己需要改变某些事情了。
“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箴言。它帮我指明了生命中重要的选择。因为几乎所有的事情, 包括所有的荣誉、所有的骄傲、所有对难堪和失败的恐惧,这些在死亡面前都会消失。我看到的是留下的真正重要的东西。
你有时候会思考你将会失去某些东西,“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知道的避免这些想法的最好办法。你已经赤身裸体了, 你没有理由不去跟随自己的心一起跳动。
大概一年以前, 我被诊断出癌症。我在早晨七点半做了一个检查, 检查清楚的显示在我的胰腺有一个肿瘤。我当时都不知道胰腺是什么东西。医生告诉我那很可能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癌症, 我还有三到六个月的时间活在这个世界上。我的医生叫我回家, 然后整理好我的一切, 那就是医生准备死亡的程序。那意味着你将要把未来十年对你小孩说的话在几个月里面说完.;那意味着把每件事情都搞定, 让你的家人会尽可能轻松的生活;那意味着你要说“再见了”。
我整天和那个诊断书一起生活。后来有一天早上我作了一个活切片检查,医生将一个内窥镜从我的喉咙伸进去,通过我的胃, 然后进入我的肠子, 用一根针在我的胰腺上的肿瘤上取了几个细胞。我当时很镇静,因为我被注射了镇定剂。但是我的妻子在那里, 后来告诉我,当医生在显微镜地下观察这些细胞的时候他们开始尖叫, 因为这些细胞最后竟然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可以用手术治愈的胰腺癌细胞。我做了这个手术, 现在我痊愈了。
那是我最接近死亡的时候, 我还希望这也是以后的几十年最接近的一次。从死亡线上又活了过来, 死亡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有用但是纯粹是知识上的概念的时候,我可以更肯定一点地对你们说:
没有人愿意死, 即使人们想上天堂, 人们也不会为了去那里而死。但是死亡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终点。从来没有人能够逃脱它,也应该如此。 因为死亡就是生命中最好的一个发明。它将旧的清除以便给新的让路。你们现在是新的, 但是从现在开始不久以后, 你们将会逐渐的变成旧的然后被清除。我很抱歉这很具有戏剧性, 但是这十分的真实。
你们的时间很有限, 所以不要将他们浪费在重复其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条束缚,那意味着你和其他人思考的结果一起生活。不要被其他人喧嚣的观点掩盖你真正的内心的声音。还有最重要的是, 你要有勇气去听从你直觉和心灵的指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知道你想要成为什么样子,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
当我年轻的时候, 有一本叫做“整个地球的目录”振聋发聩的杂志,它是我们那一代人的圣经之一。它是一个叫Stewart Brand的家伙在离这里不远的Menlo Park书写的, 他象诗一般神奇地将这本书带到了这个世界。那是六十年代后期, 在个人电脑出现之前, 所以这本书全部是用打字机,、剪刀还有偏光镜制作的。有点像用软皮包装的google, 在google出现三十五年之前:这是理想主义的,其中有许多灵巧的工具和伟大的想法。
Stewart和他的伙伴出版了几期的“整个地球的目录”,当它完成了自己使命的时候, 他们做出了最后一期的目录。那是在七十年代的中期, 你们的时代。在最后一期的封底上是清晨乡村公路的照片(如果你有冒险精神的话,你可以自己找到这条路的),在照片之下有这样一段话:“保持饥饿,保持愚蠢。”这是他们停止了发刊的告别语。“保持饥饿,保持愚蠢。”我总是希望自己能够那样,现在, 在你们即将毕业,开始新的旅程的时候, 我也希望你们能做到这样:
保持饥饿,保持愚蠢。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我读出了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的涵义,你呢? )
非常感谢你们。
‘You’ve got to find what you love,’ Jobs says ★★★★★
This is the text of the Commencement address by Steve Jobs, CEO of Apple Computer and of Pixar Animation Studios, delivered on June 12, 2005.
我今天很荣幸能和你们一起参加毕业典礼,斯坦福大学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之一。我从来没有从大学中毕业。说实话,今天也许是在我的生命中离大学毕业最近的一天了。今天我想向你们讲述我生活中的三个故事。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是三个故事而已。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如何把生命中的点点滴滴串连起来。
我在Reed大学读了六个月之后就退学了,但是在十八个月以后——我真正的作出退学决定之前,我还经常去学校。我为什么要退学呢?
故事从我出生的时候讲起。我的亲生母亲是一个年轻的,没有结婚的大学毕业生。她决定让别人收养我, 她十分想让我被大学毕业生收养。所以在我出生的时候,她已经做好了一切的准备工作,能使得我被一个律师和他的妻子所收养。但是她没有料到,当我出生之后,律师夫妇突然决定他们想要一个女孩。 所以我的生养父母(他们还在我亲生父母的观察名单上)突然在半夜接到了一个电话:“我们现在这儿有一个不小心生出来的男婴,你们想要他吗?”他们回答道:“当然!”但是我亲生母亲随后发现,我的养母从来没有上过大学,我的父亲甚至从没有读过高中。她拒绝签这个收养合同。只是在几个月以后,我的父母答应她一定要让我上大学,那个时候她才同意。
在十七岁那年,我真的上了大学。但是我很愚蠢的选择了一个几乎和你们斯坦福大学一样贵的学校, 我父母还处于蓝领阶层,他们几乎把所有积蓄都花在了我的学费上面。在六个月后, 我已经看不到其中的价值所在。我不知道我想要在生命中做什么,我也不知道大学能帮助我找到怎样的答案。 但是在这里,我几乎花光了我父母这一辈子的所有积蓄。所以我决定要退学,我觉得这是个正确的决定。不能否认,我当时确实非常的害怕, 但是现在回头看看,那的确是我这一生中最棒的一个决定。在我做出退学决定的那一刻, 我终于可以不必去读那些令我提不起丝毫兴趣的课程了。然后我还可以去修那些看起来有点意思的课程。
但是这并不是那么罗曼蒂克。我失去了我的宿舍,所以我只能在朋友房间的地板上面睡觉,我去捡5美分的可乐瓶子,仅仅为了填饱肚子, 在星期天的晚上,我需要走七英里的路程,穿过这个城市到Hare Krishna寺庙(注:位于纽约Brooklyn下城),只是为了能吃上饭——这个星期唯一一顿好一点的饭。但是我喜欢这样。我跟着我的直觉和好奇心走, 遇到的很多东西,此后被证明是无价之宝。让我给你们举一个例子吧:
Reed大学在那时提供也许是全美最好的美术字课程。在这个大学里面的每个海报, 每个抽屉的标签上面全都是漂亮的美术字。因为我退学了, 没有受到正规的训练, 所以我决定去参加这个课程,去学学怎样写出漂亮的美术字。我学到了san serif 和serif字体, 我学会了怎么样在不同的字母组合之中改变空格的长度, 还有怎么样才能作出最棒的印刷式样。那是一种科学永远不能捕捉到的、美丽的、真实的艺术精妙, 我发现那实在是太美妙了。
当时看起来这些东西在我的生命中,好像都没有什么实际应用的可能。但是十年之后,当我们在设计第一台Macintosh电脑的时候,就不是那样了。我把当时我学的那些家伙全都设计进了Mac。那是第一台使用了漂亮的印刷字体的电脑。如果我当时没有退学, 就不会有机会去参加这个我感兴趣的美术字课程, Mac就不会有这么多丰富的字体,以及赏心悦目的字体间距。那么现在个人电脑就不会有现在这么美妙的字型了。当然我在大学的时候,还不可能把从前的点点滴滴串连起来,但是当我十年后回顾这一切的时候,真的豁然开朗了。
再次说明的是,你在向前展望的时候不可能将这些片断串连起来;你只能在回顾的时候将点点滴滴串连起来。所以你必须相信这些片断会在你未来的某一天串连起来。你必须要相信某些东西:你的勇气、目的、生命、因缘。这个过程从来没有令我失望,只是让我的生命更加地与众不同而已。
我的第二个故事是关于爱和损失的.
我非常幸运, 因为我在很早的时候就找到了我钟爱的东西。Woz和我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在父母的车库里面开创了苹果公司。我们工作得很努力, 十年之后, 这个公司从那两个车库中的穷光蛋发展到了超过四千名的雇员、价值超过二十亿的大公司。在公司成立的第九年,我们刚刚发布了最好的产品,那就是Macintosh。我也快要到三十岁了。在那一年, 我被炒了鱿鱼。你怎么可能被你自己创立的公司炒了鱿鱼呢? 嗯,在苹果快速成长的时候,我们雇用了一个很有天分的家伙和我一起管理这个公司, 在最初的几年,公司运转的很好。但是后来我们对未来的看法发生了分歧, 最终我们吵了起来。当争吵不可开交的时候, 董事会站在了他的那一边。所以在三十岁的时候, 我被炒了。在这么多人的眼皮下我被炒了。在而立之年,我生命的全部支柱离自己远去, 这真是毁灭性的打击。
在最初的几个月里,我真是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我把从前的创业激情给丢了, 我觉得自己让与我一同创业的人都很沮丧。我和David Pack和Bob Boyce见面,并试图向他们道歉。我把事情弄得糟糕透顶了。但是我渐渐发现了曙光, 我仍然喜爱我从事的这些东西。苹果公司发生的这些事情丝毫的没有改变这些, 一点也没有。我被驱逐了,但是我仍然钟爱它。所以我决定重头再来。
我当时没有觉察, 但是事后证明, 从苹果公司被炒是我这辈子发生的最棒的事情。因为,作为一个成功者的极乐感觉被作为一个创业者的轻松感觉所重新代替: 对任何事情都不那么特别看重。这让我觉得如此自由, 进入了我生命中最有创造力的一个阶段。
在接下来的五年里, 我创立了一个名叫NeXT的公司, 还有一个叫Pixar的公司, 然后和一个后来成为我妻子的优雅女人相识。Pixar 制作了世界上第一个用电脑制作的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Pixar现在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电脑制作工作室。在后来的一系列运转中,Apple收购了NeXT, 然后我又回到了Apple公司。我们在NeXT发展的技术在Apple的复兴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我还和Laurence 一起建立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我可以非常肯定,如果我不被Apple开除的话, 这其中一件事情也不会发生的。这个良药的味道实在是太苦了,但是我想病人需要这个药。有些时候, 生活会拿起一块砖头向你的脑袋上猛拍一下。不要失去信心。我很清楚唯一使我一直走下去的,就是我做的事情令我无比钟爱。你需要去找到你所爱的东西。对于工作是如此, 对于你的爱人也是如此。你的工作将会占据生活中很大的一部分。你只有相信自己所做的是伟大的工作, 你才能怡然自得。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找到, 那么继续找、不要停下来、全心全意的去找, 当你找到的时候你就会知道的。就像任何真诚的关系, 随着岁月的流逝只会越来越紧密。所以继续找,直到你找到它,不要停下来!
我的第三个故事是关于死亡的.
当我十七岁的时候, 我读到了一句话:“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最后一天去生活的话,那么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是正确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开始,过了33年,我在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当答案连续很多次被给予“不是”的时候, 我知道自己需要改变某些事情了。
“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箴言。它帮我指明了生命中重要的选择。因为几乎所有的事情, 包括所有的荣誉、所有的骄傲、所有对难堪和失败的恐惧,这些在死亡面前都会消失。我看到的是留下的真正重要的东西。
你有时候会思考你将会失去某些东西,“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知道的避免这些想法的最好办法。你已经赤身裸体了, 你没有理由不去跟随自己的心一起跳动。
大概一年以前, 我被诊断出癌症。我在早晨七点半做了一个检查, 检查清楚的显示在我的胰腺有一个肿瘤。我当时都不知道胰腺是什么东西。医生告诉我那很可能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癌症, 我还有三到六个月的时间活在这个世界上。我的医生叫我回家, 然后整理好我的一切, 那就是医生准备死亡的程序。那意味着你将要把未来十年对你小孩说的话在几个月里面说完.;那意味着把每件事情都搞定, 让你的家人会尽可能轻松的生活;那意味着你要说“再见了”。
我整天和那个诊断书一起生活。后来有一天早上我作了一个活切片检查,医生将一个内窥镜从我的喉咙伸进去,通过我的胃, 然后进入我的肠子, 用一根针在我的胰腺上的肿瘤上取了几个细胞。我当时很镇静,因为我被注射了镇定剂。但是我的妻子在那里, 后来告诉我,当医生在显微镜地下观察这些细胞的时候他们开始尖叫, 因为这些细胞最后竟然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可以用手术治愈的胰腺癌细胞。我做了这个手术, 现在我痊愈了。
那是我最接近死亡的时候, 我还希望这也是以后的几十年最接近的一次。从死亡线上又活了过来, 死亡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有用但是纯粹是知识上的概念的时候,我可以更肯定一点地对你们说:
没有人愿意死, 即使人们想上天堂, 人们也不会为了去那里而死。但是死亡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终点。从来没有人能够逃脱它,也应该如此。 因为死亡就是生命中最好的一个发明。它将旧的清除以便给新的让路。你们现在是新的, 但是从现在开始不久以后, 你们将会逐渐的变成旧的然后被清除。我很抱歉这很具有戏剧性, 但是这十分的真实。
你们的时间很有限, 所以不要将他们浪费在重复其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条束缚,那意味着你和其他人思考的结果一起生活。不要被其他人喧嚣的观点掩盖你真正的内心的声音。还有最重要的是, 你要有勇气去听从你直觉和心灵的指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知道你想要成为什么样子,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
当我年轻的时候, 有一本叫做“整个地球的目录”振聋发聩的杂志,它是我们那一代人的圣经之一。它是一个叫Stewart Brand的家伙在离这里不远的Menlo Park书写的, 他象诗一般神奇地将这本书带到了这个世界。那是六十年代后期, 在个人电脑出现之前, 所以这本书全部是用打字机,、剪刀还有偏光镜制作的。有点像用软皮包装的google, 在google出现三十五年之前:这是理想主义的,其中有许多灵巧的工具和伟大的想法。
Stewart和他的伙伴出版了几期的“整个地球的目录”,当它完成了自己使命的时候, 他们做出了最后一期的目录。那是在七十年代的中期, 你们的时代。在最后一期的封底上是清晨乡村公路的照片(如果你有冒险精神的话,你可以自己找到这条路的),在照片之下有这样一段话:“保持饥饿,保持愚蠢。”这是他们停止了发刊的告别语。“保持饥饿,保持愚蠢。”我总是希望自己能够那样,现在, 在你们即将毕业,开始新的旅程的时候, 我也希望你们能做到这样:
保持饥饿,保持愚蠢。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我读出了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的涵义,你呢? )
非常感谢你们。
[时间管理经典]Do It Now
原文:Do It Now
链接:英文原文 中文翻译
作者:Steve Pavlina November 28th, 2005
很多年前读大学的时候,我决定制定一个计划挑战自己:只用三个学期完成其他人通常花费四年的课程,能否毕业。这篇文章详细的说明了我在成功实现该目标过程中的所有时间管理技巧。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决心每个学期得到30到40个学分,而其他学生平均只要12到15个学分。显而易见,我必须合理安排时间才能实现目标。我开始阅读我所能找到的所有关于时间管理的资料,并学以所用。正好三个学期,我完成了目标:两个理科学士学位(计算机科学和数学),而且没有参加暑期课程。我每天晚上睡七到八个小时,处理好我的日常杂务(购物,做饭等等),参与社交活动,每天早晨锻炼30分钟。在最后一学期我完成了高级计算机和数学两门总共37学分的课程,我甚至拥有一份游戏程序员的全职工作(每周工作40小时),还是当地ACM学会(Association of Computing Machinery)的副主席。我的同学把他们完成功课要花的时间加到一起,结论是我的一周有250小时。我以3.9GPA的成绩毕业并且获得每年颁发给最优秀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别奖。我的一个教授后来告诉我当他们知道我所做所为之后,选择奖项的候选人就变得很简单了。
我并不被看作一个天才儿童,这也是我第一次做出这样的事。没人指导过我,我不知道是否有谁那么做过,我也没有想起什么人鼓励我这么做。事实上,当我告诉大家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出来劝阻我。我只是简单的想为了我自己而做。如果你想更好的了解我那个时候为什么会尝试如此疯狂的事儿,你也许会乐于读 一读生活的意义:引子,里面包含了整个故事的背景以及有关我的动机的细节描述。
我花了很多时间来说服计算机系主任给我选学额外的学分,我同学经常说我作弊,要么就是有个双胞胎兄弟,或者干脆说我是精神不正常(每周我听到最多的就是最后一条,也许说的有些道理)。大多数时候我保持沉默,但当被问到修多少学分的时候,我会如实回答。我也许是整个大学里唯一拿着两页课表的学生,因此如果有人胁迫我,这很容易证明我说的是真话,虽然我很少这么做。
讲这个故事,并非为了引人注目,更不是使你好奇于我如何做到它。我成功实现目标只是我运用了时间管理这个概念,很多人可能根本不知道,但它却早就存在于那个时候(1992-1993年)的书籍和音频节目中。大学里养成的时间管理习惯对我后来创业帮助很大,所以我想与你分享并希望你觉得同样有价值。它让我节约了学费并且给了我大约$30,000 来起家做创业(全部是我最后一学期当游戏程序员时赚的,大部分是版税收入)。闲话少说,下面就是我知道的时间管理的精华所在:
目标明确是关键。
首先要明确的知道你想要什么。在我曾经训练过的一个跆拳道馆,墙上有一块巨大的标语,“你的目标是黑带!”。它提醒每个学员为什么他/她们要经过如此艰苦的训练。你独自工作的时候,很容易整日在办公桌上碌碌无为完成一些毫无价值的工作。在你不知道自己打算做什么的时候,这会经常发生。当你意识到这点,问自己“我到底在这里试图想实现什么目标么?”你必须尽量清楚自己的目标。使你的目标更明确,并把它们写出来。你的目标必须清楚到这种程度:即使一个陌生人,在客观地了解了你的情况后,都能就你是否完成每个目标给出一个绝对的“是”或者“否”的答复。假如你不能明确的定义你的目标,就算到达了你又怎么能知道?
我发现定义和展开一个明确目标的关键周期是九十天,就是一个季度。在那样一段时间里,如果你确立里非常明确的目标,你就可以作出重大的可估量的改变。花点时间停下来,写写你希望接下来的九十天你的生活是什么样。什么样的月收入?体重多少?朋友如何?事业如何?人际关系如何?你的网站会是什么样子?详细的写。绝对明确的描述会给你全程计划提供一个边界。
就像飞机的自动驾驶仪必须不断修正航线,你必须定时重新审视你的目标。每天早晨重读你清楚写下的目标,将这些清晰的、记录下来的目标重新接合起来。把它们贴在墙上,特别是你的经济目标。几年前(九十年代中期),我在每个房间里贴上”5000美元/月”的表语。那就是我当时的月收入目标。我不断的确立明确的收入目标,即使有时候遭遇挫折,我发现这个过程十分有效。这并不只帮助我关注我的目标——也许更有助于让我忽视那些目标之外的事情。例如,如果你确定了月收入一万美元的目标,这会让你放弃做那些每月只能挣五千美元的事情。
如果你仍不明白如果明确目标,那就把它作为你的首要目标。一辈子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是对时间的巨大浪费。大多数人长久的沉迷于“我不知道做什么”的状态中。他们等着外力使自己目标明确,殊不知明确是自身创造的。一切在等着你动手,没有别的办法,它会一直等待直到你下定决心。等待明确的目标就像一位雕塑家注视着一块大理石,等待里面的雕像可以抛开不需要的碎屑自动出现。不要指望目标会自动明确起来——拿起凿子动手吧!
灵活安排
知道你的目标与知道你达到目标的途径是完全不同的。一架典型的商用飞机90%的时间偏离航线,但它差不多总是能到达目的地,因为它知道往哪里飞并且随时的修正方向。你不可能预知确切的途径。我认为计划的真实目的在于你确信存在一条可行的途径。我们都听说过,据统计80%的新商业机构在头五年里倒闭,但一个更有趣的统计是几乎所有成功的商业机构的发展道路都与原定的计划不同。以商业计划开始的成功的企业,你通常都会发现最初的计划惨遭败绩,他们只是因为尝试其他途径而成功。有人说不与市场紧密联系的商业计划难以生存。我把它推广为不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的计划也难以实施。
著名作家和商业顾问Stephen Covey经常引用这个句子,”诚实面对选择。”意思就是在没有了解目标的情况下,不能盲目的执行计划。例如,你细心的执行计划–目前为止一切顺利–突然出现一个无法预料的机会。你坚持原有计划(这会丧失机会)还是停止机会抓住机会(这会使你脱离计划)?这时你需要停下来考虑你的目标,以决定哪个是更好的选择。盲目的执行计划是不可取的。一旦获得可以更正计划的信息,你要训练在选择的时刻保持诚实。有时你可以借不曾预料的捷径达到目标。另一些时候你得坚持原有计划并避免为次要的东西分心,那会把你带离你的目标。紧守你的目标,但灵活对待计划。
我相信一个清晰的计划远远比一个清楚的计划来得重要的多。在大学里我很清楚自己的最终目标——在三个学期里完成大学学业——但是我的计划随时随刻都在变化。每天我都会有新的作业,课程或者考试,我必须适应这些随时变化的情况。如果我试图为每个学期指定长期计划,那么不出一天计划就会失效了。
一时一事
我坚持非常基础的用纸-笔记录要做的事,而并非某些精细的组织系统。我唯一的组织工具只是一个笔记薄,在上面我写下所有任务以及它们的完成期限。我并不为预先的安排和次序而担忧。我我只需看一眼清单,选出适合空余时间的要事即可。一完成这个任务,就把它从列表里去掉。
如果我有一份10小时的学期作业要写,我会一次完成它而不是把它分成更小的任务。我通常在周末去做那些耗时的工作。在上午去图书馆做必要的查阅,然后回到宿舍开始写,直到最终的论文打印出来。如果需要休息我就休息。这与这个计划如何重要还有教授要求几周内完成它没有关系。一旦我开始,我就会坚持下去直到100%完成,就等着交作业了。
这个简单的习惯为我节约了大量时间。首先,它使我对每项任务全神贯注,做起来效率就很高。转换任务会浪费很多时间,因为你不得不重新了解和熟悉它们。单独处理使得切换任务所耗费的时间最小化。实际上,如果可能我会把某一特定主题的任务集中在一起,然后一次完成它们。所以我一次性连续做完我的数学作业。然后去做所有的编程作业。然后去做综合作业。这样,我使我的大脑处于数学思维,编程思维,写作思维,还有艺术思维的状态,并且保持尽可能长时间的保持单一的模式。第二,我觉得这个习惯使我没有拘束也没有压力,我的思维不会因为过多要做的东西而混乱。这种每次只做一件事的习惯,让我忘掉现在任务之外的所有东西。
失败是朋友
大部分人对失败怀有先天的恐惧,事实上它却是你最好的朋友。成功的人也因为屡次尝试而经历很多失败。伟大的棒球手Babe Ruth曾同时保持本垒打和三振出局的记录。最成功的人同时也面对着最惨痛的失败。失败没什么不正常,也不必感到羞耻。唯一的让人后悔的是从不去尝试。所以,别对前进的过程产生恐惧。要确定一些事是否可行,有时候最快的办法是上手去做。在进行的过程中你可以不断调整自己。这是个准备-开火-瞄准的过程,让人惊讶的是,它比通常的准备-瞄准-开火更有效。原因是你”开火”以后,你就有了第一手数据来调整自己的瞄准。很多人陷入思考和计划之中,而从不开始动手。停滞于某个步骤里(比如:准备-瞄准-瞄准-瞄准-瞄准……),这你失去了太多好点子。
大学里我做了很多我认为可以节约时间的疯狂尝试。我不停的阅读有关时间管理的资料并且加以应用,但我也有独创的办法。大部分我自己的办法彻底失败,但有些行得通。我乐于一次次的失败,以求在微小的机会下,我的偶然发现让我突飞猛进。
要明白失败并不是和成功正相反。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旦你成功,没人记得你曾经失败。微软并不是Bill Gates和 Paul Allen的第一次商业冒险。有谁记得他们经营Traf-o-Data时的失败?金凯·利还是个年轻喜剧演员的时候就经常被嘘下舞台。电灯泡的发明是因为托马斯·爱迪生经历过10000次失败后仍不放弃。如果你被失败纠缠,你就这么理解它:这同样是成功,或者说获得了经验。
战胜对失败的恐惧会让你快乐。假如你对达到某个特殊的目标而兴奋,但又害怕不能成功实现,那么扑上去着手做吧。就算你的尝试失败了,你也会学到有价值的东西,下一次就可以做更好的尝试。如果你看到当今那些成功的商业人士,你一样要看到在他们事业的一举成功之前的一连串惨痛失败,包括我在内。而且我觉得这些人大都会同意我的看法,开始的失败经验对后来的成功有着基础性贡献。对打算开始创业的人,我的建议是创业就是生产或者服务,而不要太担心是否成功。它们可能会失败。但相比只是空想,你会学到更多东西。
现在开始!
W. Clement Stone建立了价值数亿美元的保险业帝国,他要求所有的雇员每天开始工作前一遍遍的背诵这句话:”现在开始!”一旦你觉得变得懒散而且又想起必须要做的事情,停下来大声说,”现在开始!现在开始!现在开始!”我经常把这句话作为我的屏保。拖拖拉拉的代价巨大,因为你一次次的回到工作中,大大增加了时间的浪费。思考的和计划固然重要,但行动更重要。思考和计划不会让你得到报酬,只有工作成果才能。当你犹豫的时候,大胆的行动吧,就像它根本不可能失败。实际上,的确如此。
养成果断决定的习惯是绝对必要的。我对每一个必须的决定使用六十秒原则,不管它多么重要。一旦我有足够的准备去做一个决定,我打开一个定时器,只给自己六十秒来做一个果断的决定。如果需要我甚至靠掷硬币来选择。我在大学的时候,我没时间去担心作业或者什么时候完成。我拿起一个就开始做。现在我我需要决定要写那个报告,我就挑一个主题开始写。我觉得这让是我从未觉得无从下笔的原因。无从下笔就是处于停滞状态思考该写什么。我之所以没有为写东西浪费时间,只是因为实在太忙了。这可能也是我能轻松写出成百篇原创文章的原因。我写的每篇文章衍生出至少两个观点,所以我的观点列表与日俱增。我无法想象这些内容会用光。
人们经常迟迟不做决定,拖延也没什么好处。通常推迟决定觉得只会导致消极的后果,所以就算你面对困惑,咬咬牙下定决心吧。假如是个错误的决定,你很快就能发现。许多人可能花超过60秒的时间来决定午饭吃点什么。如果我无法决定吃什么,我就抓起一个苹果或一把香蕉开始吃,有些时候在我确定我到底想要吃什么以前,水果已经填满我的肚子。这样我的大脑明白除了水果我如果还打算吃点别的,那最好迅速决定。如果你可以加快决定速度,你就会节约余下来实施计划的时间。
研究表明世界上最优秀的管理者对犹豫不决都有着极高的抵制力。也就是说,他们在面对偏爱或者矛盾状况的时候会大胆决断。许多当今的工业家都加快了作决定的速度,因为等到准备充足了也许机会也错过了。当你无路可退的时候,你只能依靠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尽可能快速的作出决定。如果不能马上决定,就先放到一旁,抽个时间考虑再作决定。大把的时间应该花在行动上,而不是决定本身。优柔寡断是严重的时间浪费,最好不要超过60秒。作一个坚决而直接的决定,由不确定转变为确定,然后行动。出现错误就让事实告诉你,这样你就会积累足够的经验,从而作出正确而睿智的决定。
无情的放弃
放弃一切浪费时间的事情。把它们统统扔进垃圾筒。遵循”如果怀疑,不如放弃”的准则。不要订阅那些没用的杂志。如果两个月前的杂志你至今还没有读过,扔掉它,它可能不值得一读。要明白任何花时间去做的事情都是有价值的。在注册新的服务或者订阅之前,问问自己那会占用你多少时间?做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机会成本。试问自己,”它值得我为它做出牺牲吗?”
上大学的时候,我严格地筛选要做的每一件事情。我曾经拒绝参加一位教授安排的关于计算机科学研究的活动,因为那样的话会浪费我很多时间。那项研究大概需要10到20小时的工作时间,在如此长的时间里我将陷入繁杂的工作中,但却学不到任何我以前不知道的东西。而且那项研究仅占我课堂成绩的10%,就我以前的表现很优秀,不参加研究所导致的唯一结果就是学期成绩从A变为A-。我对教授说那是公平的并且会接受A-。我不想再去和他谈任何的特殊条件。所以那学期我的成绩是A-,但是由于更好的利用了那些10到20个小时,我给了自己A+。
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如果要我把例如像研究一个课题,建立一个关系,从事一项工作等等这样不能获取新的知识的工作再做一遍的话,我还要重新开始吗?”如果你的答案是”不,”那就赶紧远离那些事情吧。这就叫做毫无意义的思考。我了解到有很多人用”做事要有始有终”这个信条来限制自己。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爬一架梯子,但当他们到达梯子顶端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梯子搭错了建筑,之前所做的都白费了。记住失败是你的朋友。所以,当你发现以前所做的决定不再为你现在的目标而服务时,请大胆并无情地抛弃以前的决定吧,然后去寻找更好的想法。人们不会以花费毕生精力去追逐一个懈怠人生的目标而自豪的。这是另一个要顾全大局的时刻。你必须坚持对你自己目前的处境进行重新的评估,然后才能为以后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决定。如果你今天不时刻审视自己决定的话,那么以前所做的一切决定都是毫无用处了。
确定并且弥补浪费掉的时间
把一小时长的电视节目录制下来,然后在45分钟内用快进的方式跳过广告。同样一件事情,如果用电话10分钟就可以解决的话,就不要花半个小时去发送一封长长的电子邮件。把你要做的事情放在一起,然后立刻把它们搞定。
在大学期间第二个和第三个学期之间的夏天,我发现沿着街道的一幢公寓要比我们宿舍距离工程馆近一点。所以我从宿舍搬出来并搬进了那幢沿街的公寓,这样,我每天都节省了一些步行或者骑车的时间。我原来的宿舍每个房间有三个人,而现在我拥有一个更小的,单人住小型公寓房间。新的房间效率更高,比如说,我可以在工作的同时做晚饭,因为我的书桌和炉子之间只是几步而已。
渴望提高效率的人们总是以克服浪费时间的习惯作为起点,但我却认为那是错误的。培养个人习惯来的要慢一些,首先要明确目的。如果你没有明确目的,只是设法用高效的习惯去排挤无效的习惯,那么结果只有失败。因为你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理由支持你花费时间去做有意义的事情,所以做的时候很容易就会停止。你需要一个宏大的,有吸引力的目标来激发自己。能从工作时间里挤出15分钟的原因,就是因为你由于更好的利用这15分钟而产生的激情。
例如,你或许有一份还算喜欢的工作,但是从事这个工作竞争并不激烈,那么你就应该留意做每一项工作的时候都节省15分钟,这样下来,你每天一共节省下来的时间甚至有好几个小时。如果能把它们用来实现你那个深藏心底的目标,那么你将积极主动地更好地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如果你明白真正的生活以”目的,意义,信仰”为次序,那么低水平的生活则处于”习惯,实践,行动”的自我调节状态。
应用80-20 的规则。
我们都知道帕累托原理,即80-20的比例关系规则,该规则是指用20%的努力实现80%的价值。反过来,其规则也同样指代着:用80%的努力实现20%的价值。我在大学的时候严格遵守此原理。在几周的时间里我逃了40%的课,因为对于我来说,上课并不是学习最有效率的方式。在前文中我已经提到了因为觉得不值得花时间而拒绝参与一项课题研究的事情。同样,我在一门数学课上仅仅出席了两次,即期中和期末的时候。因为我觉得我自己看书要比听讲座学的快得多。我在每次刚上课的时候开始做家庭作业,然后在快下课的时候记录下次要讲的内容。事实上,我拿了那门课的最高分,但是那个教授可能都不知道我是谁。除了我以外的其他同学都循规蹈矩的学习,而忽视了他们自己的规则。要找到你人生中属于那至关重要的20%的部分,然后全力以赴。如果有一些事情会浪费时间,一定要毫不犹豫地放弃它。把你的时间投资在那些可以事半功倍的事情上。
捍卫你的时间
想有效率地工作,就需要大块不间断的时间,这样才能完成有意义的工作。当你确保自己不被打扰的时候,你的工作效率就会高的多得多。当你坐下来要去完成一项特别认真的工作的时候,不要做其他任何事情,专心致志投入到这段时间里吧。我发现,一个不少于90分钟的时间段,对于完成一项单独的工作十分理想。
你需要和周围人商量一下,来保证大块不被打扰的时间。如果必要的话,提前通知他们在特定的时间里不要打扰你。有必要的话就武力威胁。在学校,当我需要工作的时候,会把寝室的门锁上,这样的话,我的室友就明白在这段时间里不要来打扰我。然而,每个独立的寝室都是为住两个人(四人套房)设计的,为此我多付了钱而拥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寝室。于是我可以在私人的房间里工作。有空的时候,我就打开门,有时候也和室友打打游戏。如果你碰巧工作在一个经常被打扰的环境里,那么你的工作效率就会被影响,所以要不惜任何代价去改变那样的环境。一些人告诉我,他们曾经拿这篇文章给他们的老板看,帮助说服他/她在工作的时候设法减少不必要的打扰。
对于一些人来说,划出一段特殊的时间来工作是有好处的。我的最佳工作时间是一段很长、结束时间不定、且不想被打扰的时间。我经常规定工作的开始时间,但却没有规定具体完成的时间。无论什么时候我都尽可能长时间的工作,直到我觉得饿了或者身体上其他的需要。我可以连续工作六个小时不休息。虽然人们普遍认为经常休息可以提高效率,但是我觉得那种说法只是工业化时期对于那些贫困、不主动的工人们的一种人为安慰,并不适用于那些主动性强、目标明确和富有创造性的人。我发现自己会一直工作,直到几乎不能继续为止,而不会把一项工作分成好几个小的部分去做,因为那样的话,在工作的时候就有分心的危险。
每当专注于一项工作而忘了时间的时候,需要大约15分钟的才能进入状态。当被打扰之后,又要花费15分钟才能重新进入状态。一旦你进入了状态就一定要保持住。这种状态让你全神贯注于大量的工作以及与工作相关的以往的经验之中。当我处于这种状态的时候,我从来就不想过去和将来的事情。我只会想到我和我的工作。
然而有的时候,我遭遇了这样的问题。由于工作的增加而不能准时完成(帕金森定律),但我觉得很值得冒险去试一下。例如,当我优化我的网站时,经常有好的想法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于是我立刻把我的想法付诸实践。我发现当时就执行想法要比事后安排再去做,效率会高很多。
完全投入
在一段时间里,除了做眼前的工作以外不要考虑其他任何事情。不要检查邮箱、泡论坛或者随便上网溜达。如果有这个念头,在工作的时候断开互联网连接。关掉电话或者拒接。开始前去趟厕所,同时确保在一段时间里不会觉得饿。在此期间根本不离开椅子,也不要和人说话。
决定好了要做什么,就不要做其他事情。如果偶然被别人打扰,问他们最重要的事儿是什么,确定他们是否只是在做最重要的事。如果这个人在回复电子邮件,那么这个时候发邮件就是他此时最重要的事。否则通常来说,这个人是在浪费时间。
如果需要休息就彻底的休息。假如你觉得自己需要恢复一下体力,那就不要边工作边休息。收邮件、上网都不是休息。当你休息的时候,闭眼,做深呼吸,听一些轻松的音乐或者出去走走,小睡二十分钟,或者吃点水果。一直休息到你觉得又可以努力工作。需要休息就休息,应当工作就工作。要是100%的集中精神,干脆不工作。想休息多久就休息多久是没错的,只是别让休息时间占用了工作时间。
多线工作
特定领域的新知识增加的如此之快,以至于你的知识可能随时在变得陈旧。解决的唯一办法是尽可能的吸收新知识。今天我工作中的很多技能,在五年前根本没有。据我所知,跟上时代发展的好办法是尽可能的阅读,还有听录音资料。
看电视的时候,在广告时段读计算机杂志。如果是男人,边刮胡子边读。我每天用电动剃须刀刮脸,会在这两三分钟里读点东西。这让我每周多看了两篇文章–一年就多出100篇。这个习惯很容易开始。只要拿起几本杂志,或者打印一些没时间去读的文章,把他们放在你的卧室里。出门的时候,顺手拿一本。如果要排队,比如在邮局或者商店,就可以拿出来读了。你会惊讶于在做这些不费脑子的事情的同时,学到了多少知识。
尽可能的听一些教育录音。开车的时候就可以听。Nightingale Conant销售各个领域的专家整理的各种录音节目。大部分有六小时长,大约售价60到70美元,它们物有所值。这些节目比起到大学里上课更实用一些。在大学拿到商业或者贸易学位的人由大学教授授课,而你学同样的课程时,却是由那些百万富翁或者亿万富翁告诉你什么可行而什么不可行。一个节约时间的好办法是直接请教那些掌握着你想学到的技能的人。
多线工作也许是让我在三个学期完成大学课程的最重要的简单技巧。通常我在工作日里有七到八小时的课程。但最后一学期的每个周二,我从早上九点到晚上十点都连着上课。因为每学期我选了12门课,每周都有不少测验和作业要做。课外的时间除了打工我没时间去学习。所以遇到什么我就不得不学什么。假如老师在黑板上写了点东西,我就记住它;我不能等过后再学,那样就有落后的危险。对那些困难的课程,我会做作业、完成程序设计算法,或者改进我的计划。你能找到无数多线工作的机会。当你活动的时候,比如开车、做饭、购物或者走路,听磁带或者读点东西吧。
多线工作的想法似乎与之前建议的一时一事相矛盾。不过前面所谈的是高强度的工作,你必须尽全力集中所有的精神来做好它们。而这里的工作是指低强度的,能同时做其他事情的工作,比如排队、做饭、乘飞机或者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多线工作不能用在至关重要的任务上,否则会适得其反。需要休息就好好休息一下,但别把时间浪费在局部的成果上。在全力工作和彻底休息之间调节是更有效的。
多线工作可以让你的效率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你可能觉得这样太累,但很多人却发现效果正相反。做很多事情让我充满活力。工作越努力,工作的能力就越强,休息就越有效果。
动手一试
人和人不尽相同,所以对你有效的方法可能对别人没效果。你可能上午工作效率高或者喜欢熬夜。利用你自己的特点,想办法弥补不足。试验工作的同时听音乐。我用免费的WinAMP播放器,它可以直接整天在电脑上播放各种各样的免费音乐。我发现古典音乐和新世纪音乐,特别是莫扎特,对网络开发的工作效果不佳。但是对于大多数日常事务,听那些快速的techno/trance音乐可以让我的速度快一点。不知道为什么,当我听快节奏音乐的时候工作效果是不听音乐的两倍。另一方面,有歌词的音乐有害的,因为它太分心了。如果我想要精神高度集中,我根本不听音乐。你自己试一试,看看什么样的音乐能有益于你。对我来说这些音乐的差别是戏剧性的。
当你想到一个提高效率的怪主意,先试试看效果怎么样。如果没尝试,不要轻易放弃任何想法。局部成功比全盘失败更普遍,所以每一次尝试对于时间管理实践来说都会有所帮助。就算正在进行的尝试愚蠢的很,不过它也会使你变得更高效。
保持激情
“enthusiasm”这个词来自希腊语的”entheos”,字面意思是”神在心中”。我很喜欢这个解释。如果对如何安排时间没有持续的激情,我怀疑掌握时间管理的艺术是不可能的。朝着真正鼓舞你的方向前进。追逐你的激情,而不是金钱。假如你对工作没有热情,你就是在浪费生命。换个工作吧。重新考虑新的职业。如果你现在的职业变得乏味,也不要丧气。记住,失败是朋友。听从内心的召唤,换一个刺激自己的工作。做那些让自己不快乐的事情是最浪费时间的。你为了自己的人生而工作,不为别的。
象大多数人那样,你可能很快就让自己主动起来,但接着就消沉下来,效率很低,无法继续完成计划。当你热情高涨的时候,开始一个新计划是多么简单。然而当激情退去,坚持又是多么困难?人总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除非你想办法主动培养,否则随着时间推移你会失去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不认为那些我根本不想做的事情可以强求。如果我不主动,那么坐下来努力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这又是多么痛苦。当你有足够的主动性,工作起来就跟玩一样。
在大学里我不能失去我的激情,那样我会死掉。我很快意识到每天必须有意识的增强自己的积极性。我一直把随身听带在身边(那时候还没有MP3),当我从一间教室走向下一间的时候,我就听那些时间管理和自我激励的磁带。早晨慢跑的时候我也听。我几乎时时刻刻都在保持我的激情。就算有人说我一定会失败。这些磁带对我影响巨大,因为我一直保持着积极的状态。
如果你的热情高涨,你会卓有成效的工作,并且把乏味的工作当作乐趣。我始终发现,一旦我想把我的事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我必须先把我的意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内心希望改变时,行动才会改变,结果也就随着改变了。除非你天生是个亢奋的家伙,否则你需要每天增强自己的热情。我推荐听自我激励的磁带,或者读催人上进的书和文章,每天最少十五分钟。你一停止给自己打气,就会开始怀疑自己,动力就开始减退。经常给自己灌输主动性的东西可以保持自己的激情,这真的让人惊讶。如果你同时多线工作,你就不用另花时间。
饮食和锻炼
大学最后一学期前的夏天(1993年),我成了半素食主义者,我发觉精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集中精神的能力。四年后(1997年)我成为严格素食主义者(不吃肉类),一直到今天,这产生了更大的增强。
饮食对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肉制品比植物食品需要更多时间和能量来消化,那么当你的身体消耗特别的能量来消化的时候,意味着你用于脑力劳动的能力能量就会减少。消化包含肉类食物的时候,你的工作效率会降低,也更容易分散精力。如果你发现饭后很难集中精神做事脑力劳动,你吃的东西就是罪魁祸首。富兰克林也认为有节制的用餐对工作意义重大。他在余下的时间里能够继续有效的工作,而他的同僚们则显得迟钝和昏昏欲睡。
经常的体育锻炼对于足够的精力和清醒的头脑也是很必要的。大学里我每天早饭前都要跑步30分钟。当然,我同时会听一些自我激励的磁带和教育磁带。每天如此使我的身体处于良好状态,并帮我保持理想的体重。另外,我每天上课的地方需要在校园里绕来绕去,同时我还要背一个20至30磅的书包,里面装满了课本。这样即使我大部分周末都坐在教室里,我一样得到了足够的体育锻炼。
掌握时间管理,对于磨练你最佳的时间管理工具,也就是你的身体,十分有意义。通过饮食和锻炼你可以培养持续集中精神的能力,即使再难的工作看上去也变得容易了。
假如你现在觉得自己超重了,去一趟附近的体育馆或者体育用品店,选择一个(或一对)和你多余重量相当的哑铃。拿着它四处走走,感受一下你每天的负担。想象一下如果你减掉这部分体重,一切将变得多么轻松。携带重物来锻炼是一回事,但如果这些重量是体重的一部分,那你永远不能放下这样的重物,也无法从这样的锻炼里得到收获。下定决心减掉这些多余的重量,标准的身材会让你终身受益。
劳逸结合
我觉得如果你不能合理的安排生活,那么保持长期的动力、健康还有快乐就没那么容易。某些方面的长处并不能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大学里我尽量在每周安排一天放松自己。做运动、参加聚会和社团社团、打游戏、打台球,在最后一学期甚至去拉斯维加斯驴旅游。”黑色三月”就是因为生活不合理造成的。以其他生活为代价而在某一方面过分专注,从长远看时有害的。在你生活的各个方面维持一个平衡。事业发展的同时,别忘了发展自己的个性。
三个学期就读完大学这件事让我最后悔的,就是我没有女朋友。虽然我有很多好朋友(男女都有),我们每星期都在酒吧一起玩,但在忙忙碌碌之外,我确实没有时间去追女孩子。我记得有一次,一个女孩明显对我有兴趣,她更多的和我在一起。但我放弃了,因为我没时间以她想象的方式和她约会。她不可能成为我的女朋友。
如果让我重新开始,我相信花四到五个学期完成学业会更好,那样我也有时间找个女朋友。和别人分享生活的乐趣是美妙的,更不要说其他亲密接触了。毕业以后我有了很多时间用来约会。几个月以后我找到女友,四年后我们完婚。她和我大学时就是校友,我们又不少共同的熟人,但那时候根本没见过面。
我相信时间管理的意义在于尽全力让自己的生活变的有趣。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培养良好的习惯,都使你更高效的达到目标,你会享受一种从未有过的充实而丰富的生活。十几年后我回头看看我的大学生活,我充满了对整个过程的感激之情。在成功的路上我制订了严格的计划,迅速成长起来。这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如果你希望自己变得主动,那就让自己的生活彻头彻尾的发生改变。掌握时间管理的原因在于获得优质的人生,并让它变得与众不同。时间管理不是自我牺牲或者自我否定,也不是拼命做那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实际上,它是让你更乐于做你喜欢的事情。
链接:英文原文 中文翻译
作者:Steve Pavlina November 28th, 2005
很多年前读大学的时候,我决定制定一个计划挑战自己:只用三个学期完成其他人通常花费四年的课程,能否毕业。这篇文章详细的说明了我在成功实现该目标过程中的所有时间管理技巧。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决心每个学期得到30到40个学分,而其他学生平均只要12到15个学分。显而易见,我必须合理安排时间才能实现目标。我开始阅读我所能找到的所有关于时间管理的资料,并学以所用。正好三个学期,我完成了目标:两个理科学士学位(计算机科学和数学),而且没有参加暑期课程。我每天晚上睡七到八个小时,处理好我的日常杂务(购物,做饭等等),参与社交活动,每天早晨锻炼30分钟。在最后一学期我完成了高级计算机和数学两门总共37学分的课程,我甚至拥有一份游戏程序员的全职工作(每周工作40小时),还是当地ACM学会(Association of Computing Machinery)的副主席。我的同学把他们完成功课要花的时间加到一起,结论是我的一周有250小时。我以3.9GPA的成绩毕业并且获得每年颁发给最优秀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别奖。我的一个教授后来告诉我当他们知道我所做所为之后,选择奖项的候选人就变得很简单了。
我并不被看作一个天才儿童,这也是我第一次做出这样的事。没人指导过我,我不知道是否有谁那么做过,我也没有想起什么人鼓励我这么做。事实上,当我告诉大家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出来劝阻我。我只是简单的想为了我自己而做。如果你想更好的了解我那个时候为什么会尝试如此疯狂的事儿,你也许会乐于读 一读生活的意义:引子,里面包含了整个故事的背景以及有关我的动机的细节描述。
我花了很多时间来说服计算机系主任给我选学额外的学分,我同学经常说我作弊,要么就是有个双胞胎兄弟,或者干脆说我是精神不正常(每周我听到最多的就是最后一条,也许说的有些道理)。大多数时候我保持沉默,但当被问到修多少学分的时候,我会如实回答。我也许是整个大学里唯一拿着两页课表的学生,因此如果有人胁迫我,这很容易证明我说的是真话,虽然我很少这么做。
讲这个故事,并非为了引人注目,更不是使你好奇于我如何做到它。我成功实现目标只是我运用了时间管理这个概念,很多人可能根本不知道,但它却早就存在于那个时候(1992-1993年)的书籍和音频节目中。大学里养成的时间管理习惯对我后来创业帮助很大,所以我想与你分享并希望你觉得同样有价值。它让我节约了学费并且给了我大约$30,000 来起家做创业(全部是我最后一学期当游戏程序员时赚的,大部分是版税收入)。闲话少说,下面就是我知道的时间管理的精华所在:
目标明确是关键。
首先要明确的知道你想要什么。在我曾经训练过的一个跆拳道馆,墙上有一块巨大的标语,“你的目标是黑带!”。它提醒每个学员为什么他/她们要经过如此艰苦的训练。你独自工作的时候,很容易整日在办公桌上碌碌无为完成一些毫无价值的工作。在你不知道自己打算做什么的时候,这会经常发生。当你意识到这点,问自己“我到底在这里试图想实现什么目标么?”你必须尽量清楚自己的目标。使你的目标更明确,并把它们写出来。你的目标必须清楚到这种程度:即使一个陌生人,在客观地了解了你的情况后,都能就你是否完成每个目标给出一个绝对的“是”或者“否”的答复。假如你不能明确的定义你的目标,就算到达了你又怎么能知道?
我发现定义和展开一个明确目标的关键周期是九十天,就是一个季度。在那样一段时间里,如果你确立里非常明确的目标,你就可以作出重大的可估量的改变。花点时间停下来,写写你希望接下来的九十天你的生活是什么样。什么样的月收入?体重多少?朋友如何?事业如何?人际关系如何?你的网站会是什么样子?详细的写。绝对明确的描述会给你全程计划提供一个边界。
就像飞机的自动驾驶仪必须不断修正航线,你必须定时重新审视你的目标。每天早晨重读你清楚写下的目标,将这些清晰的、记录下来的目标重新接合起来。把它们贴在墙上,特别是你的经济目标。几年前(九十年代中期),我在每个房间里贴上”5000美元/月”的表语。那就是我当时的月收入目标。我不断的确立明确的收入目标,即使有时候遭遇挫折,我发现这个过程十分有效。这并不只帮助我关注我的目标——也许更有助于让我忽视那些目标之外的事情。例如,如果你确定了月收入一万美元的目标,这会让你放弃做那些每月只能挣五千美元的事情。
如果你仍不明白如果明确目标,那就把它作为你的首要目标。一辈子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是对时间的巨大浪费。大多数人长久的沉迷于“我不知道做什么”的状态中。他们等着外力使自己目标明确,殊不知明确是自身创造的。一切在等着你动手,没有别的办法,它会一直等待直到你下定决心。等待明确的目标就像一位雕塑家注视着一块大理石,等待里面的雕像可以抛开不需要的碎屑自动出现。不要指望目标会自动明确起来——拿起凿子动手吧!
灵活安排
知道你的目标与知道你达到目标的途径是完全不同的。一架典型的商用飞机90%的时间偏离航线,但它差不多总是能到达目的地,因为它知道往哪里飞并且随时的修正方向。你不可能预知确切的途径。我认为计划的真实目的在于你确信存在一条可行的途径。我们都听说过,据统计80%的新商业机构在头五年里倒闭,但一个更有趣的统计是几乎所有成功的商业机构的发展道路都与原定的计划不同。以商业计划开始的成功的企业,你通常都会发现最初的计划惨遭败绩,他们只是因为尝试其他途径而成功。有人说不与市场紧密联系的商业计划难以生存。我把它推广为不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的计划也难以实施。
著名作家和商业顾问Stephen Covey经常引用这个句子,”诚实面对选择。”意思就是在没有了解目标的情况下,不能盲目的执行计划。例如,你细心的执行计划–目前为止一切顺利–突然出现一个无法预料的机会。你坚持原有计划(这会丧失机会)还是停止机会抓住机会(这会使你脱离计划)?这时你需要停下来考虑你的目标,以决定哪个是更好的选择。盲目的执行计划是不可取的。一旦获得可以更正计划的信息,你要训练在选择的时刻保持诚实。有时你可以借不曾预料的捷径达到目标。另一些时候你得坚持原有计划并避免为次要的东西分心,那会把你带离你的目标。紧守你的目标,但灵活对待计划。
我相信一个清晰的计划远远比一个清楚的计划来得重要的多。在大学里我很清楚自己的最终目标——在三个学期里完成大学学业——但是我的计划随时随刻都在变化。每天我都会有新的作业,课程或者考试,我必须适应这些随时变化的情况。如果我试图为每个学期指定长期计划,那么不出一天计划就会失效了。
一时一事
我坚持非常基础的用纸-笔记录要做的事,而并非某些精细的组织系统。我唯一的组织工具只是一个笔记薄,在上面我写下所有任务以及它们的完成期限。我并不为预先的安排和次序而担忧。我我只需看一眼清单,选出适合空余时间的要事即可。一完成这个任务,就把它从列表里去掉。
如果我有一份10小时的学期作业要写,我会一次完成它而不是把它分成更小的任务。我通常在周末去做那些耗时的工作。在上午去图书馆做必要的查阅,然后回到宿舍开始写,直到最终的论文打印出来。如果需要休息我就休息。这与这个计划如何重要还有教授要求几周内完成它没有关系。一旦我开始,我就会坚持下去直到100%完成,就等着交作业了。
这个简单的习惯为我节约了大量时间。首先,它使我对每项任务全神贯注,做起来效率就很高。转换任务会浪费很多时间,因为你不得不重新了解和熟悉它们。单独处理使得切换任务所耗费的时间最小化。实际上,如果可能我会把某一特定主题的任务集中在一起,然后一次完成它们。所以我一次性连续做完我的数学作业。然后去做所有的编程作业。然后去做综合作业。这样,我使我的大脑处于数学思维,编程思维,写作思维,还有艺术思维的状态,并且保持尽可能长时间的保持单一的模式。第二,我觉得这个习惯使我没有拘束也没有压力,我的思维不会因为过多要做的东西而混乱。这种每次只做一件事的习惯,让我忘掉现在任务之外的所有东西。
失败是朋友
大部分人对失败怀有先天的恐惧,事实上它却是你最好的朋友。成功的人也因为屡次尝试而经历很多失败。伟大的棒球手Babe Ruth曾同时保持本垒打和三振出局的记录。最成功的人同时也面对着最惨痛的失败。失败没什么不正常,也不必感到羞耻。唯一的让人后悔的是从不去尝试。所以,别对前进的过程产生恐惧。要确定一些事是否可行,有时候最快的办法是上手去做。在进行的过程中你可以不断调整自己。这是个准备-开火-瞄准的过程,让人惊讶的是,它比通常的准备-瞄准-开火更有效。原因是你”开火”以后,你就有了第一手数据来调整自己的瞄准。很多人陷入思考和计划之中,而从不开始动手。停滞于某个步骤里(比如:准备-瞄准-瞄准-瞄准-瞄准……),这你失去了太多好点子。
大学里我做了很多我认为可以节约时间的疯狂尝试。我不停的阅读有关时间管理的资料并且加以应用,但我也有独创的办法。大部分我自己的办法彻底失败,但有些行得通。我乐于一次次的失败,以求在微小的机会下,我的偶然发现让我突飞猛进。
要明白失败并不是和成功正相反。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旦你成功,没人记得你曾经失败。微软并不是Bill Gates和 Paul Allen的第一次商业冒险。有谁记得他们经营Traf-o-Data时的失败?金凯·利还是个年轻喜剧演员的时候就经常被嘘下舞台。电灯泡的发明是因为托马斯·爱迪生经历过10000次失败后仍不放弃。如果你被失败纠缠,你就这么理解它:这同样是成功,或者说获得了经验。
战胜对失败的恐惧会让你快乐。假如你对达到某个特殊的目标而兴奋,但又害怕不能成功实现,那么扑上去着手做吧。就算你的尝试失败了,你也会学到有价值的东西,下一次就可以做更好的尝试。如果你看到当今那些成功的商业人士,你一样要看到在他们事业的一举成功之前的一连串惨痛失败,包括我在内。而且我觉得这些人大都会同意我的看法,开始的失败经验对后来的成功有着基础性贡献。对打算开始创业的人,我的建议是创业就是生产或者服务,而不要太担心是否成功。它们可能会失败。但相比只是空想,你会学到更多东西。
现在开始!
W. Clement Stone建立了价值数亿美元的保险业帝国,他要求所有的雇员每天开始工作前一遍遍的背诵这句话:”现在开始!”一旦你觉得变得懒散而且又想起必须要做的事情,停下来大声说,”现在开始!现在开始!现在开始!”我经常把这句话作为我的屏保。拖拖拉拉的代价巨大,因为你一次次的回到工作中,大大增加了时间的浪费。思考的和计划固然重要,但行动更重要。思考和计划不会让你得到报酬,只有工作成果才能。当你犹豫的时候,大胆的行动吧,就像它根本不可能失败。实际上,的确如此。
养成果断决定的习惯是绝对必要的。我对每一个必须的决定使用六十秒原则,不管它多么重要。一旦我有足够的准备去做一个决定,我打开一个定时器,只给自己六十秒来做一个果断的决定。如果需要我甚至靠掷硬币来选择。我在大学的时候,我没时间去担心作业或者什么时候完成。我拿起一个就开始做。现在我我需要决定要写那个报告,我就挑一个主题开始写。我觉得这让是我从未觉得无从下笔的原因。无从下笔就是处于停滞状态思考该写什么。我之所以没有为写东西浪费时间,只是因为实在太忙了。这可能也是我能轻松写出成百篇原创文章的原因。我写的每篇文章衍生出至少两个观点,所以我的观点列表与日俱增。我无法想象这些内容会用光。
人们经常迟迟不做决定,拖延也没什么好处。通常推迟决定觉得只会导致消极的后果,所以就算你面对困惑,咬咬牙下定决心吧。假如是个错误的决定,你很快就能发现。许多人可能花超过60秒的时间来决定午饭吃点什么。如果我无法决定吃什么,我就抓起一个苹果或一把香蕉开始吃,有些时候在我确定我到底想要吃什么以前,水果已经填满我的肚子。这样我的大脑明白除了水果我如果还打算吃点别的,那最好迅速决定。如果你可以加快决定速度,你就会节约余下来实施计划的时间。
研究表明世界上最优秀的管理者对犹豫不决都有着极高的抵制力。也就是说,他们在面对偏爱或者矛盾状况的时候会大胆决断。许多当今的工业家都加快了作决定的速度,因为等到准备充足了也许机会也错过了。当你无路可退的时候,你只能依靠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尽可能快速的作出决定。如果不能马上决定,就先放到一旁,抽个时间考虑再作决定。大把的时间应该花在行动上,而不是决定本身。优柔寡断是严重的时间浪费,最好不要超过60秒。作一个坚决而直接的决定,由不确定转变为确定,然后行动。出现错误就让事实告诉你,这样你就会积累足够的经验,从而作出正确而睿智的决定。
无情的放弃
放弃一切浪费时间的事情。把它们统统扔进垃圾筒。遵循”如果怀疑,不如放弃”的准则。不要订阅那些没用的杂志。如果两个月前的杂志你至今还没有读过,扔掉它,它可能不值得一读。要明白任何花时间去做的事情都是有价值的。在注册新的服务或者订阅之前,问问自己那会占用你多少时间?做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机会成本。试问自己,”它值得我为它做出牺牲吗?”
上大学的时候,我严格地筛选要做的每一件事情。我曾经拒绝参加一位教授安排的关于计算机科学研究的活动,因为那样的话会浪费我很多时间。那项研究大概需要10到20小时的工作时间,在如此长的时间里我将陷入繁杂的工作中,但却学不到任何我以前不知道的东西。而且那项研究仅占我课堂成绩的10%,就我以前的表现很优秀,不参加研究所导致的唯一结果就是学期成绩从A变为A-。我对教授说那是公平的并且会接受A-。我不想再去和他谈任何的特殊条件。所以那学期我的成绩是A-,但是由于更好的利用了那些10到20个小时,我给了自己A+。
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如果要我把例如像研究一个课题,建立一个关系,从事一项工作等等这样不能获取新的知识的工作再做一遍的话,我还要重新开始吗?”如果你的答案是”不,”那就赶紧远离那些事情吧。这就叫做毫无意义的思考。我了解到有很多人用”做事要有始有终”这个信条来限制自己。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爬一架梯子,但当他们到达梯子顶端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梯子搭错了建筑,之前所做的都白费了。记住失败是你的朋友。所以,当你发现以前所做的决定不再为你现在的目标而服务时,请大胆并无情地抛弃以前的决定吧,然后去寻找更好的想法。人们不会以花费毕生精力去追逐一个懈怠人生的目标而自豪的。这是另一个要顾全大局的时刻。你必须坚持对你自己目前的处境进行重新的评估,然后才能为以后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决定。如果你今天不时刻审视自己决定的话,那么以前所做的一切决定都是毫无用处了。
确定并且弥补浪费掉的时间
把一小时长的电视节目录制下来,然后在45分钟内用快进的方式跳过广告。同样一件事情,如果用电话10分钟就可以解决的话,就不要花半个小时去发送一封长长的电子邮件。把你要做的事情放在一起,然后立刻把它们搞定。
在大学期间第二个和第三个学期之间的夏天,我发现沿着街道的一幢公寓要比我们宿舍距离工程馆近一点。所以我从宿舍搬出来并搬进了那幢沿街的公寓,这样,我每天都节省了一些步行或者骑车的时间。我原来的宿舍每个房间有三个人,而现在我拥有一个更小的,单人住小型公寓房间。新的房间效率更高,比如说,我可以在工作的同时做晚饭,因为我的书桌和炉子之间只是几步而已。
渴望提高效率的人们总是以克服浪费时间的习惯作为起点,但我却认为那是错误的。培养个人习惯来的要慢一些,首先要明确目的。如果你没有明确目的,只是设法用高效的习惯去排挤无效的习惯,那么结果只有失败。因为你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理由支持你花费时间去做有意义的事情,所以做的时候很容易就会停止。你需要一个宏大的,有吸引力的目标来激发自己。能从工作时间里挤出15分钟的原因,就是因为你由于更好的利用这15分钟而产生的激情。
例如,你或许有一份还算喜欢的工作,但是从事这个工作竞争并不激烈,那么你就应该留意做每一项工作的时候都节省15分钟,这样下来,你每天一共节省下来的时间甚至有好几个小时。如果能把它们用来实现你那个深藏心底的目标,那么你将积极主动地更好地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如果你明白真正的生活以”目的,意义,信仰”为次序,那么低水平的生活则处于”习惯,实践,行动”的自我调节状态。
应用80-20 的规则。
我们都知道帕累托原理,即80-20的比例关系规则,该规则是指用20%的努力实现80%的价值。反过来,其规则也同样指代着:用80%的努力实现20%的价值。我在大学的时候严格遵守此原理。在几周的时间里我逃了40%的课,因为对于我来说,上课并不是学习最有效率的方式。在前文中我已经提到了因为觉得不值得花时间而拒绝参与一项课题研究的事情。同样,我在一门数学课上仅仅出席了两次,即期中和期末的时候。因为我觉得我自己看书要比听讲座学的快得多。我在每次刚上课的时候开始做家庭作业,然后在快下课的时候记录下次要讲的内容。事实上,我拿了那门课的最高分,但是那个教授可能都不知道我是谁。除了我以外的其他同学都循规蹈矩的学习,而忽视了他们自己的规则。要找到你人生中属于那至关重要的20%的部分,然后全力以赴。如果有一些事情会浪费时间,一定要毫不犹豫地放弃它。把你的时间投资在那些可以事半功倍的事情上。
捍卫你的时间
想有效率地工作,就需要大块不间断的时间,这样才能完成有意义的工作。当你确保自己不被打扰的时候,你的工作效率就会高的多得多。当你坐下来要去完成一项特别认真的工作的时候,不要做其他任何事情,专心致志投入到这段时间里吧。我发现,一个不少于90分钟的时间段,对于完成一项单独的工作十分理想。
你需要和周围人商量一下,来保证大块不被打扰的时间。如果必要的话,提前通知他们在特定的时间里不要打扰你。有必要的话就武力威胁。在学校,当我需要工作的时候,会把寝室的门锁上,这样的话,我的室友就明白在这段时间里不要来打扰我。然而,每个独立的寝室都是为住两个人(四人套房)设计的,为此我多付了钱而拥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寝室。于是我可以在私人的房间里工作。有空的时候,我就打开门,有时候也和室友打打游戏。如果你碰巧工作在一个经常被打扰的环境里,那么你的工作效率就会被影响,所以要不惜任何代价去改变那样的环境。一些人告诉我,他们曾经拿这篇文章给他们的老板看,帮助说服他/她在工作的时候设法减少不必要的打扰。
对于一些人来说,划出一段特殊的时间来工作是有好处的。我的最佳工作时间是一段很长、结束时间不定、且不想被打扰的时间。我经常规定工作的开始时间,但却没有规定具体完成的时间。无论什么时候我都尽可能长时间的工作,直到我觉得饿了或者身体上其他的需要。我可以连续工作六个小时不休息。虽然人们普遍认为经常休息可以提高效率,但是我觉得那种说法只是工业化时期对于那些贫困、不主动的工人们的一种人为安慰,并不适用于那些主动性强、目标明确和富有创造性的人。我发现自己会一直工作,直到几乎不能继续为止,而不会把一项工作分成好几个小的部分去做,因为那样的话,在工作的时候就有分心的危险。
每当专注于一项工作而忘了时间的时候,需要大约15分钟的才能进入状态。当被打扰之后,又要花费15分钟才能重新进入状态。一旦你进入了状态就一定要保持住。这种状态让你全神贯注于大量的工作以及与工作相关的以往的经验之中。当我处于这种状态的时候,我从来就不想过去和将来的事情。我只会想到我和我的工作。
然而有的时候,我遭遇了这样的问题。由于工作的增加而不能准时完成(帕金森定律),但我觉得很值得冒险去试一下。例如,当我优化我的网站时,经常有好的想法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于是我立刻把我的想法付诸实践。我发现当时就执行想法要比事后安排再去做,效率会高很多。
完全投入
在一段时间里,除了做眼前的工作以外不要考虑其他任何事情。不要检查邮箱、泡论坛或者随便上网溜达。如果有这个念头,在工作的时候断开互联网连接。关掉电话或者拒接。开始前去趟厕所,同时确保在一段时间里不会觉得饿。在此期间根本不离开椅子,也不要和人说话。
决定好了要做什么,就不要做其他事情。如果偶然被别人打扰,问他们最重要的事儿是什么,确定他们是否只是在做最重要的事。如果这个人在回复电子邮件,那么这个时候发邮件就是他此时最重要的事。否则通常来说,这个人是在浪费时间。
如果需要休息就彻底的休息。假如你觉得自己需要恢复一下体力,那就不要边工作边休息。收邮件、上网都不是休息。当你休息的时候,闭眼,做深呼吸,听一些轻松的音乐或者出去走走,小睡二十分钟,或者吃点水果。一直休息到你觉得又可以努力工作。需要休息就休息,应当工作就工作。要是100%的集中精神,干脆不工作。想休息多久就休息多久是没错的,只是别让休息时间占用了工作时间。
多线工作
特定领域的新知识增加的如此之快,以至于你的知识可能随时在变得陈旧。解决的唯一办法是尽可能的吸收新知识。今天我工作中的很多技能,在五年前根本没有。据我所知,跟上时代发展的好办法是尽可能的阅读,还有听录音资料。
看电视的时候,在广告时段读计算机杂志。如果是男人,边刮胡子边读。我每天用电动剃须刀刮脸,会在这两三分钟里读点东西。这让我每周多看了两篇文章–一年就多出100篇。这个习惯很容易开始。只要拿起几本杂志,或者打印一些没时间去读的文章,把他们放在你的卧室里。出门的时候,顺手拿一本。如果要排队,比如在邮局或者商店,就可以拿出来读了。你会惊讶于在做这些不费脑子的事情的同时,学到了多少知识。
尽可能的听一些教育录音。开车的时候就可以听。Nightingale Conant销售各个领域的专家整理的各种录音节目。大部分有六小时长,大约售价60到70美元,它们物有所值。这些节目比起到大学里上课更实用一些。在大学拿到商业或者贸易学位的人由大学教授授课,而你学同样的课程时,却是由那些百万富翁或者亿万富翁告诉你什么可行而什么不可行。一个节约时间的好办法是直接请教那些掌握着你想学到的技能的人。
多线工作也许是让我在三个学期完成大学课程的最重要的简单技巧。通常我在工作日里有七到八小时的课程。但最后一学期的每个周二,我从早上九点到晚上十点都连着上课。因为每学期我选了12门课,每周都有不少测验和作业要做。课外的时间除了打工我没时间去学习。所以遇到什么我就不得不学什么。假如老师在黑板上写了点东西,我就记住它;我不能等过后再学,那样就有落后的危险。对那些困难的课程,我会做作业、完成程序设计算法,或者改进我的计划。你能找到无数多线工作的机会。当你活动的时候,比如开车、做饭、购物或者走路,听磁带或者读点东西吧。
多线工作的想法似乎与之前建议的一时一事相矛盾。不过前面所谈的是高强度的工作,你必须尽全力集中所有的精神来做好它们。而这里的工作是指低强度的,能同时做其他事情的工作,比如排队、做饭、乘飞机或者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多线工作不能用在至关重要的任务上,否则会适得其反。需要休息就好好休息一下,但别把时间浪费在局部的成果上。在全力工作和彻底休息之间调节是更有效的。
多线工作可以让你的效率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你可能觉得这样太累,但很多人却发现效果正相反。做很多事情让我充满活力。工作越努力,工作的能力就越强,休息就越有效果。
动手一试
人和人不尽相同,所以对你有效的方法可能对别人没效果。你可能上午工作效率高或者喜欢熬夜。利用你自己的特点,想办法弥补不足。试验工作的同时听音乐。我用免费的WinAMP播放器,它可以直接整天在电脑上播放各种各样的免费音乐。我发现古典音乐和新世纪音乐,特别是莫扎特,对网络开发的工作效果不佳。但是对于大多数日常事务,听那些快速的techno/trance音乐可以让我的速度快一点。不知道为什么,当我听快节奏音乐的时候工作效果是不听音乐的两倍。另一方面,有歌词的音乐有害的,因为它太分心了。如果我想要精神高度集中,我根本不听音乐。你自己试一试,看看什么样的音乐能有益于你。对我来说这些音乐的差别是戏剧性的。
当你想到一个提高效率的怪主意,先试试看效果怎么样。如果没尝试,不要轻易放弃任何想法。局部成功比全盘失败更普遍,所以每一次尝试对于时间管理实践来说都会有所帮助。就算正在进行的尝试愚蠢的很,不过它也会使你变得更高效。
保持激情
“enthusiasm”这个词来自希腊语的”entheos”,字面意思是”神在心中”。我很喜欢这个解释。如果对如何安排时间没有持续的激情,我怀疑掌握时间管理的艺术是不可能的。朝着真正鼓舞你的方向前进。追逐你的激情,而不是金钱。假如你对工作没有热情,你就是在浪费生命。换个工作吧。重新考虑新的职业。如果你现在的职业变得乏味,也不要丧气。记住,失败是朋友。听从内心的召唤,换一个刺激自己的工作。做那些让自己不快乐的事情是最浪费时间的。你为了自己的人生而工作,不为别的。
象大多数人那样,你可能很快就让自己主动起来,但接着就消沉下来,效率很低,无法继续完成计划。当你热情高涨的时候,开始一个新计划是多么简单。然而当激情退去,坚持又是多么困难?人总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除非你想办法主动培养,否则随着时间推移你会失去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不认为那些我根本不想做的事情可以强求。如果我不主动,那么坐下来努力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这又是多么痛苦。当你有足够的主动性,工作起来就跟玩一样。
在大学里我不能失去我的激情,那样我会死掉。我很快意识到每天必须有意识的增强自己的积极性。我一直把随身听带在身边(那时候还没有MP3),当我从一间教室走向下一间的时候,我就听那些时间管理和自我激励的磁带。早晨慢跑的时候我也听。我几乎时时刻刻都在保持我的激情。就算有人说我一定会失败。这些磁带对我影响巨大,因为我一直保持着积极的状态。
如果你的热情高涨,你会卓有成效的工作,并且把乏味的工作当作乐趣。我始终发现,一旦我想把我的事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我必须先把我的意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内心希望改变时,行动才会改变,结果也就随着改变了。除非你天生是个亢奋的家伙,否则你需要每天增强自己的热情。我推荐听自我激励的磁带,或者读催人上进的书和文章,每天最少十五分钟。你一停止给自己打气,就会开始怀疑自己,动力就开始减退。经常给自己灌输主动性的东西可以保持自己的激情,这真的让人惊讶。如果你同时多线工作,你就不用另花时间。
饮食和锻炼
大学最后一学期前的夏天(1993年),我成了半素食主义者,我发觉精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集中精神的能力。四年后(1997年)我成为严格素食主义者(不吃肉类),一直到今天,这产生了更大的增强。
饮食对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肉制品比植物食品需要更多时间和能量来消化,那么当你的身体消耗特别的能量来消化的时候,意味着你用于脑力劳动的能力能量就会减少。消化包含肉类食物的时候,你的工作效率会降低,也更容易分散精力。如果你发现饭后很难集中精神做事脑力劳动,你吃的东西就是罪魁祸首。富兰克林也认为有节制的用餐对工作意义重大。他在余下的时间里能够继续有效的工作,而他的同僚们则显得迟钝和昏昏欲睡。
经常的体育锻炼对于足够的精力和清醒的头脑也是很必要的。大学里我每天早饭前都要跑步30分钟。当然,我同时会听一些自我激励的磁带和教育磁带。每天如此使我的身体处于良好状态,并帮我保持理想的体重。另外,我每天上课的地方需要在校园里绕来绕去,同时我还要背一个20至30磅的书包,里面装满了课本。这样即使我大部分周末都坐在教室里,我一样得到了足够的体育锻炼。
掌握时间管理,对于磨练你最佳的时间管理工具,也就是你的身体,十分有意义。通过饮食和锻炼你可以培养持续集中精神的能力,即使再难的工作看上去也变得容易了。
假如你现在觉得自己超重了,去一趟附近的体育馆或者体育用品店,选择一个(或一对)和你多余重量相当的哑铃。拿着它四处走走,感受一下你每天的负担。想象一下如果你减掉这部分体重,一切将变得多么轻松。携带重物来锻炼是一回事,但如果这些重量是体重的一部分,那你永远不能放下这样的重物,也无法从这样的锻炼里得到收获。下定决心减掉这些多余的重量,标准的身材会让你终身受益。
劳逸结合
我觉得如果你不能合理的安排生活,那么保持长期的动力、健康还有快乐就没那么容易。某些方面的长处并不能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大学里我尽量在每周安排一天放松自己。做运动、参加聚会和社团社团、打游戏、打台球,在最后一学期甚至去拉斯维加斯驴旅游。”黑色三月”就是因为生活不合理造成的。以其他生活为代价而在某一方面过分专注,从长远看时有害的。在你生活的各个方面维持一个平衡。事业发展的同时,别忘了发展自己的个性。
三个学期就读完大学这件事让我最后悔的,就是我没有女朋友。虽然我有很多好朋友(男女都有),我们每星期都在酒吧一起玩,但在忙忙碌碌之外,我确实没有时间去追女孩子。我记得有一次,一个女孩明显对我有兴趣,她更多的和我在一起。但我放弃了,因为我没时间以她想象的方式和她约会。她不可能成为我的女朋友。
如果让我重新开始,我相信花四到五个学期完成学业会更好,那样我也有时间找个女朋友。和别人分享生活的乐趣是美妙的,更不要说其他亲密接触了。毕业以后我有了很多时间用来约会。几个月以后我找到女友,四年后我们完婚。她和我大学时就是校友,我们又不少共同的熟人,但那时候根本没见过面。
我相信时间管理的意义在于尽全力让自己的生活变的有趣。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培养良好的习惯,都使你更高效的达到目标,你会享受一种从未有过的充实而丰富的生活。十几年后我回头看看我的大学生活,我充满了对整个过程的感激之情。在成功的路上我制订了严格的计划,迅速成长起来。这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如果你希望自己变得主动,那就让自己的生活彻头彻尾的发生改变。掌握时间管理的原因在于获得优质的人生,并让它变得与众不同。时间管理不是自我牺牲或者自我否定,也不是拼命做那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实际上,它是让你更乐于做你喜欢的事情。
2006年3月22日
[转]做大事,成大业 YOU AND YOUR RESEARCH
原文:http://chn.blogbeta.com/124.html
做大事,成大业 YOU AND YOUR RESEARCH
March 23rd, 2006
这是大科学家Richard Hamming的著名讲演,于1986年在贝尔通讯研究中心给200多名Bellcore的科学家们所做。在google上一搜,还未见中文翻译。在享受到Hamming闪耀的智慧的同时,禁不住要把它译成中文,让更多的只学了法语、德语、和柬埔寨语还未来得及学英语的同胞可以分享。思维是独特的,任何人的翻译都加上了译者的“思想”。所以,要知道Hamming到底讲的什么,请看原文。要看我是如何听Hamming讲的,你可以继续了看这篇“翻译稿”了。尽管我本人从不是自然科学学者,其中的科学名人大多不熟悉,很多术语也不懂,但我仍作出努力。我的时间有限,抽空为大家效劳,恕我不字斟句酌了。不当之处,请您补上。而且Hamming是大家,我也没亲耳聆听过其教诲,我就不“直译”了。遇到一时没译好的,希望后来者补我的缺,以免误人子弟。有明显的错误或需要的补缺,请大家贴到Comment里面。如若承蒙厚爱引用本译稿,敬请高抬贵手标明出处:中文翻译:老马 引自染缸。
演讲者介绍:Richard Hamming,前贝尔实验室著名计算机科学家,美国the 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 in Monterey教授。1968年因其在“数值方法,自动编码系统,错误检测和纠错码”方面的贡献获得图灵奖。
我演讲的题目是“你和你的研究”。这不是有关研究管理方面的,而是关于你如何独自做研究的。我也可以作别的方面的专题演讲–但是不,今天是专门谈你。我不是谈什么平常的“车轱辘转”(run-of-mill)的研究,我是谈重大的研究。并且,为了描述重大的研究,我将时常要谈及相当诺贝尔奖那一类的“大事”。这和获奖不获奖无关,我指的是我们认为有重大价值的事情。如相对论,香农(Shannon) (信息理论之父,译者注)信息论,以及其他杰出的理论 —- 这就是我要讲的。
那么,我是怎样搞起这样的研究的呢?还在Los Alamos(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的所在地,1943年由能源部为研制原子弹而建立。译者注)的时候,我负责运行有关计算机方面的事,以便那些科学家们、物理学家们可以去干他们的(大)事了。我无非是个“跑龙套”的。尽管我在身体上与他们无异,但我还是与他们不同。说实话,我挺嫉妒的。我见过Feynman (196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译者注),我见过Fermi和Teller,我见过奥本海默,尤(里乌斯)·罗伯特(Oppenheimer)(1902-1967美国原子物理学家, 原子弹计划主持人。译者注),我见过贝蒂(Hans Albrecht, 1906-, 美国物理学家, 曾获1967诺贝尔物理学奖。译者注)—他就是我的“老板”。我见过不少非常有才能的人,我于是有兴趣去了解自己与那些正在做事和已经成事的人之间的差别。(瞧瞧那龙套跑的,啧啧。译者注)
当年我刚到贝尔实验室的时候,我进入到了一个硕果累累的部门。Bode是那时的部门头,香农(Shannon)也在那里。我一直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和“差别是什么”。我于是去读有关的传记、自传,去问他们这样的问题:“你是怎么干起来这样的事的?” 我试着搞清差别是什么。这就是今天要谈的内容。
那么,为什么这样的话题重要呢?那是因为,就我所知,你一生只有一次生命。即使你相信来世,那也无助于你对待来世的“来世”!为什么你不在这次生命中就做一些意义重大的事呢,不管你是如何定义你的“意义重大”?我不会去定义它 —- 你懂我的意思。我将主要谈论科学,因为这是我研究的领域。尽管就我所知,别人也多次告诉我,我所讲的(道理)也适用于其他很多领域。尽管杰出的工作在很多不同的领域里都具有相同的特点,我还是将我自己限定在科学的领域。(他老人家的意思是说,他要去当总统或“政协委员”的话,实在是大材小用,驴头不对马嘴。译者注)
为了让你感觉到专门针对你个人的,我必须使用第一人称。我必须让你抛开谦逊并对自己说:“对,我想做一流的事。” 我们的社会会对那些着手去做像样的事的人皱起眉头,他们会怀疑:“你是那块料吗?运气会光顾你吗?或许你侥幸做成某件大事。” 好吧,随这些闲言碎语去吧。我要说的是:你为什么不现在就动手去做一点大事呢?!你不用告诉别人,但是你可以告诉你自己啊:“对,我就是喜欢做一些重要的事。”
为了达到第二个层次,我自己也得放下谦逊并以第一人称来谈我见识了什么,我做了什么,以及我听到什么。我会谈及一些人,其中一些你们认识,但我相信当我们离开的时候,你们不会把我的话当成“话柄”到处说事儿。
请让我从心理学的角度开始,而不是逻辑的。我主要不赞成人们认为重大科学成果是因运气而成。要说什么事情都和运气有关。但是,想想爱因斯坦,看看他做了多少不凡的事,那全都是运气使然吗?难道就没有一点可重复性?想想香农,他不仅仅搞了信息理论,多年以前他就做了一些别的有益的事,还有一些防卫密码系统。他可做了不少的好事。
你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一个“好”人不只做一件“好”事。但有时一个人一生就做一件事,关于这一点我们一会儿再谈,只是更多时候是存在可重复性的。我坚持认为运气并不推及所有的事。我在此引用巴斯德(Louis Pasteur,19世纪法国化学家。译者注)的话:“运气只光顾有准备之士。” 他的话说出了我心里所想。的确有运气的因素,同时也有没有运气的成分。有准备之士早晚会找到重要的事并去做它。所以,的确,是有运气。你去做的那件特定的事是偶然,但是,你总归要做某事却并非偶然了(The particular thing you do is luck, but that you do something is not)。
举一个例子,我当初来到贝尔实验室,和香农共用一个办公室。他在那间办公室搞出了他的信息理论的同时,我也做出我的编码理论。真有点奇怪,我们两人居然在同一办公室、同一时刻做了这些“事”——在某种气氛中。你可以说:那是运气。另一方面你也可以问:“但是为什么那时所有在贝尔实验室的人只有我们两个做了这事呢?”是的,那里面部分是“运气”,部分是“有准备”。“部分”一概念也是我后面要谈到的另一问题。所以,尽管我会不时提及“运气”这个问题,但我不会把运气这东西看成与你的工作出色与否有没有关联的的唯一砝码(谢谢海涛帮我“掰斥”这句。译者注)我主张即使不是全部你也要对“运气”有部分掌控。最后我引用牛顿对此的原话:“如果别人也和我一样努力思考的话,那么他们也许会得出差不多的结论。”(译者注:问问自己,用一卡车苹果往你头上砸,直把你砸晕看能砸出个什么来。)
包括许多(大)科学家在内的很多人所具有的一个特质,如你所见,就是通常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他们具有独立的思维并有勇气去追求。举一个例子,爱因斯坦,大概在他12或14岁的时候,他问自己:如果我有光速那么快,那么光波看起来是个什么样子?现在他知道了光电理论告诉你不可能有稳定的局部极大(local maximum),但是你随着光速移动,你就能看到局部极大(local maximum)。他能在12或14的时候就难能看到这样的“矛盾”——所有的事物在光速条件下看起来不一样。是运气使得他最后创造了相对论吗?(那是由于)他早就开始积累对此问题的思考。这,就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所有这些就是我要谈论的“运气”和“非运气”。
那么,把很多聪明的头脑都凑在一起会怎样?这主意听起来不错。这屋子里的听众们大概都具有从事一流工作还富余的头脑。“有头脑”可用不同的方式来衡量。在数学、物理、天体物理方面,一般来说,头脑在很大程度上与处理那些“信号”有关。因此标准的IQ测试足够给他们一个高分。但另一方面,在其他领域里有点不同。举个例子,Bill Pfann,此人发明了区域溶化(zome melting)理论,有一天走进我的办公室。他那时只是模模糊糊地有了一些想法和提出了一些问题。当时我非常清楚此人不太懂数学,而且有点“茶壶煮汤圆——有话说不明”的意思。但我觉得他的问题挺有意思的,于是我就把他的问题带回家琢磨了一下。我最后教他如何使用计算机以便帮他计算自己的答案。我给他提供了用数学计算的动力,他于是走了下去,悄无声息地在他自己的公寓里干了下去。终于他收获了在此领域里的全部声誉。只要他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头,他的胆怯、他的不熟练、他的含糊不清都会消失。他会用用其他而更具成效的方式。当然,他变得更加融会贯通(articulate)。(译者注:也许你对articulate会有不同翻译,对我,articulate就是“融会贯通”。其实翻译,即understanding + articulate,和做任何一件事一样,关键在于你融会贯通。)
我还要举另一个人的例子,希望他不在场。一个叫Clogson的家伙。我遇到他的时候正值我和他一起在John Pierce(贝尔实验室研究总监,在通信理论、电子光学和行波管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译者注。)小组一起攻克一个难题,我那时可没觉得他有肚里没有什么料(I didn’t think he had much)。我问那些和他一同上过学的同事们:“他在学校里就这德性吗?”“是的”,他们回答。那好,我还是把他辞退了吧。但是John Pierce明智地把他保了下来。Clogston最终做成了Clogston Cable (想想吧,能以他的名字命名东西的人是什么牛吧。译者注)。他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次成功给他带来了自信和勇气。
成功科学家的重要品质之一就是勇气。一旦你鼓起了自己的勇气并相信自己能解决重要的问题,那么你就行。如果你觉得你不行,几乎肯定你不会去做。勇气就是香农(Shannon)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东西之一。想一想他的主要定理。他想建立一种编码方法,但是他并不清楚如何做,所以他搞了一个随机码(a random code)。然后他又卡了壳。然后他问了一个“不可能”的问题:“一个平均随机码(the average random code)会怎样?” 他于是去证明了平均码(average code)是arbitrarily good(随意性良好?),并且因而一定存在至少一个好的编码。除了一个拥有无限勇气的人,还有谁胆敢有如此勇气想此所想! 这就是伟大的科学家的品质——他们有勇气。他们不管周围境况,勇往直前;他们思考、思考、再思考。
年龄是另外一个自然科学家们(physicists)担心的因素。他们总是说你要做就得趁年轻,否则就别做。爱因斯坦做事就早,所有的量子理论的同仁们做他们的“事”的时候都早得吓人(disgustingly young)。 大多数数学家、理论物理学家,以及天体物理学家都在他们的早年作出了我们公认的他们最好的成就。这并不是说他们岁数大了以后就不能做有益的工作,只是我们认为他们最有价值的事是他们年青的时候所为。在另一方面,在音乐、政治和文学方面,通常的情况是,那些我们仰慕的大作品往往出炉较晚。我不知道你的情况适合以上的哪种情况,但年龄总是有影响。
就让我说说为什么年龄产生那些影响。首先,如果你要做一些有益的工作,你必须要找到你全心身投入的状态,全力投入以至于不能再做更多的事了。你也许发现你就和我见到获诺贝尔奖时的布拉顿(Brattain, 美国物理学家, 曾获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差不多。颁奖的那天我们全都聚集Arnold大厅(Arnold Auditorium),三个获奖者都上台发表了演讲。第三个是布拉顿,他差不多噙着泪水说:“我知道这个诺贝尔奖的影响,但我不会让它影响我。我会继续保持做个好的老瓦尔特.布拉顿。” 我于是对自己说:“真带劲!”。 但是仅仅几周的功夫我就看见(诺贝尔奖)对他产生影响。现在他只能对付那些“伟大的”的问题了。(译者注:既然如此的大牛科学家都为身外之物所累,我们又怎可幸免?所以,你没有做好“出名”的准备之前,不可妄自出名。名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出的。)
当你成名后再做一些“小”事就难了,香农(Shannon)也难逃此运。有了信息理论(information theory),你还能有什么“花招”呢?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也经常犯这样的“晕”。他们未能继续燃烧心中本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They fail to continue to plant the little acorns from which the mighty oak trees grow)。他们把“大”的事情给打发掉了。这并不是事情的本来面目。所以,这解释了为什么你明白一旦成名太早你就往往“废”了(sterilize you)。实际上我要给你我多年的最爱的例子:普林斯顿高级研修学院,比起其他的学院,在我看来,已经毁了无数好的科学家,你只要比比那些科学家去“普高”之前和之后的成就就可以分辨这点。他们进去之前可谓超级牛(superb),出来之后就变得一般牛了(only good)。
从这又引出工作条件的话题,也许有点次序颠倒。多数人想的是最好的工作条件。非常清楚,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人们常常在条件不好的时候富有成果。剑桥物理实验室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恰逢是他们实际上最简陋的时期——他们做出了有史以来最好的物理。
我给你一个我个人生活的故事。早些时候,对我来讲似乎表明贝尔实验室不像是常说的搞二进制的计算机程序的人聚集的地方。的确不是。但是每个人的确就是这样做出来的。(贝尔实验室自1925年成立至今,科学家们共获31000多项专利,他们中的11人获诺贝尔奖,他们中的其他人选择获得别的奖或其他的东西。译者注。)我本可以去西海岸找个什么飞机公司的差事也不是什么问题,但是贝尔实验室的人是些让人兴奋的人,而那些飞机公司的同仁不是。我想了好长一阵子,我去还是不去?我一直在想两全其美的是。最后我对自己说:“Hamming, 你一直想计算机能做任何事,为什么你不能让他们写程序?” 首先跳进我脑海的是“毛病”,并促使我非常糟的进入自动程序系统。所以,那些看起来像缺陷的东西,通过换位思考,常常变成你可能拥有的最有价值的财富。但你似 乎不太可能头一次看到它时就说:“哇塞,我不可能召集足够的程序员,那么我怎能搞成任何大事呢?”
这类的故事多的是。Grace Hopper (Grace Murray Hopper 是共享代码库、编译器验证软件以及编译器标准的使用的早期倡导者。促进了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促成了COBOL的产生。译者注) 也有一个。我想只要你用点心你就能明白,伟大的科学家常常通过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就能把瑕疵变成财富。例如,许多科学家每当不能解决一个难题时,他们终究转而去研究为什么“不能”的问题。他们然后反过来看问题:“本来嘛,这才是问题所在。” 于是,就有了一个重要的结果。所以,理想的工作条件非常奇特——你想要的往往不是对你来说最好的。
现在来谈谈驱动力的问题。你观察到大多数伟大的科学家都有惊人的动力。我和John Tukey (1973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在数学和统计学理论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为统计学在物理学、社会科学和工程学方面的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译者注) 一起工作了10年,他一直动力十足。大约我加入三、四年后的一天,我突然发现John Tukey比我还稍年轻一些。John是个天才,我显然不是。我于是冲进Bode的办公室,对他说:“像我这‘把’年纪的人如何能和John Tukey了解得一样多?” 他向后靠在椅子上,把手放到脑后,咧嘴笑道:“如果你知道这些年像他一样努力的话你就能了解多少,你会大吃一惊的。”我无地自容般地(simply)逃出了他的办公室。
Bode实际上是这意思:知识和创造的成果就像利滚利(compound interest)。假设两个人拥有几乎一样的能力,其中一个人比另一个人多干十分之一的活,她将多产两倍。你知道得越多,就学得越多;你学得越多,就做得越多;你做得越多, 机会就越多。这特别像“复利”。我不会给你一个“利率”,但是那是非常高的利率。假设两个人的能力一模一样,其中一个人设法日复一日每天都思考一个小时,那么他的一生的“产能”将是大大的提高。我把Bode的话记在心里。这些年我花了相当的功夫试着再努力一些,结果我发现,实际上我能做更多的工作。我本不愿在我太太面前说,但我得承认,我有时忽视了她。我得钻研。如果你一心想做成某件事,有时你不得不对另一些事视而不见。对此毫无疑问。
有关动力,爱迪生说:“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听了老爱用中文说这话说了好几十年,今儿才搞清楚说的是“排汗”(perspiration)之类。译者注。)这也许有点夸张,意思却是说,“像样的‘活’比你想象的还要难干”,这一点放之四海而皆准。干成大事非的下功夫不可,而费脑力功夫使得“活”难上加难。 这就是症结,动力如果“使”不对的话,你便一事无成。我常思量我那么多在贝尔实验室的朋友们,工作努力的程度与我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为什么他们难成正果(didn’t have so much to show for it)?有劲瞎使是个很严重的问题。玩命工作是不够的——好钢要用到刀刃上(it must be applied sendibly)。
我还得说说另一个性格方面的特点,那就是“似是而非”。我可是花了好一阵子才搞明白其重要性的。大多数人愿意相信世上万物非此即彼,是非分明。大科学家们却能很大程度地容忍“似是而非”。他们充分相信(自己的)预测,靠思想前行;他们有保持足够的警觉,随时挑出其中的错误和瑕疵,以便超越旧有理论,去创造新的、替代的学说。如果你过于相信,你将无暇留神其中的破绽;如果你过分怀疑,你甚至将无从起步。这需要一个良好的平衡。多数大科学家非常清楚为什么他们的理论是真知灼见,同时也知道哪里还有些小毛病,不敢忘怀。达尔文在他的自传里记载了他发现的每一处与他的信条相抵触的迹象,非如此,那些“证据”就会从他脑海里消失。每当你发现明显的毛病,你最好保持敏感并跟踪那些东西,紧紧盯住看看你能否解释或者调整你的理论去适应(这些“毛病”)。大成就大多如此。所谓大成就并不是指那些靠多加一位小数点搞成的东西,而是指那些投入感情的的事情。大多数大科学家们完全将他们自己融入课题之中,而不能完全投入的人鲜有做出杰出的、一流的成果的。
再者,感情投入还不够,这显然是一个必要条件。我能告诉你其中的理由。每一个研究了创造力的人都会认为“创造力从你的潜意识而来”。不知怎的,突然之间,灵光乍现(there it is!),说来就来。当然,我们对潜意识知之甚少。但是你非常清楚的是,你的梦也来自你的潜意识。并且你也意识到,在相当程度上你的梦是你白天的再现。如果你深深地痴迷并投入到一个问题中去,日复一日,你的潜意识除了除了干这活也不会干别的。然后,你在某个早晨,或某个下午(哈…,译者注)一觉醒来:有啦!(and there’s the answer.) 对于那些个不能投入到当前的事情上的人来说,他们的潜意识此时不知在哪儿磨蹭呢,凭何指望有什么好结果?所以,做事情的法子就是:如果你找到一件真正重要的事情,你就不要让任何别的事情成为你注意力的中心—-你思你所思(you keep your thoughts on the problem)。保持你饥饿的潜意识使它想你所想,然后你就可以安心地睡觉,静等天明,答案便不取自来。
现在聊聊Alan Chynoweth(演讲当天的主持人,好像是光纤通信大牛,译者注)提到我老是和搞物理的那帮人一起吃饭。我在此之前是和搞数学的人一块吃饭的,但我发现我已经了解了不少数学的东西,所以,事实上我所学甚少。物理学的饭桌那边,如他所说,的确是有点让人兴奋。但我认为他对我的贡献有点夸大其词了。听Shockley (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Brattain (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Bardeen (1965、1972年两度物理学奖获得者)、J.B.Johnson (物理学家,噪声方面专家,发现热燥声,Johnson noice)、Ken Mckay (没找到背景的反正均为大牛科学家。译者注)还有其他人聊,我兴趣盎然,收获颇丰。但是可惜的是,诺贝尔奖、提升接踵而至,剩下我们这些“沉渣”而已。没人想要这些残渣剩饭,因此,和他们吃饭何益?
挨着物理学的饭桌的是化学那帮人的饭桌。我曾和其中一个家伙一起干过,Dave McCall (多牛?译者注),那时他正和我们的秘书眉来眼去的呢。我走过去对他说:“我能加入你们吗?”他们还能说不吗。所以我就和他们那帮人吃了一阵子饭。我开始发问了:“什么是你们哪个领域的重要的事呢?” 一个多星期以后,另一个问题:“你们正在搞什么重要的课题呢?” 有过了一段时间后:“如果你们干的事情不那么重要,如果你们不认为那将导致重大的结果,那你们还在贝尔实验室搞它干嘛呢?”我于是从此不再受欢迎。我得再找别的人去吃饭了了!那还是在春天。
到了秋天,Dave McCall在饭厅堵住我对我说:“Hamming,你的话一直让我记着。我想了一个夏天,比如,什么是我的领域里重要的问题。我并没有改变我的研究,但是,这思考是值得的。” 我然后说:“谢谢你,Dave。”转身走了。我注意到几个月以后他成了他们部门的头,我注意到有一天他成了国家工程院的院士(member)。我注意到他成功了。我可没听说过他们那个饭桌上的还有其他人在科学和圈子里被提起过。他们没能问自己:什么是我这个领域里的重要问题?
如果你不去搞那些重大的问题,你就没法干那些重要的活。十分显而易见,大科学家细细地从头到尾考虑过在他们那个领域里的诸多重要难题,并且随时留神考虑如何攻克那些难题。我得提醒你,说“重要/大问题”得留神。在一定的意义上,当我在贝尔尔实验室的时候,那三个在物理方面的突出难题,从未被好好研究过。所说重要,是指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以及你能谈及的任何金钱的程度。我们未曾搞过(1)时间旅行;(2)遥距传递(teleportation);(3)反引力(antigravity)。我们不去攻克他们就不显重要。不是结果导致一个问题的重要性,是你找到合理的攻克手段(使它重要)(It’s not the consequence that makes a problem important, it is that you have reasonable attack)。当我说多数科学家没有做那些重要的工作,我是指这个意思。
我前面说到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planting acorns so that oaks will grow)”之类。又不可能总能清楚结果在哪,但你却能在那些可能“有戏”的地方充满活力。甚至即使你相信大的科学就是一些运气什么的,你仍要站到电闪雷鸣的山顶, 而不必藏在你感觉安全的峡谷。话虽如此,众多科学工作者毕生仍只例行公事般地从事“安全”的工作,所以他/她“产出”有限。就这么简单:如果你要干大事,你必须毫不迟疑地(clearly)去干重大难题,而且你得有个想法。
顺着John Tukey和其他人主张的思路,我最终采用了我称作“重大思考时间”“制度”。当我周五去吃午饭,我此后只会讨论重大思考。所谓重大思考,我是指那些诸如“计算机对整个AT&T会成为什么角色”,“计算机怎样改变科学界”的问题。举个例子,我那时注意到十分之九的实验是在实验室做的,但只有十分之一是在计算机上做的。我有次专门跟一个副总裁谈了我的看法:事情得反过来。比如十分之九的的试验应该在计算机上做,剩下十分之一留给实验室。他们早知道我是数学狂缺乏现实观。我知道他们错了,并且随着越来越证明我对,他们自然就越来越错了。他们在不需要的时候建起了各种实验室。我发现计算机正改变着自然科学,因为我花了很多时间问自己:“计算机会给科学什么影响,我能怎样改变(影响)?”我再问:“这如何影响贝尔实验室呢?”我有一次发表高见,用同样的方式,指出一半以上的贝尔试验的人在我离开之前将会离不开计算机或相关。现在你们已经看到结局了。我发奋思考:我的领域向何处去,机会在哪里,什么是重要的事情值得做。让我继续下去,就会有机会做点大事。
多数大科学家牢记很多重大问题。他们约有一二十个大问题想方设法去攻克。每当他们发现一个新想法出现的时候,你就会听到他们说:“唔,这个与该问题有关。”他们于是抛开其他一切,全攻此问题。现在我要说一个可怕的故事,我听来的,不担保其真实性。我当时坐在机场候机厅正和一个在Los Alamos的朋友谈论关于在欧洲发生的裂变实验在当时多幸运,因为这使得我们在美国这儿能搞原子弹。他说:“不。在伯克利(Berkeley)我们已经收集的不少的数据。我们之所以没能推导出来,是因为我们正在建造更多的机器设备,如果我们推导出来那些数据的话,我们就能发现裂变。”他们让到手的鸭子飞了。机会稍纵即逝!
伟大的科学家们,一旦机会来临,他们便紧追其后并且决不言弃。他们放下其他一切。他们摆脱掉其他事情,紧追一个想法不放手,因为他们已经有了通盘的考虑。他们的思想是时刻准备着的,看见机会就紧跟其后。当然,很多时候也不能奏效,但是你并不需要如此“鞍打”多次就能做一些大的科学。就这么简单。一个主要的诀窍就是活得长一点。
另一个性格特点,我一开始并没注意到。我注意到以下这些事实:有人“闭门造车”,有人“开门迎客” (people who work with the door open or the door close)。我观察到,如果你把办公室的门关起来,你今儿或明儿就能多干点,你也会比别人多出不少的活。但是,10年以后就未必了。你不知道干了点什么值得干的事儿。那些把门敞开的人的确是受了很多的打扰,但他也不时地获得些线索,了解这世界是什么或什么更重要。好了,我是无法证明何为因何为果,因为你会说:“关门造车”意味着“封闭心灵。”我可不知道。只是我可以说,那些敞开了门干活的人和最终成就了大事的人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你关上门多使劲地干也无济于事。反而,他们看起来干得有点不对劲——也不是太不对劲,但足以不成气候。
我想谈谈另一个话题,那是从大家都知道的歌词里来:“你做什么无关紧要,你怎样做才紧要。”我从自己的一个例子说起。当年正值关注二进制的日子里,我着迷似的搞着数字电脑(digital computer),其中一个问题最好的模拟运算装置(analog computer)也无能为力。(天哪,我头一回才听说电脑分数字的和模拟的,我犯错了吗?我以小人之见斗胆将“analog computer翻成“模拟运算装置”。大家瞧着办。五、六十年代的“大家伙”到底都什么样呢?译者注)。后来我得到了一个结果。我仔细考量了之后对自己说:“嗨,Hamming,你知道你得就这个军事方面的活向上打个报告。你花了那么多的钱可得能说明问题在哪啊,每一个模拟装置都等着看你的报告以便确实找不到毛病了。” 老实说,我是用对付一个相当简单的(crummy)的方法去做这要求的大集成的,但我居然也得到了答案。我终于明白了事实上这问题不在于就是找到了答案,关键在于首先证明了它,在此之上,我能用一个数字电脑战胜“模拟电脑”(又来啦,analog computer,就是它啦。译者注),而且在它自己的“地盘”(哪个地盘?明白的就明白了,糊涂就糊涂吧。反正咱也不可能搞懂所有的事儿。译者注)。我然后修改了那个解决方案的法子,创立了一个相当一流的理论。那个公布出来的报告就有一个后来好多年以后公认的“Hamming’s method Integrating Differential Equiations(“哈明XXXX法”, 哈哈,谁愿意怎么翻就怎么翻吧。译者注) 这个现在说起来可能有点陈康烂谷子了,但是当时可火了一阵子。就是稍微改变了问题本身,我把无关紧要的活干成了一个大活。
同理,当早年在顶楼用机器(再次提及的“机器”均指计算机。那个年代,计算机不是我们看到的样子。译者注)的时候,我在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成功的居多失败的少。周五弄完了一个问题回到家里,却奇怪我并不快活——我很沮丧。我看到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又接着另一个问题。想了相当长一阵子后,我决定:不,我得对各种“产品”进行“批量生产”,我得考虑所有“下一步的问题”, 而不是仅仅眼前的问题。通过改变提问,我仍得到了同样甚至更好的结果。我去着手主要问题:我如何才能在我不知问题是什么的时候攻克机器(计算机。译者注)并做些“未来的问题”?我要如何为此做准备?我要怎样做才能站到计算机之巅?我要如何遵从牛顿的法则?他说:“如果我能比别人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旁上。” 而现如今,我们(仅)站在相互的脚面上!
你 应该以这样的方式去干你的活:甘为人梯!于是别人就会说:“看哪,我站在他的肩膀之上,我看得更远了。” 科学的本质是积累!通过稍微改变一下问题,你就能常常作出非常好的的活,而不是一般好的活。我不去做相互孤立的问题,除非看到一类相同的本质。我决不再去解决单一的问题。
现在,如果你是个不错的数学家,你就知道努力的归纳意味着简单的结论。“那是他要的问题,但是这是问题如此这般的特征。对啊,我能用高明得多的方法攻克整个这一类难题,因为我尚未被那些细节所困扰。” 这个抽象的“买卖”真值,常让事情变得简单。更者,我丢掉(file away)细枝末节,只准备将来的问题。
为了结束这部分,我要提醒你:“好工匠不怨家伙式——一个有用之才与其工作的问题相处融洽,无论他得到什么,并且尽力而为争取最好的解决结果。” 我还要建议,通过改变问题,通过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在你的最终成果中,你总能成就相当程度的不同寻常,因为,你要不然能以此方式做事——让人们确实在你的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建树;要不然只能以彼方法干活——下一个人不得不把你干的活从头再来复制一遍。这不是仅仅一个作业的方法,这是你写报告的方法,你写论文的方法,以及整个态度。做更广泛的、一般的工作就像做一个个案一样容易,并且会更加有惊人满意的结果和有价值!
我现在得来聊聊一个非常讨厌的话题——你做完一件事情还不够,你还得把它“贩卖”出去。对于一个科学家而言,推销是一件棘手的事。这非常讨厌, 你本不该做这事,这世界就该等着,当你做成某件大事时,他们就该赶快出来主动迎接。但是,事与愿违的是每个人都很忙着他们自己的活。你必须很好地主动介 绍,使得他们能把手头的活放在一边,过来瞧瞧你的东西,理解它,然后回过头来说:“是,那玩意不错。” 我建议当你打开一本刊物,翻页的时候,你问问为什么你读其中一些文章,不读另外一些。你最好在写报告的时候也想想:当它发表在《物理评论》或其它什么刊物上的时候,别让读者们把你的文章翻过去,而是停下来读一读你的文章。如果他们不停下来读它,你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you won’t get credit)。
一共有三件事你得去推销。你得学会写好写清楚以便人们愿意看;你必须学会发表相当正式的发言;你还必须学会作出非正式的谈话。我们有不少所谓的“后排科学家”。在一个会议上,他们更愿意闭口不谈。三星期后,决定也做完了,然后他们提交了一份报告,说了一通为什么你该如此这般一番。哎,太晚了。他们不 愿站在一个炙手可热的会议的中央,在大庭广众之下说:“我们应该做这件事,为了这些原因…”你必须掌控这种形式的交流以及准备发表演说。
当我刚开始做演讲的时候,我几乎是一种生理上的病态,我非常非常紧张。我意识到或者我得学习作演讲,或者我的整个职业生涯就得缺一条腿。头一次在纽 约IBM要我做一个演讲,我决定要做一个非常好的演讲,一个真正符合听众需要的演讲,不是一个专业上的,而是更广泛的;一个如听众喜欢,我可以在演讲结束时轻轻地说“只要你们想听,我任何时候愿意效劳”的演讲。其结果,我通过给有限的听众做演讲获得了大量的锻炼。最终我战胜了害怕,而且,我也能学到什么方法有效,什么方法没效。
通过参加会议我搞清楚了为什么有的论文能够被记住而有的却不能。专业人员就愿谈论非常限定的专业问题,但大多数情况下听众只想要一个宽泛的发言,并 且希望比发言者说得更多的调查和背景介绍。其结果是,很多发言毫无效果而言。发言者说了个题目,然后一猛子扎进了他解决的细节中去,听众席上的极少人能够 跟进。你应当勾勒一个大致的图画去说明为什么重要,然后慢慢地给出纲要,说明做了什么。那样更多的人就会说:“对,乔做了这个或马莉做了那个。我知道了怎么回事。是呀,马莉讲得不错,我明白了马莉做了什么。”我们的倾向是做一个高度限定的、安全的发言。但那往往是没有成效的。而且,太多的发言充斥了太多的信息。所以我说“推销”的方法显而易见。
让我总结一下。你得去干那些重要的问题。我反对全部是运气,但是我承认是有不少运气的成分。我赞成巴斯德的“运气光顾有准备之士”的说法。我极力主张 我过去所为,如多年以来坚持的星期五下午“大想法时间”,只有大想法—-意思是我投入10%的时间试图去搞懂本领域更大的问题,比如什么重要和什么不重要。我早些时候发现我相信“此”却一整周时间都奔着“彼”方向忙乎。这的确有点滑稽。如果我真正相信作用点在“这”,为什么我往“那”去?我要不就的改变我的目标,要不 就的调整行动。所以,我改变我做的事并且向认为重要的方向迈进。就这么简单。
现在你也许要告诉我,你还未能支配那些你干的事。当然,当你刚开始的时候是有点难。但一旦你获得了适当的成功,就会有更多的人前来要求结果,比你 能提供的要多的时候,你就有了一些选择的权力了,但不是全部。我 来告诉你相关的一个故事,这还与“开导”你的老板的主题有关。我有一个老板,叫Schelkunff,它过去和现在都是我的好朋友。有军队的人来求助我,要求周五出 答案。嗯,我已经决定把我的计算机资源为一组科学家所用,用于精炼数据。我正沉浸于短的、小的、重要的问题。这个军队的人却要我在周五提交结果。我说:“不行。我会在星期一给你结果。” 他就跑到我的老板Schelkunoff那里。Schelkunoff说:“你必须给他干这活。他必须周五要结果。” 我问他:“为什么我也得如此呢?” 他说:“你必须!” 我说:“行。Sergei,但是你得坐在你的办公室一直到周五最后一班班车,盯着那伙计,看着他走出门去。” 我在周五下午很晚拿出了结果,给了那军队的人。我然后走到Schelkunoff的办公室坐下。当那人出门的时候,我说:“你看, Schelkunoff,这伙计手里什么也没拿。我可是把结果给他了啊。” 星期一一早Schelkunoff把他叫来,对他说:“你周末过来干活了吗?” 我能听到好像磨磨唧唧的,那伙计试图搞清楚到底怎么发生了什么。他知道他本该周末到,没有最好别说有。所以他说他没来。从那以后 Schelkunoff总说:“你设定了你的最后期限,但那也没准(you can change them)。”
一次教训就足以开导我的老板明白为什么我不愿把探索性的研究放在一边儿去搞什么华而不实的事,为什么我能判断不去做那些抢占所有设施的没劲的事。我宁肯用这希望设备去为一个小事进行大运算。再说一遍,早年我的“运算”能力受到限制,因为在我的领域里,“数学家对机器无用处”的结论显而易见。每次我都得告诉其他领域里的科学家们,当他们抱怨:“我没法干,我没有计算机(mechine)。” 我跟他们说:“去告诉你们的副总裁:Hamming需要更多的计算机(computing capacity)。”
我还干了一件事。当在计算领域早些时候我产生了(loaned)一点编程的能力时,我说:“我们没有给与我们的程序员足够的认可。当你发表一篇论文 时,你应该谢谢程序员,否则你就别再从我这指望更多的帮助了。程序员应该被个别地致谢,因为他们付出了努力。” 我等了好多年,然后我翻了翻某一年全年的BSTJ(The 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 译者注)文章,数数有哪些专门感谢了那些程序员。我把这拿到老板那里,对他说:“这反映计算机在贝尔实验室的中心地位——如果BSTJ是重要的,那么,计算机怎么重要就一目了然了。” 他只好让步。你也能开导你的老板,这并不容易。在此,我是自下而上的角度,而不是自上而下。但我告诉你是怎样才能得到你所需要的,不管头头们怎么想。你得 把想法“推销”给他们。
好了,我现在谈下一个话题:“努力去做一个大科学家值得吗?”要回答这个问题,你必须问问周围的牛人。如果你能让他们放下谦虚,他们往往会说:“是的,做真正一流的事情,并且掌握(knowing)它,就如同将美 酒、美女、和美曲(wine, women, and song)放到一起一样美妙。如果你再看看老板们,他们往往都重又回来,或者提出项目要求,试图重去体验新发现的时刻。他们总是这样。所以很显然,做过的 人还想再做。但是这种体验是有限的。我从不敢出去问那些没干过大事的人他们怎么想这个问题。这难免有失偏颇,但我还是觉得值得一试。我想,十分肯定地值得 一试那些一流的工作,因为事实是,价值体现在奋斗过程中而非结果上。为自己的事情奋斗本身就值得。成功和名誉只是附带的孳息而已。
我已经告诉你如何做。那么既然如此容易,为什么那么多聪明人还是失败了呢?比如,在我看来如今贝尔实验室数学部门有不少人比我有才华和能力,但他们 却没能做的和我一样多。确有一部分比我做的要多,香农(Shannon)就比我多,还有别的一些人。但我的确比很多资质高的同事要多产。为什么这样?他们怎么啦?为什么这么多的有很好前景的人都失败了?
其中一个原因是动力和投入。做大事的人中,能力差一点但全力投入的人,比起能力很强但有点花里胡哨——那些白天上班干活晚上回家干别的第二天再来干活的人,要多有成就些。他们缺乏一流工作所需的必要的投入。他们是赶出了不少得不错的事,但别忘了,我们说的可是一流的工作。这是完全不同的。不错的人,聪明的人,总是出些不错的活。但我们说的是非同平常的活,是可以获得诺贝尔奖和真正荣誉的活。
第二个原因我觉得是个性的缺陷。我要举一个我在Irvine(美国加州大学 Irvine分晓。译者注)熟识的一位同事的例子。他是计算机中心的头并且那阵子是校长的特别助理。显然他有一个光明的前途。有一次他带我到他的办公室向我介绍她处理信件的方法,以及如何处理回信。他告诉我他的秘书如何的为有效率。他把信件一垛一垛分放好,并且知道哪是哪。而且它会自己用打字机一一回信。他向我吹嘘有多么多么了不起,它是如何不用秘书的帮忙把这些事都干了。我于是背着她问他的秘书。那秘书说: “我当然没法帮他,他根本不让我拿到他的信件。他不让我进入他的网络系统,我也不知道东西放在地板的哪块。我当然没法帮他。”然后我回去对他说:“你看,如果你用现在的方法,单枪匹马地干,你就只能原地踏步了,不会有长进了。如果你能学会利用整个系统来工作,你就能走得更远,能走多远就多远。” 结果是他再没有什么长进了。他缺失的个性使得他总想控制一切,而不是意识到你需要整个系统的支持。
你会发现这种情况屡见不鲜。普通的科学家会与系统为帝,而不是学会和系统相处并利用系统所提供的帮助。系统的支持其实很多,如果你能学会如何用的 话。如果你有耐心的话,你就能学会很好地使用系统,而且,你总就会学会如何绕过它。因为(after all),如果你需要一个拒绝,你就到你的老板那里,轻易就能得到一个拒绝。如果你想做什么事,别去请求,做就是了,然后交给他一个既定的事实。别个他一个拒绝你的机会。但如果你就想要“不”,那很容易得到那个“不”。
另一个个性缺陷是自负的坚持己见。我要说说我自己的事。我刚从Los Alamos来时在在纽约麦迪逊大街590号,那时用着台计算机。我仍按西部的打扮,大斜杠口袋,一个bolo(bolo=bolo tie ,翻译成饰扣领带可能更好,译者注)以及所有那些玩艺。我隐隐约约地注意到我好像没有得到和别的人一样的服务。所以我开始估量估量。你来了等着轮到你。但我觉得我没得到公正的待遇。 我对自己说:“咋回事?并没有IBM哪个副总裁说过‘得跟Hamming过不去’。只是那些底下的秘书们这样做。当一个裂缝出现的时候,他们抢着过来看看 谁跌进去了,让后再去找别的人(瞧热闹。译者注)。 可是,为什么?我可没得罪他们。”答案:我没有按照他们认为的此次此地应有的打扮穿衣着服。原来如此—-我没穿合适!我得做个决定——我是坚持我的自负,想穿什么就穿什么,从此耗 干我职业生涯的努力;还是顺应环境?我最后决定还是作出努力顺应环境。真是一蹴而就,我于是马上得到更好的服务了。而现在,作为一个老怪物(old colorful character),我得到比其他人还好的服务。
你应当根据你演讲听众的期望来穿衣打扮。如果我要在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中心做个演讲,我就穿个有bolo和旧款灯芯绒外套或别的什么。我十分清楚别让我的衣着、外表和举止影响我在意的事。不在少数的科学家觉得他们必须坚持他们的自我,按他们的方式做他们的事。他们不得不着这个、那个,还有其他的事,并且为此付出相当的代价。
John Tukey几乎总是穿着随意。他走进一个重要的办公室,人们往往要花一些时间才能这是一个一流的人人后才能听他说。有相当一阵子John不得不对付这类的麻烦(hostility)。真是浪费功夫!我不是说你应该顺从,我说“顺从的样子给你一条畅通之道”。如果你选择某些方面坚持自负,“我要按我的法子做 这个”,你在你整个的职业是生涯中付出一定的代价。这样,在你的一生中,累积起来就会形成巨大量的不必要的麻烦。
通过“受累”更秘书们讲讲笑话和友好些,我从秘书那里获得了极大的帮助。例如,一次因为一些愚蠢的原因所有在Murray Hill的复制的服务都关门了。别问我怎么回事,他们就会这样。我有一些事必须要他们完成。我得秘书给Holmdel的什么人打电话,希望公司的车花1个小时来此地并且把复制的活完成,然后再回去。那可真是我长期努力鼓励她,给她讲笑话,以及对她友善的很好的回报。这就是投之桃李,报之琼瑶。通过认识你必须使用系统并研究如何让系统为你工作,你学会如何让系统为你的想法做调整。或者你可以直愣愣地与之为敌,如同一个未经宣战的小战争,更他较一辈子劲。
我觉得John Tukey付出了相当大的不必要的代价。不管怎的,他是个天才。但我认为他本可以更好,好很多,更简单,如果他愿意顺应一点点,而不是自负的坚持。他就是 想任何时候想怎么穿就怎么穿。则不仅仅对穿着适用,也适用于其他千万件事情。人们会继续与系统为敌,你可以有时不这么干 (Not that you shouldn’t occasionally)!
当他们把图书馆从Murray Hill搬到远的那头时,我的一个好朋友提出要一辆自行车的申请。哈,机构也不是傻瓜,他们等了一整子送回来一张地图,并且说:“你可以在图上指名要走哪 条路以便我们可以给你买个保险。”过了几个星期,他们又问:“你要把自行车放到哪里以及你准备怎么锁它以便我们如此这般。”他终于明白了他终究会被官样文章逼死,于是他举手投降。他后来升至贝尔实验室总裁。
Barney Oliver(天文学家,以SETI外星球智能探索研究著称。前HP实验室负责人。译者注)是个好人。有一次他给IEE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美国电气及电子工程师学会。译者注)写信。那会儿贝尔实验室的正式的职位挺多,IEEE的“道”也挺深。既然你无法改变正式机构的规模,他就给IEEE出 版方面的人,说:“既然有这么多IEEE会员都在贝尔实验室,并且官方机构如此之大,所以杂志的规模也得改变。” 他去争取他老板的签字,回来的还是他自己签字的那份的复印件,但他还是没搞清他的那份原件到底送出没有。我不是说你不该持改革的姿态,我是说我所了解的能 人总是避免让自己惹上冲突的麻烦。他们游戏其中,然后丢开,投入到工作中。
许多二流的伙计常被系统逮着戏弄一番,然后带入纷争。他把他的精力花费在愚蠢的“项目”上。然后,你会告诉我总有人得去改变系统。我同意,的确有人 得去干,你愿意去干哪样呢:一个是去改变系统,另一个是去做一流的事?到底哪一个角色是以想要的?必须十分清楚,当你与系统抗争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多久 这“笑话”能完?得费你多少功夫与之斗争?我的忠告是让别的什么人去干,你还是去成为一流科学家算了。你们中几乎没有人有能力即能改良系统又能成为一流的科学家。
另一方面,我们不能老是屈服。时常有相当数量的反抗是合理的。我注意到几乎所有科学家凭着单纯的感觉喜欢嘲弄一下系统。其结果基本上就是,你在其他 领域没有创新你也无法在本领域获得原创力。原创力是与众不同!你如果不具备其他的创新的特质,你不可能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科学家。但是许多科学家为了满足他/她的自我,让他在其他方面的怪癖为他支付了不必要的高昂的代价。我不是反对所有的对自我的维护,我反对其中一部分。
另一个毛病时发怒。一个科学家经常变得狂躁,这根本无法办事。愉悦,好;生气,不好。发怒完全不对路子。你应该跟随和合作,而不是老跟系统过不去。
另一方面你应该看到一个事情得积极的一面,而不是消极的一面。我已经给了你好些例子,还有更多。我在某种情况下,通过改变对事情的看法,是如何将一个明显的缺点转化成优点的呢?我给你讲另一个例子。我是个任性的人,对此不用怀疑。我知道多数在休假期间写书的人不能按时完工。所以,我离开之前我就会告 诉所有的朋友,当我(休假,译者注)回来的时候我的书就会完工。是的,我就要它完工——如果我没能写完它,我得为之感到羞愧!我用我的自负去帮助实现我想达到的举止。我夸下海口于是我不得不去实现。我很多次发现,就像耗子急了了也咬人(a cornered rat in a real trap),我不可思议地能力非凡。我认为完全值得一说:“好啊,我会在星期二把答案给你。” 即使还不知道怎样去做。星期天的晚上我还在想如何才能在星期二交差。我常常把我的自尊悬于一线,当然有时仍不成。但是如我所说,如同逼急了的老鼠,我常出 人意料地干出很多出色的活。我觉得你需要学会利用自己,我觉得你应知道如何将一个局面从一个角度转换到另一个角度,以提高成功的机会。
自我错觉对于人类是非常非常平常的事。数不胜数的可能性是:你改变了一件事然后骗你自己让它看起来像别的样子。当你问:“为什么你没这样这样做?” 那个被问的人有一千个托辞。如果你看看科学史,通常是有10个人都差不多了,但是我们只注意到那个首先做出来的人,那剩下的9个人说:“哎,我想到了,但是我就是没这么做。如此这般。” 有太多的借口。为什么你不是那第一个?为什么你没能做好?别去辩解,别试图愚弄自己。你想跟给别人说什么借口就说什么吧,我不在乎。就是对自己要诚实。
如果你确实想成为一名一流的科学家,你的了解你自己,你的弱点,你的强项,即以你的坏毛病,比如我的自尊自大。怎样才能将一个缺点转化成一个优点? 怎样才能将弹尽粮绝的境遇转化成你多需要的情形?我再说一次,如我所见,据我研究历史,成功的科学家改变视角,一个瑕疵也能变成了一块美玉(what was a defect became an asset)。
简而言之,我认为那些本已胜券在握的科学家最后未能成功的原因是:他们没做重要的问题;他们没能投入感情;他们没有试图改变对于看起来容易但仍重要 的,尽管在别的情形下较困难的事情。还有,他们老是给自己各种借口为什么没做成。他们老是归结为运气使然。我已经告诉你事情有多容易,更 我已经告诉你如何去改进。所以,动手吧,你们就会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回答提问————
G.Chynoweth (主持人):这是充满智慧和洞察力的50分钟,这是从多年精彩的职业生涯积累而成。我自己就失去了这些足以令我们成功的洞察。这其中一些是非常非常及时的。其中之一就是要更多的计算机。今天上午我除了这个可没听到大家都在反复议论什么别的。所以,尽管我们可能比你早年就想到的迟了20-30年,Dick(同事对Hamming的称呼。译者注),但现在来的还是挺是时候的。Dick,我能想到的所有我们能从你的谈话中获得的智慧,其中一个就是:以后我在这个大厅里四处走走时,不再希望看到还有像Bellcore那样到处关着的门。这就是今天吸引我的观察之一。
由衷地谢谢你,Dick,这真是一次出色的大思考。现在我们接受提问。我可以肯定有不少人愿意继续下去Dick所论及的有关观点。
Hamming: 首先让我回应Alan Chynoweth提到的计算机的话题。我在研究中使用计算机多年,在过去的10年 中我一直跟上面的头头脑脑说:“把那些(该死的)计算机从研究中拿开,我们总是被迫搞这些事。因为老得忙着应付那些计算机,我们都没法研究了。” 最后这话传上去了。他们打算把计算机搬到别的地方去。少说我是一个不受欢迎的“扫帚星”,可我奇怪人们并没有因他们的玩意被搬走了而对我嗤之以鼻。我跑到Ed David的办公室对他说:“我说Ed,你得给你的研究人员一台机器。如果你给他们一台大家伙,我们就又回到和以前一样的麻烦中去了,于是我们又忙于机器而无暇思考了。所以,就给他们一台最小的机器,因为他们都是能人。他们会学会用小计算机做研究,代替大的计算机。” 想我所想,Unix出现了。我们给他们一个比较小的机器,他们决定让它做大的事情。我们得有一个系统来做,这就是Unix!
G.Chynoweth:我刚好也想说这事儿。在我们当前的环境下,Dick,虽然我们与那些处心积虑的官僚体系较劲,有一句是一个被激怒的AVP(?)说的话我老挂在嘴边。他使劲嚷嚷道:“Unis从未交付使用。”
问题:个人的压力会怎样?那会让事情不同吗?
Hamming:会的。但如果你不能投入感情,就不会。我在贝尔实验室这些年来一直有早期的溃疡病症(有研究声称溃疡病与压力有关。译者注),我到海军研究生院(Naval Postgraduate Schoo)后病症就消失了,也放松了不少,现在我的健康状况好多了。但是如果你要想成为一个大科学家,你就得忍受压力。你也许会有一个优雅的一生,你也许会成为一个优雅的人,另外或者也许你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你要过只想有娱乐伴随、事事占全的优雅美满生活的话,你就会开始“优雅”的一生。
问题:你谈到的关于勇气的内容无人反对,像我们这些头发花白的人或已有建树的人已没有那么多担忧。但我感觉到在年轻人当中,他们当前的担心是在高度竞争环境下的抗风险能力。你对此有何高见?
Hamming:我还要举更多Ed David的例子,Ed David担忧我们社会中总体勇气的缺失。我们是走过了不同时期的人。我们走过了战争(二战。译者注),走过了建造了原子弹的Los Alamos,走过建设雷达的时期(此话背景不明,应是和二战有关。译者注), 诸如此类,然后来到了(贝尔的)数学部门,一个研究的领域,以及一群充满勇气的人。我们目睹事情的经过,我们刚刚赢得了一场战争,美妙之极。我们有理由充 满勇气以便完成更多的使命。所有这一切我都无法再重新“安排”重现一次。我也不能埋怨当今一代没有这样的勇气。但我同意你说的,我只是不能加上抱怨。就我 看来,当今一代有伟大的理想,只是缺乏勇气去实现。但是我们有啊,因为我们因环境而拥有——我们刚刚经历了一场极成功的战争。在战争中,我们也曾长时间地绝望,如你所知,那是拼死的抗争。但是我们的胜利给了我们勇气和自信,这就是为什么你看到的40年代后期及整个50年代,各个科学实验室在早先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系列的成果。因为我们中的许多人被过去的日子逼迫学习别的东西——我们被迫学习我们不想学习的东西,我们被迫打开那扇门——于是我们可以得益于我们学到的东西。的确,我对(当今一代的勇气)无能为力,我也无权指责年轻一代。这就是现实。
问题:有什么是管理层可以或应该做的吗?
Hamming:管理层做不了什么事!如果你所说的是研发管理,那是另一回事,我得再花一个小时来讲。这次演讲是关于个人如何成功地进行研究,与管理层能做什么无关,也与其他的任何障碍无关。那么你怎样做呢?就像我观察别人如何做的一样。就那么容易,也就那么难。(牛人说牛话啊。译者注)
问题:“自由讨论(头脑风暴)”应成为日常的必经程式码?
Hamming:以前这是个问题,但看起来没有什么“回报”。对于我自己来说,我内心有和别人交谈的愿望,但是一个头脑风暴的会议不是太有价值。我的确去和人认真地谈,对他说:“嗨,我认为是有这么回事,我是这样想,这样看的……”然后翻来覆去地谈来谈去。但是你必须挑选有能力的人谈。用其他的比喻,比如你知道的“临界质(critical mass)”。如果你肚里有足够的料,你就拥有了临界质。再者就是我以前称呼的“不间断吸收器(sound absorbers 即国人所说的“吸功大法”。译者注)。 如果你有了“吸功大法”,你就能出新点子,然后他们只会说:“是,是,是。” 你需要做的就是行动起来去取得足够的临界质,“是呀,这提醒了我这样,这样,” 或者“你想过这样或那样吗?” 当你和别人谈话的时候,对那些只会点头称是的“好”人,你可拿开你的“吸功大法”了。去找那些能马上启发你的人谈吧。
例如,你一和John Pierce谈话就会很快被激起情绪。以前有一帮子人我常和他们谈,比如Ed Gilbert, 我常去他的办公室向他请教问题,听他讲,回来时信心百倍。我仔细挑选可以头脑风暴的人和不可以头脑风暴的人,因为“吸功大法”是 祸根。他们只是一些好人, 他们填满了整个空间但除了抽取你的思想,他们什么也不贡献,而且那些被抽取的新想法很快就寿终正寝了,而不是有个回音。是的,我发觉有必要和别人交谈。我 想那些闭门造车的人未能这样做,导致了他们未能让他们的想法更锋利,比如“你注意到这里有什么事吗”。我从不知道有这样的事 ——我过去看个究竟就行了。有人指了条路,我看来,我已发现了一堆书我回家必须读。我去问那些我认定能回答我并给我尚不知道线索的人问题,然后我走出去,自己看个究竟。
问题:你在给阅读、写论文、和实际做研究各自分配时间上是如何取舍的?
Hamming:我坚信,在我的早年,我认为要花和原始研究一样多的时间用来修改和表达。现在我认为要花50%的时间用来表达,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
问题:应该花多少精力在图书馆里面?
Hamming:那 要取决于什么领域。举个例子:在贝尔实验室有个同事,一个非常非常聪明的家伙。他老在图书馆里呆着,读所有的东西。如果你想要参考资料,你到他那里去,他 就会告诉你所有的参考资料。但我在提出以上那些看法的同时,下这个结论:长此以往他不会有任何以他命名的成果。他现在已退休,成为了一个副教授。他是很有 价值, 我对此没有疑问。他写了一些不错的文章登在《物理评论》上,但他没有以他命名的成果,因为他读得太多。如果你成天研究别人怎么做的,你就会按别人的老路子思考。如果你想要有不同的新思维,你就得按那些创新的人的路子——先把问题搞得相当清楚,然后 不去想任何答案,直到你已经仔细地把如何做的过程考虑清楚,以及如何你只要稍微调整以下问题的角度。所以,是的,你需要保持状态,保持状态去搞清问题,而 不是成天靠读书去找答案。阅读是搞清“怎么回事”以及“可能性”的必要手段,但靠阅读去寻找答案不是可取的有意义的研究的方法。所以,我给你两个答案:你 阅读;但不是靠读的量,而是靠读的方式起作用。
问题:你是如何让事情以你的名字命名的?
Hamming:靠做大事!我告诉你一个“Hamming window”的事。我以前老“难为”Tukey。后来一天我接到他从普林斯顿打来的电话。我知道他在搞power spectra(不敢乱译,字面为“能量频谱”之类。译者注),他问我是否介意他把某个window命名为“Hamming window”。我对他说:“算了吧,John,你知道我只做了很小的一部分,主要是你做的。” 他说:“对,Hamming,但你贡献了不少的‘小事’, 你理应得到这些荣誉。” 所以他就叫那为“Hamming window”。让我继续。我常搅合John的大事。我说的大事就是把你的名字变成“安培 ampere”、“瓦特 watt”、“傅立叶 fourier”的时候 ——但你的名字被拼成小写(西方人名以大写开头,小写即是以人命名某物。译者注)。这就是“Hamming window”的来历。
问题:你能谈谈演讲、写论文和写书之间各自的效果吗?
Hamming:短期来看,论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明天就要去激励某人。如果你想要一个长期的认可,写书的作用更大,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需要方向。现今的知识几乎是无穷的,我们需要方向寻找自己的方向。让我告诉你什么是无穷的知识。从牛顿时代开始至今,我们差不多每17年就增加一倍的知识量。我们基本上通过“专业化”来应付。在下一个340年,按此增长规律,会使原本的只是增加20次方,如一百万,并且现在的一个领域届时就会有一百万个专业领域。这不会发生。直到我们找到不同的工具,现在知识的增长就会窒息而停止。我确信那些帮助我们融会贯通的、协 作的、抛开重复的、丢掉干瘪的方法,(从而代表重要思想的书)会成为未来后代所珍视。公开演讲也是必要的,私下谈话也是必要的,写论文也是必要的。但我倾 向于认为,长期看,那些只写至关重要内容的书比起什么都谈的书要重要,因为你并不需要知道所有的事。我并不要了解那么多关于企鹅的事就是一个通常最好的回 答。你只需要知道精髓。
问题:你提到在某个事业中获得诺贝尔奖的事以及随之而来的名声远扬。这就是有关名声更广泛的问题吗?一个人能为此做什么呢?
Hamming:你能做以下的事情:大约每7年做一个重大的专业领域调换,如果不是全部的。所以,我从数值分析到硬件,到软件,等等。周期性地,因为你想要用到你所有的想法。当你到了一个新的领域,你就像一个婴儿一样重新开始。你不再是一个mukity muk (不是英语单词。“权威/大人物”之类,完全瞎猜。译者注), 你可以从头再来,你可以播洒那些种子以期长成参天大树。香农,我相信他毁了他自己。事实上,当他离开贝尔实验室的时候我就说:“香农的科学生涯结束了。” 我受到不少朋友的“炮击”,他们认为香农和以往一样聪明。我说:“是的,他仍聪明,但他的科学生涯就此结束。” 我确信事实如此。你的改变,一阵子之后你就会疲倦,你用光了在一个领域的创造力,你需要找到相近的事。我不是说要你从音乐换到理论物理再换到文学。我是 说,在你的领域里你需要更换不会令你厌烦的区域。你不可避免地被迫每七年变动一次。如果你可以的话,我会要求一个做研究的条件,做到此,你得每七年改变一 次研究的区域,伴随以合理的解释,或者到第十年的头上,管理层有权强制你改变。我坚持改变因为我是当真的。老的领域会发生什么呢?会有一些成熟的方法在那 起作用,大家一直用着。他们在当初正确的方向上继续前行。但世界变化着,现在有新的方向。但老伙计们还在老路子上迈着步子。
你需要走进一个新的领域以求新的视角。你能为此做些事,但那要费神和费力。要有点勇气才能说出:“是的,我要放弃我的响亮名声。” 比如,当校正错码成功发布的时候,有了这些理论,我对自己说:“Hamming, 你要停止看该领域的论文了,你要完全忽略它,你要试着做点别的事了,别老吃老本。” 我有意拒绝继续在此领域。我甚至不去读有关的文章以强迫自己去做别的一些事情。我操控着我自己,这就是我在整个谈话里反复宣讲的内容。了解我的缺点,我操 控着自己。我有很多缺点,所以我有很多的问题,比如,有很多可操控的可能性。
问题:你能比较一下研究和管理吗?
Hamming: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伟大的研究者,你就不要成为一个公司的总裁。如果你就是想成为公司的总裁,那是另一件事。我不反对成为公司总裁的想法,只是我不想。我认为Ian Ross在贝尔实验室总裁的位置上干得不错,我不唱反调。但是你得清楚你要什么。进一步说,当你还年轻,你也许希望挑选去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如果你活得较长,你也许会改变你的想法。比如,一天,我到我的老板Bode那里,对他说:“为什么你要当这个部门的头呢?为什么你不去当一名大科学家呢?” 他说:“Hamming, 我有远见,知道贝尔实验室的数学部分要怎样,如果要让这个“远见”得到共识,我就得当上部门的头。” 当你觉得你想干什么的远见正好在你游刃有余的能力范围内,你就应努力获取它。如果有一天你的远见大大超过了你轻松应付的能力时,你就应该去做管理工作。 而且,“远见”越大,你就应做越大的“管理”。如果你拥有一个关于整个实验室应该向何处去,或者有关整个贝尔系统,你就得到该去的位子让它实现。你从底层 是无法轻易让它实现的。这取决于你的目标和对目标的渴望,而且这些都随生活而改变,你得准备这些变化。我选择回避管理工作因为我更希望做我容易应付的事。 但这是我的选择,只对我起作用。每个人有权做出自己的选择,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但是一旦你选择了一条道路,看在上天的份上,明确你做过什么以及你做了什 么选择。别试着两样都占。
问题:一个人对自己的期望重要呢,还是置身于你所在的那个期望你做出大事的群体重要?
Hamming:在贝尔实验室,每一个人期望我干出大活—-这 可是帮了我大忙。每个人期望你做出好的活,所以你就去做,如果你有自尊心的话。我想让你的周围聚集一流的人非常重要。我寻找最好的人群。当物理饭桌失去了 最好的人时,我就离开。在化学饭桌同样情况发生时,我也离开。我总是跟着那些有能力的人,因此我能从他们那里学习,他们也期望我做出成绩来。通过有意操控 自己,我觉得我做出了比放任自流好得多的事情。
问题:你在一开头弱化运气的成分,但你好像模糊了那些致使你到Los Alamos,使你到芝加哥、使你到贝尔实验室的特定事件。
Hamming:是有一些运气。另一方面我不知道其他的可替代的路。除非你能说其他的路原本就不会机会均等或比我现在更成功,我也无从得知。你做某件特定的事是因为运气吗?举个例子,当我在Los Alamos遇到Feynman时, 我就知道他能获得诺贝尔奖。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但我就是知道他会从事伟大的工作。不论未来走哪个方向,这个人都会干大事。而且,显而易见,他做了。不是说 你在这种特定条件下稍做一点点大事就是所谓“运气”,早晚有各种各样的机会。有大把大把的机会,如果你身在其中,你逮着一个,你早晚会成功,非此即彼。事 事都有个运气的成分,“是”或者“不是”。运气关照有准备的头脑,运气宠爱有准备的人。当然,这不是什么担保。我不担保任何特定情况下的成功。我说:运气的确改变概率,但是对一个个人来说,在他身上总有一部分是绝对可由自身掌控的。
往前走,去做大事!
做大事,成大业 YOU AND YOUR RESEARCH
March 23rd, 2006
这是大科学家Richard Hamming的著名讲演,于1986年在贝尔通讯研究中心给200多名Bellcore的科学家们所做。在google上一搜,还未见中文翻译。在享受到Hamming闪耀的智慧的同时,禁不住要把它译成中文,让更多的只学了法语、德语、和柬埔寨语还未来得及学英语的同胞可以分享。思维是独特的,任何人的翻译都加上了译者的“思想”。所以,要知道Hamming到底讲的什么,请看原文。要看我是如何听Hamming讲的,你可以继续了看这篇“翻译稿”了。尽管我本人从不是自然科学学者,其中的科学名人大多不熟悉,很多术语也不懂,但我仍作出努力。我的时间有限,抽空为大家效劳,恕我不字斟句酌了。不当之处,请您补上。而且Hamming是大家,我也没亲耳聆听过其教诲,我就不“直译”了。遇到一时没译好的,希望后来者补我的缺,以免误人子弟。有明显的错误或需要的补缺,请大家贴到Comment里面。如若承蒙厚爱引用本译稿,敬请高抬贵手标明出处:中文翻译:老马 引自染缸。
演讲者介绍:Richard Hamming,前贝尔实验室著名计算机科学家,美国the 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 in Monterey教授。1968年因其在“数值方法,自动编码系统,错误检测和纠错码”方面的贡献获得图灵奖。
我演讲的题目是“你和你的研究”。这不是有关研究管理方面的,而是关于你如何独自做研究的。我也可以作别的方面的专题演讲–但是不,今天是专门谈你。我不是谈什么平常的“车轱辘转”(run-of-mill)的研究,我是谈重大的研究。并且,为了描述重大的研究,我将时常要谈及相当诺贝尔奖那一类的“大事”。这和获奖不获奖无关,我指的是我们认为有重大价值的事情。如相对论,香农(Shannon) (信息理论之父,译者注)信息论,以及其他杰出的理论 —- 这就是我要讲的。
那么,我是怎样搞起这样的研究的呢?还在Los Alamos(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的所在地,1943年由能源部为研制原子弹而建立。译者注)的时候,我负责运行有关计算机方面的事,以便那些科学家们、物理学家们可以去干他们的(大)事了。我无非是个“跑龙套”的。尽管我在身体上与他们无异,但我还是与他们不同。说实话,我挺嫉妒的。我见过Feynman (196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译者注),我见过Fermi和Teller,我见过奥本海默,尤(里乌斯)·罗伯特(Oppenheimer)(1902-1967美国原子物理学家, 原子弹计划主持人。译者注),我见过贝蒂(Hans Albrecht, 1906-, 美国物理学家, 曾获1967诺贝尔物理学奖。译者注)—他就是我的“老板”。我见过不少非常有才能的人,我于是有兴趣去了解自己与那些正在做事和已经成事的人之间的差别。(瞧瞧那龙套跑的,啧啧。译者注)
当年我刚到贝尔实验室的时候,我进入到了一个硕果累累的部门。Bode是那时的部门头,香农(Shannon)也在那里。我一直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和“差别是什么”。我于是去读有关的传记、自传,去问他们这样的问题:“你是怎么干起来这样的事的?” 我试着搞清差别是什么。这就是今天要谈的内容。
那么,为什么这样的话题重要呢?那是因为,就我所知,你一生只有一次生命。即使你相信来世,那也无助于你对待来世的“来世”!为什么你不在这次生命中就做一些意义重大的事呢,不管你是如何定义你的“意义重大”?我不会去定义它 —- 你懂我的意思。我将主要谈论科学,因为这是我研究的领域。尽管就我所知,别人也多次告诉我,我所讲的(道理)也适用于其他很多领域。尽管杰出的工作在很多不同的领域里都具有相同的特点,我还是将我自己限定在科学的领域。(他老人家的意思是说,他要去当总统或“政协委员”的话,实在是大材小用,驴头不对马嘴。译者注)
为了让你感觉到专门针对你个人的,我必须使用第一人称。我必须让你抛开谦逊并对自己说:“对,我想做一流的事。” 我们的社会会对那些着手去做像样的事的人皱起眉头,他们会怀疑:“你是那块料吗?运气会光顾你吗?或许你侥幸做成某件大事。” 好吧,随这些闲言碎语去吧。我要说的是:你为什么不现在就动手去做一点大事呢?!你不用告诉别人,但是你可以告诉你自己啊:“对,我就是喜欢做一些重要的事。”
为了达到第二个层次,我自己也得放下谦逊并以第一人称来谈我见识了什么,我做了什么,以及我听到什么。我会谈及一些人,其中一些你们认识,但我相信当我们离开的时候,你们不会把我的话当成“话柄”到处说事儿。
请让我从心理学的角度开始,而不是逻辑的。我主要不赞成人们认为重大科学成果是因运气而成。要说什么事情都和运气有关。但是,想想爱因斯坦,看看他做了多少不凡的事,那全都是运气使然吗?难道就没有一点可重复性?想想香农,他不仅仅搞了信息理论,多年以前他就做了一些别的有益的事,还有一些防卫密码系统。他可做了不少的好事。
你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一个“好”人不只做一件“好”事。但有时一个人一生就做一件事,关于这一点我们一会儿再谈,只是更多时候是存在可重复性的。我坚持认为运气并不推及所有的事。我在此引用巴斯德(Louis Pasteur,19世纪法国化学家。译者注)的话:“运气只光顾有准备之士。” 他的话说出了我心里所想。的确有运气的因素,同时也有没有运气的成分。有准备之士早晚会找到重要的事并去做它。所以,的确,是有运气。你去做的那件特定的事是偶然,但是,你总归要做某事却并非偶然了(The particular thing you do is luck, but that you do something is not)。
举一个例子,我当初来到贝尔实验室,和香农共用一个办公室。他在那间办公室搞出了他的信息理论的同时,我也做出我的编码理论。真有点奇怪,我们两人居然在同一办公室、同一时刻做了这些“事”——在某种气氛中。你可以说:那是运气。另一方面你也可以问:“但是为什么那时所有在贝尔实验室的人只有我们两个做了这事呢?”是的,那里面部分是“运气”,部分是“有准备”。“部分”一概念也是我后面要谈到的另一问题。所以,尽管我会不时提及“运气”这个问题,但我不会把运气这东西看成与你的工作出色与否有没有关联的的唯一砝码(谢谢海涛帮我“掰斥”这句。译者注)我主张即使不是全部你也要对“运气”有部分掌控。最后我引用牛顿对此的原话:“如果别人也和我一样努力思考的话,那么他们也许会得出差不多的结论。”(译者注:问问自己,用一卡车苹果往你头上砸,直把你砸晕看能砸出个什么来。)
包括许多(大)科学家在内的很多人所具有的一个特质,如你所见,就是通常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他们具有独立的思维并有勇气去追求。举一个例子,爱因斯坦,大概在他12或14岁的时候,他问自己:如果我有光速那么快,那么光波看起来是个什么样子?现在他知道了光电理论告诉你不可能有稳定的局部极大(local maximum),但是你随着光速移动,你就能看到局部极大(local maximum)。他能在12或14的时候就难能看到这样的“矛盾”——所有的事物在光速条件下看起来不一样。是运气使得他最后创造了相对论吗?(那是由于)他早就开始积累对此问题的思考。这,就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所有这些就是我要谈论的“运气”和“非运气”。
那么,把很多聪明的头脑都凑在一起会怎样?这主意听起来不错。这屋子里的听众们大概都具有从事一流工作还富余的头脑。“有头脑”可用不同的方式来衡量。在数学、物理、天体物理方面,一般来说,头脑在很大程度上与处理那些“信号”有关。因此标准的IQ测试足够给他们一个高分。但另一方面,在其他领域里有点不同。举个例子,Bill Pfann,此人发明了区域溶化(zome melting)理论,有一天走进我的办公室。他那时只是模模糊糊地有了一些想法和提出了一些问题。当时我非常清楚此人不太懂数学,而且有点“茶壶煮汤圆——有话说不明”的意思。但我觉得他的问题挺有意思的,于是我就把他的问题带回家琢磨了一下。我最后教他如何使用计算机以便帮他计算自己的答案。我给他提供了用数学计算的动力,他于是走了下去,悄无声息地在他自己的公寓里干了下去。终于他收获了在此领域里的全部声誉。只要他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头,他的胆怯、他的不熟练、他的含糊不清都会消失。他会用用其他而更具成效的方式。当然,他变得更加融会贯通(articulate)。(译者注:也许你对articulate会有不同翻译,对我,articulate就是“融会贯通”。其实翻译,即understanding + articulate,和做任何一件事一样,关键在于你融会贯通。)
我还要举另一个人的例子,希望他不在场。一个叫Clogson的家伙。我遇到他的时候正值我和他一起在John Pierce(贝尔实验室研究总监,在通信理论、电子光学和行波管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译者注。)小组一起攻克一个难题,我那时可没觉得他有肚里没有什么料(I didn’t think he had much)。我问那些和他一同上过学的同事们:“他在学校里就这德性吗?”“是的”,他们回答。那好,我还是把他辞退了吧。但是John Pierce明智地把他保了下来。Clogston最终做成了Clogston Cable (想想吧,能以他的名字命名东西的人是什么牛吧。译者注)。他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次成功给他带来了自信和勇气。
成功科学家的重要品质之一就是勇气。一旦你鼓起了自己的勇气并相信自己能解决重要的问题,那么你就行。如果你觉得你不行,几乎肯定你不会去做。勇气就是香农(Shannon)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东西之一。想一想他的主要定理。他想建立一种编码方法,但是他并不清楚如何做,所以他搞了一个随机码(a random code)。然后他又卡了壳。然后他问了一个“不可能”的问题:“一个平均随机码(the average random code)会怎样?” 他于是去证明了平均码(average code)是arbitrarily good(随意性良好?),并且因而一定存在至少一个好的编码。除了一个拥有无限勇气的人,还有谁胆敢有如此勇气想此所想! 这就是伟大的科学家的品质——他们有勇气。他们不管周围境况,勇往直前;他们思考、思考、再思考。
年龄是另外一个自然科学家们(physicists)担心的因素。他们总是说你要做就得趁年轻,否则就别做。爱因斯坦做事就早,所有的量子理论的同仁们做他们的“事”的时候都早得吓人(disgustingly young)。 大多数数学家、理论物理学家,以及天体物理学家都在他们的早年作出了我们公认的他们最好的成就。这并不是说他们岁数大了以后就不能做有益的工作,只是我们认为他们最有价值的事是他们年青的时候所为。在另一方面,在音乐、政治和文学方面,通常的情况是,那些我们仰慕的大作品往往出炉较晚。我不知道你的情况适合以上的哪种情况,但年龄总是有影响。
就让我说说为什么年龄产生那些影响。首先,如果你要做一些有益的工作,你必须要找到你全心身投入的状态,全力投入以至于不能再做更多的事了。你也许发现你就和我见到获诺贝尔奖时的布拉顿(Brattain, 美国物理学家, 曾获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差不多。颁奖的那天我们全都聚集Arnold大厅(Arnold Auditorium),三个获奖者都上台发表了演讲。第三个是布拉顿,他差不多噙着泪水说:“我知道这个诺贝尔奖的影响,但我不会让它影响我。我会继续保持做个好的老瓦尔特.布拉顿。” 我于是对自己说:“真带劲!”。 但是仅仅几周的功夫我就看见(诺贝尔奖)对他产生影响。现在他只能对付那些“伟大的”的问题了。(译者注:既然如此的大牛科学家都为身外之物所累,我们又怎可幸免?所以,你没有做好“出名”的准备之前,不可妄自出名。名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出的。)
当你成名后再做一些“小”事就难了,香农(Shannon)也难逃此运。有了信息理论(information theory),你还能有什么“花招”呢?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也经常犯这样的“晕”。他们未能继续燃烧心中本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They fail to continue to plant the little acorns from which the mighty oak trees grow)。他们把“大”的事情给打发掉了。这并不是事情的本来面目。所以,这解释了为什么你明白一旦成名太早你就往往“废”了(sterilize you)。实际上我要给你我多年的最爱的例子:普林斯顿高级研修学院,比起其他的学院,在我看来,已经毁了无数好的科学家,你只要比比那些科学家去“普高”之前和之后的成就就可以分辨这点。他们进去之前可谓超级牛(superb),出来之后就变得一般牛了(only good)。
从这又引出工作条件的话题,也许有点次序颠倒。多数人想的是最好的工作条件。非常清楚,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人们常常在条件不好的时候富有成果。剑桥物理实验室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恰逢是他们实际上最简陋的时期——他们做出了有史以来最好的物理。
我给你一个我个人生活的故事。早些时候,对我来讲似乎表明贝尔实验室不像是常说的搞二进制的计算机程序的人聚集的地方。的确不是。但是每个人的确就是这样做出来的。(贝尔实验室自1925年成立至今,科学家们共获31000多项专利,他们中的11人获诺贝尔奖,他们中的其他人选择获得别的奖或其他的东西。译者注。)我本可以去西海岸找个什么飞机公司的差事也不是什么问题,但是贝尔实验室的人是些让人兴奋的人,而那些飞机公司的同仁不是。我想了好长一阵子,我去还是不去?我一直在想两全其美的是。最后我对自己说:“Hamming, 你一直想计算机能做任何事,为什么你不能让他们写程序?” 首先跳进我脑海的是“毛病”,并促使我非常糟的进入自动程序系统。所以,那些看起来像缺陷的东西,通过换位思考,常常变成你可能拥有的最有价值的财富。但你似 乎不太可能头一次看到它时就说:“哇塞,我不可能召集足够的程序员,那么我怎能搞成任何大事呢?”
这类的故事多的是。Grace Hopper (Grace Murray Hopper 是共享代码库、编译器验证软件以及编译器标准的使用的早期倡导者。促进了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促成了COBOL的产生。译者注) 也有一个。我想只要你用点心你就能明白,伟大的科学家常常通过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就能把瑕疵变成财富。例如,许多科学家每当不能解决一个难题时,他们终究转而去研究为什么“不能”的问题。他们然后反过来看问题:“本来嘛,这才是问题所在。” 于是,就有了一个重要的结果。所以,理想的工作条件非常奇特——你想要的往往不是对你来说最好的。
现在来谈谈驱动力的问题。你观察到大多数伟大的科学家都有惊人的动力。我和John Tukey (1973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在数学和统计学理论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为统计学在物理学、社会科学和工程学方面的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译者注) 一起工作了10年,他一直动力十足。大约我加入三、四年后的一天,我突然发现John Tukey比我还稍年轻一些。John是个天才,我显然不是。我于是冲进Bode的办公室,对他说:“像我这‘把’年纪的人如何能和John Tukey了解得一样多?” 他向后靠在椅子上,把手放到脑后,咧嘴笑道:“如果你知道这些年像他一样努力的话你就能了解多少,你会大吃一惊的。”我无地自容般地(simply)逃出了他的办公室。
Bode实际上是这意思:知识和创造的成果就像利滚利(compound interest)。假设两个人拥有几乎一样的能力,其中一个人比另一个人多干十分之一的活,她将多产两倍。你知道得越多,就学得越多;你学得越多,就做得越多;你做得越多, 机会就越多。这特别像“复利”。我不会给你一个“利率”,但是那是非常高的利率。假设两个人的能力一模一样,其中一个人设法日复一日每天都思考一个小时,那么他的一生的“产能”将是大大的提高。我把Bode的话记在心里。这些年我花了相当的功夫试着再努力一些,结果我发现,实际上我能做更多的工作。我本不愿在我太太面前说,但我得承认,我有时忽视了她。我得钻研。如果你一心想做成某件事,有时你不得不对另一些事视而不见。对此毫无疑问。
有关动力,爱迪生说:“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听了老爱用中文说这话说了好几十年,今儿才搞清楚说的是“排汗”(perspiration)之类。译者注。)这也许有点夸张,意思却是说,“像样的‘活’比你想象的还要难干”,这一点放之四海而皆准。干成大事非的下功夫不可,而费脑力功夫使得“活”难上加难。 这就是症结,动力如果“使”不对的话,你便一事无成。我常思量我那么多在贝尔实验室的朋友们,工作努力的程度与我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为什么他们难成正果(didn’t have so much to show for it)?有劲瞎使是个很严重的问题。玩命工作是不够的——好钢要用到刀刃上(it must be applied sendibly)。
我还得说说另一个性格方面的特点,那就是“似是而非”。我可是花了好一阵子才搞明白其重要性的。大多数人愿意相信世上万物非此即彼,是非分明。大科学家们却能很大程度地容忍“似是而非”。他们充分相信(自己的)预测,靠思想前行;他们有保持足够的警觉,随时挑出其中的错误和瑕疵,以便超越旧有理论,去创造新的、替代的学说。如果你过于相信,你将无暇留神其中的破绽;如果你过分怀疑,你甚至将无从起步。这需要一个良好的平衡。多数大科学家非常清楚为什么他们的理论是真知灼见,同时也知道哪里还有些小毛病,不敢忘怀。达尔文在他的自传里记载了他发现的每一处与他的信条相抵触的迹象,非如此,那些“证据”就会从他脑海里消失。每当你发现明显的毛病,你最好保持敏感并跟踪那些东西,紧紧盯住看看你能否解释或者调整你的理论去适应(这些“毛病”)。大成就大多如此。所谓大成就并不是指那些靠多加一位小数点搞成的东西,而是指那些投入感情的的事情。大多数大科学家们完全将他们自己融入课题之中,而不能完全投入的人鲜有做出杰出的、一流的成果的。
再者,感情投入还不够,这显然是一个必要条件。我能告诉你其中的理由。每一个研究了创造力的人都会认为“创造力从你的潜意识而来”。不知怎的,突然之间,灵光乍现(there it is!),说来就来。当然,我们对潜意识知之甚少。但是你非常清楚的是,你的梦也来自你的潜意识。并且你也意识到,在相当程度上你的梦是你白天的再现。如果你深深地痴迷并投入到一个问题中去,日复一日,你的潜意识除了除了干这活也不会干别的。然后,你在某个早晨,或某个下午(哈…,译者注)一觉醒来:有啦!(and there’s the answer.) 对于那些个不能投入到当前的事情上的人来说,他们的潜意识此时不知在哪儿磨蹭呢,凭何指望有什么好结果?所以,做事情的法子就是:如果你找到一件真正重要的事情,你就不要让任何别的事情成为你注意力的中心—-你思你所思(you keep your thoughts on the problem)。保持你饥饿的潜意识使它想你所想,然后你就可以安心地睡觉,静等天明,答案便不取自来。
现在聊聊Alan Chynoweth(演讲当天的主持人,好像是光纤通信大牛,译者注)提到我老是和搞物理的那帮人一起吃饭。我在此之前是和搞数学的人一块吃饭的,但我发现我已经了解了不少数学的东西,所以,事实上我所学甚少。物理学的饭桌那边,如他所说,的确是有点让人兴奋。但我认为他对我的贡献有点夸大其词了。听Shockley (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Brattain (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Bardeen (1965、1972年两度物理学奖获得者)、J.B.Johnson (物理学家,噪声方面专家,发现热燥声,Johnson noice)、Ken Mckay (没找到背景的反正均为大牛科学家。译者注)还有其他人聊,我兴趣盎然,收获颇丰。但是可惜的是,诺贝尔奖、提升接踵而至,剩下我们这些“沉渣”而已。没人想要这些残渣剩饭,因此,和他们吃饭何益?
挨着物理学的饭桌的是化学那帮人的饭桌。我曾和其中一个家伙一起干过,Dave McCall (多牛?译者注),那时他正和我们的秘书眉来眼去的呢。我走过去对他说:“我能加入你们吗?”他们还能说不吗。所以我就和他们那帮人吃了一阵子饭。我开始发问了:“什么是你们哪个领域的重要的事呢?” 一个多星期以后,另一个问题:“你们正在搞什么重要的课题呢?” 有过了一段时间后:“如果你们干的事情不那么重要,如果你们不认为那将导致重大的结果,那你们还在贝尔实验室搞它干嘛呢?”我于是从此不再受欢迎。我得再找别的人去吃饭了了!那还是在春天。
到了秋天,Dave McCall在饭厅堵住我对我说:“Hamming,你的话一直让我记着。我想了一个夏天,比如,什么是我的领域里重要的问题。我并没有改变我的研究,但是,这思考是值得的。” 我然后说:“谢谢你,Dave。”转身走了。我注意到几个月以后他成了他们部门的头,我注意到有一天他成了国家工程院的院士(member)。我注意到他成功了。我可没听说过他们那个饭桌上的还有其他人在科学和圈子里被提起过。他们没能问自己:什么是我这个领域里的重要问题?
如果你不去搞那些重大的问题,你就没法干那些重要的活。十分显而易见,大科学家细细地从头到尾考虑过在他们那个领域里的诸多重要难题,并且随时留神考虑如何攻克那些难题。我得提醒你,说“重要/大问题”得留神。在一定的意义上,当我在贝尔尔实验室的时候,那三个在物理方面的突出难题,从未被好好研究过。所说重要,是指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以及你能谈及的任何金钱的程度。我们未曾搞过(1)时间旅行;(2)遥距传递(teleportation);(3)反引力(antigravity)。我们不去攻克他们就不显重要。不是结果导致一个问题的重要性,是你找到合理的攻克手段(使它重要)(It’s not the consequence that makes a problem important, it is that you have reasonable attack)。当我说多数科学家没有做那些重要的工作,我是指这个意思。
我前面说到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planting acorns so that oaks will grow)”之类。又不可能总能清楚结果在哪,但你却能在那些可能“有戏”的地方充满活力。甚至即使你相信大的科学就是一些运气什么的,你仍要站到电闪雷鸣的山顶, 而不必藏在你感觉安全的峡谷。话虽如此,众多科学工作者毕生仍只例行公事般地从事“安全”的工作,所以他/她“产出”有限。就这么简单:如果你要干大事,你必须毫不迟疑地(clearly)去干重大难题,而且你得有个想法。
顺着John Tukey和其他人主张的思路,我最终采用了我称作“重大思考时间”“制度”。当我周五去吃午饭,我此后只会讨论重大思考。所谓重大思考,我是指那些诸如“计算机对整个AT&T会成为什么角色”,“计算机怎样改变科学界”的问题。举个例子,我那时注意到十分之九的实验是在实验室做的,但只有十分之一是在计算机上做的。我有次专门跟一个副总裁谈了我的看法:事情得反过来。比如十分之九的的试验应该在计算机上做,剩下十分之一留给实验室。他们早知道我是数学狂缺乏现实观。我知道他们错了,并且随着越来越证明我对,他们自然就越来越错了。他们在不需要的时候建起了各种实验室。我发现计算机正改变着自然科学,因为我花了很多时间问自己:“计算机会给科学什么影响,我能怎样改变(影响)?”我再问:“这如何影响贝尔实验室呢?”我有一次发表高见,用同样的方式,指出一半以上的贝尔试验的人在我离开之前将会离不开计算机或相关。现在你们已经看到结局了。我发奋思考:我的领域向何处去,机会在哪里,什么是重要的事情值得做。让我继续下去,就会有机会做点大事。
多数大科学家牢记很多重大问题。他们约有一二十个大问题想方设法去攻克。每当他们发现一个新想法出现的时候,你就会听到他们说:“唔,这个与该问题有关。”他们于是抛开其他一切,全攻此问题。现在我要说一个可怕的故事,我听来的,不担保其真实性。我当时坐在机场候机厅正和一个在Los Alamos的朋友谈论关于在欧洲发生的裂变实验在当时多幸运,因为这使得我们在美国这儿能搞原子弹。他说:“不。在伯克利(Berkeley)我们已经收集的不少的数据。我们之所以没能推导出来,是因为我们正在建造更多的机器设备,如果我们推导出来那些数据的话,我们就能发现裂变。”他们让到手的鸭子飞了。机会稍纵即逝!
伟大的科学家们,一旦机会来临,他们便紧追其后并且决不言弃。他们放下其他一切。他们摆脱掉其他事情,紧追一个想法不放手,因为他们已经有了通盘的考虑。他们的思想是时刻准备着的,看见机会就紧跟其后。当然,很多时候也不能奏效,但是你并不需要如此“鞍打”多次就能做一些大的科学。就这么简单。一个主要的诀窍就是活得长一点。
另一个性格特点,我一开始并没注意到。我注意到以下这些事实:有人“闭门造车”,有人“开门迎客” (people who work with the door open or the door close)。我观察到,如果你把办公室的门关起来,你今儿或明儿就能多干点,你也会比别人多出不少的活。但是,10年以后就未必了。你不知道干了点什么值得干的事儿。那些把门敞开的人的确是受了很多的打扰,但他也不时地获得些线索,了解这世界是什么或什么更重要。好了,我是无法证明何为因何为果,因为你会说:“关门造车”意味着“封闭心灵。”我可不知道。只是我可以说,那些敞开了门干活的人和最终成就了大事的人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你关上门多使劲地干也无济于事。反而,他们看起来干得有点不对劲——也不是太不对劲,但足以不成气候。
我想谈谈另一个话题,那是从大家都知道的歌词里来:“你做什么无关紧要,你怎样做才紧要。”我从自己的一个例子说起。当年正值关注二进制的日子里,我着迷似的搞着数字电脑(digital computer),其中一个问题最好的模拟运算装置(analog computer)也无能为力。(天哪,我头一回才听说电脑分数字的和模拟的,我犯错了吗?我以小人之见斗胆将“analog computer翻成“模拟运算装置”。大家瞧着办。五、六十年代的“大家伙”到底都什么样呢?译者注)。后来我得到了一个结果。我仔细考量了之后对自己说:“嗨,Hamming,你知道你得就这个军事方面的活向上打个报告。你花了那么多的钱可得能说明问题在哪啊,每一个模拟装置都等着看你的报告以便确实找不到毛病了。” 老实说,我是用对付一个相当简单的(crummy)的方法去做这要求的大集成的,但我居然也得到了答案。我终于明白了事实上这问题不在于就是找到了答案,关键在于首先证明了它,在此之上,我能用一个数字电脑战胜“模拟电脑”(又来啦,analog computer,就是它啦。译者注),而且在它自己的“地盘”(哪个地盘?明白的就明白了,糊涂就糊涂吧。反正咱也不可能搞懂所有的事儿。译者注)。我然后修改了那个解决方案的法子,创立了一个相当一流的理论。那个公布出来的报告就有一个后来好多年以后公认的“Hamming’s method Integrating Differential Equiations(“哈明XXXX法”, 哈哈,谁愿意怎么翻就怎么翻吧。译者注) 这个现在说起来可能有点陈康烂谷子了,但是当时可火了一阵子。就是稍微改变了问题本身,我把无关紧要的活干成了一个大活。
同理,当早年在顶楼用机器(再次提及的“机器”均指计算机。那个年代,计算机不是我们看到的样子。译者注)的时候,我在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成功的居多失败的少。周五弄完了一个问题回到家里,却奇怪我并不快活——我很沮丧。我看到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又接着另一个问题。想了相当长一阵子后,我决定:不,我得对各种“产品”进行“批量生产”,我得考虑所有“下一步的问题”, 而不是仅仅眼前的问题。通过改变提问,我仍得到了同样甚至更好的结果。我去着手主要问题:我如何才能在我不知问题是什么的时候攻克机器(计算机。译者注)并做些“未来的问题”?我要如何为此做准备?我要怎样做才能站到计算机之巅?我要如何遵从牛顿的法则?他说:“如果我能比别人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旁上。” 而现如今,我们(仅)站在相互的脚面上!
你 应该以这样的方式去干你的活:甘为人梯!于是别人就会说:“看哪,我站在他的肩膀之上,我看得更远了。” 科学的本质是积累!通过稍微改变一下问题,你就能常常作出非常好的的活,而不是一般好的活。我不去做相互孤立的问题,除非看到一类相同的本质。我决不再去解决单一的问题。
现在,如果你是个不错的数学家,你就知道努力的归纳意味着简单的结论。“那是他要的问题,但是这是问题如此这般的特征。对啊,我能用高明得多的方法攻克整个这一类难题,因为我尚未被那些细节所困扰。” 这个抽象的“买卖”真值,常让事情变得简单。更者,我丢掉(file away)细枝末节,只准备将来的问题。
为了结束这部分,我要提醒你:“好工匠不怨家伙式——一个有用之才与其工作的问题相处融洽,无论他得到什么,并且尽力而为争取最好的解决结果。” 我还要建议,通过改变问题,通过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在你的最终成果中,你总能成就相当程度的不同寻常,因为,你要不然能以此方式做事——让人们确实在你的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建树;要不然只能以彼方法干活——下一个人不得不把你干的活从头再来复制一遍。这不是仅仅一个作业的方法,这是你写报告的方法,你写论文的方法,以及整个态度。做更广泛的、一般的工作就像做一个个案一样容易,并且会更加有惊人满意的结果和有价值!
我现在得来聊聊一个非常讨厌的话题——你做完一件事情还不够,你还得把它“贩卖”出去。对于一个科学家而言,推销是一件棘手的事。这非常讨厌, 你本不该做这事,这世界就该等着,当你做成某件大事时,他们就该赶快出来主动迎接。但是,事与愿违的是每个人都很忙着他们自己的活。你必须很好地主动介 绍,使得他们能把手头的活放在一边,过来瞧瞧你的东西,理解它,然后回过头来说:“是,那玩意不错。” 我建议当你打开一本刊物,翻页的时候,你问问为什么你读其中一些文章,不读另外一些。你最好在写报告的时候也想想:当它发表在《物理评论》或其它什么刊物上的时候,别让读者们把你的文章翻过去,而是停下来读一读你的文章。如果他们不停下来读它,你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you won’t get credit)。
一共有三件事你得去推销。你得学会写好写清楚以便人们愿意看;你必须学会发表相当正式的发言;你还必须学会作出非正式的谈话。我们有不少所谓的“后排科学家”。在一个会议上,他们更愿意闭口不谈。三星期后,决定也做完了,然后他们提交了一份报告,说了一通为什么你该如此这般一番。哎,太晚了。他们不 愿站在一个炙手可热的会议的中央,在大庭广众之下说:“我们应该做这件事,为了这些原因…”你必须掌控这种形式的交流以及准备发表演说。
当我刚开始做演讲的时候,我几乎是一种生理上的病态,我非常非常紧张。我意识到或者我得学习作演讲,或者我的整个职业生涯就得缺一条腿。头一次在纽 约IBM要我做一个演讲,我决定要做一个非常好的演讲,一个真正符合听众需要的演讲,不是一个专业上的,而是更广泛的;一个如听众喜欢,我可以在演讲结束时轻轻地说“只要你们想听,我任何时候愿意效劳”的演讲。其结果,我通过给有限的听众做演讲获得了大量的锻炼。最终我战胜了害怕,而且,我也能学到什么方法有效,什么方法没效。
通过参加会议我搞清楚了为什么有的论文能够被记住而有的却不能。专业人员就愿谈论非常限定的专业问题,但大多数情况下听众只想要一个宽泛的发言,并 且希望比发言者说得更多的调查和背景介绍。其结果是,很多发言毫无效果而言。发言者说了个题目,然后一猛子扎进了他解决的细节中去,听众席上的极少人能够 跟进。你应当勾勒一个大致的图画去说明为什么重要,然后慢慢地给出纲要,说明做了什么。那样更多的人就会说:“对,乔做了这个或马莉做了那个。我知道了怎么回事。是呀,马莉讲得不错,我明白了马莉做了什么。”我们的倾向是做一个高度限定的、安全的发言。但那往往是没有成效的。而且,太多的发言充斥了太多的信息。所以我说“推销”的方法显而易见。
让我总结一下。你得去干那些重要的问题。我反对全部是运气,但是我承认是有不少运气的成分。我赞成巴斯德的“运气光顾有准备之士”的说法。我极力主张 我过去所为,如多年以来坚持的星期五下午“大想法时间”,只有大想法—-意思是我投入10%的时间试图去搞懂本领域更大的问题,比如什么重要和什么不重要。我早些时候发现我相信“此”却一整周时间都奔着“彼”方向忙乎。这的确有点滑稽。如果我真正相信作用点在“这”,为什么我往“那”去?我要不就的改变我的目标,要不 就的调整行动。所以,我改变我做的事并且向认为重要的方向迈进。就这么简单。
现在你也许要告诉我,你还未能支配那些你干的事。当然,当你刚开始的时候是有点难。但一旦你获得了适当的成功,就会有更多的人前来要求结果,比你 能提供的要多的时候,你就有了一些选择的权力了,但不是全部。我 来告诉你相关的一个故事,这还与“开导”你的老板的主题有关。我有一个老板,叫Schelkunff,它过去和现在都是我的好朋友。有军队的人来求助我,要求周五出 答案。嗯,我已经决定把我的计算机资源为一组科学家所用,用于精炼数据。我正沉浸于短的、小的、重要的问题。这个军队的人却要我在周五提交结果。我说:“不行。我会在星期一给你结果。” 他就跑到我的老板Schelkunoff那里。Schelkunoff说:“你必须给他干这活。他必须周五要结果。” 我问他:“为什么我也得如此呢?” 他说:“你必须!” 我说:“行。Sergei,但是你得坐在你的办公室一直到周五最后一班班车,盯着那伙计,看着他走出门去。” 我在周五下午很晚拿出了结果,给了那军队的人。我然后走到Schelkunoff的办公室坐下。当那人出门的时候,我说:“你看, Schelkunoff,这伙计手里什么也没拿。我可是把结果给他了啊。” 星期一一早Schelkunoff把他叫来,对他说:“你周末过来干活了吗?” 我能听到好像磨磨唧唧的,那伙计试图搞清楚到底怎么发生了什么。他知道他本该周末到,没有最好别说有。所以他说他没来。从那以后 Schelkunoff总说:“你设定了你的最后期限,但那也没准(you can change them)。”
一次教训就足以开导我的老板明白为什么我不愿把探索性的研究放在一边儿去搞什么华而不实的事,为什么我能判断不去做那些抢占所有设施的没劲的事。我宁肯用这希望设备去为一个小事进行大运算。再说一遍,早年我的“运算”能力受到限制,因为在我的领域里,“数学家对机器无用处”的结论显而易见。每次我都得告诉其他领域里的科学家们,当他们抱怨:“我没法干,我没有计算机(mechine)。” 我跟他们说:“去告诉你们的副总裁:Hamming需要更多的计算机(computing capacity)。”
我还干了一件事。当在计算领域早些时候我产生了(loaned)一点编程的能力时,我说:“我们没有给与我们的程序员足够的认可。当你发表一篇论文 时,你应该谢谢程序员,否则你就别再从我这指望更多的帮助了。程序员应该被个别地致谢,因为他们付出了努力。” 我等了好多年,然后我翻了翻某一年全年的BSTJ(The 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 译者注)文章,数数有哪些专门感谢了那些程序员。我把这拿到老板那里,对他说:“这反映计算机在贝尔实验室的中心地位——如果BSTJ是重要的,那么,计算机怎么重要就一目了然了。” 他只好让步。你也能开导你的老板,这并不容易。在此,我是自下而上的角度,而不是自上而下。但我告诉你是怎样才能得到你所需要的,不管头头们怎么想。你得 把想法“推销”给他们。
好了,我现在谈下一个话题:“努力去做一个大科学家值得吗?”要回答这个问题,你必须问问周围的牛人。如果你能让他们放下谦虚,他们往往会说:“是的,做真正一流的事情,并且掌握(knowing)它,就如同将美 酒、美女、和美曲(wine, women, and song)放到一起一样美妙。如果你再看看老板们,他们往往都重又回来,或者提出项目要求,试图重去体验新发现的时刻。他们总是这样。所以很显然,做过的 人还想再做。但是这种体验是有限的。我从不敢出去问那些没干过大事的人他们怎么想这个问题。这难免有失偏颇,但我还是觉得值得一试。我想,十分肯定地值得 一试那些一流的工作,因为事实是,价值体现在奋斗过程中而非结果上。为自己的事情奋斗本身就值得。成功和名誉只是附带的孳息而已。
我已经告诉你如何做。那么既然如此容易,为什么那么多聪明人还是失败了呢?比如,在我看来如今贝尔实验室数学部门有不少人比我有才华和能力,但他们 却没能做的和我一样多。确有一部分比我做的要多,香农(Shannon)就比我多,还有别的一些人。但我的确比很多资质高的同事要多产。为什么这样?他们怎么啦?为什么这么多的有很好前景的人都失败了?
其中一个原因是动力和投入。做大事的人中,能力差一点但全力投入的人,比起能力很强但有点花里胡哨——那些白天上班干活晚上回家干别的第二天再来干活的人,要多有成就些。他们缺乏一流工作所需的必要的投入。他们是赶出了不少得不错的事,但别忘了,我们说的可是一流的工作。这是完全不同的。不错的人,聪明的人,总是出些不错的活。但我们说的是非同平常的活,是可以获得诺贝尔奖和真正荣誉的活。
第二个原因我觉得是个性的缺陷。我要举一个我在Irvine(美国加州大学 Irvine分晓。译者注)熟识的一位同事的例子。他是计算机中心的头并且那阵子是校长的特别助理。显然他有一个光明的前途。有一次他带我到他的办公室向我介绍她处理信件的方法,以及如何处理回信。他告诉我他的秘书如何的为有效率。他把信件一垛一垛分放好,并且知道哪是哪。而且它会自己用打字机一一回信。他向我吹嘘有多么多么了不起,它是如何不用秘书的帮忙把这些事都干了。我于是背着她问他的秘书。那秘书说: “我当然没法帮他,他根本不让我拿到他的信件。他不让我进入他的网络系统,我也不知道东西放在地板的哪块。我当然没法帮他。”然后我回去对他说:“你看,如果你用现在的方法,单枪匹马地干,你就只能原地踏步了,不会有长进了。如果你能学会利用整个系统来工作,你就能走得更远,能走多远就多远。” 结果是他再没有什么长进了。他缺失的个性使得他总想控制一切,而不是意识到你需要整个系统的支持。
你会发现这种情况屡见不鲜。普通的科学家会与系统为帝,而不是学会和系统相处并利用系统所提供的帮助。系统的支持其实很多,如果你能学会如何用的 话。如果你有耐心的话,你就能学会很好地使用系统,而且,你总就会学会如何绕过它。因为(after all),如果你需要一个拒绝,你就到你的老板那里,轻易就能得到一个拒绝。如果你想做什么事,别去请求,做就是了,然后交给他一个既定的事实。别个他一个拒绝你的机会。但如果你就想要“不”,那很容易得到那个“不”。
另一个个性缺陷是自负的坚持己见。我要说说我自己的事。我刚从Los Alamos来时在在纽约麦迪逊大街590号,那时用着台计算机。我仍按西部的打扮,大斜杠口袋,一个bolo(bolo=bolo tie ,翻译成饰扣领带可能更好,译者注)以及所有那些玩艺。我隐隐约约地注意到我好像没有得到和别的人一样的服务。所以我开始估量估量。你来了等着轮到你。但我觉得我没得到公正的待遇。 我对自己说:“咋回事?并没有IBM哪个副总裁说过‘得跟Hamming过不去’。只是那些底下的秘书们这样做。当一个裂缝出现的时候,他们抢着过来看看 谁跌进去了,让后再去找别的人(瞧热闹。译者注)。 可是,为什么?我可没得罪他们。”答案:我没有按照他们认为的此次此地应有的打扮穿衣着服。原来如此—-我没穿合适!我得做个决定——我是坚持我的自负,想穿什么就穿什么,从此耗 干我职业生涯的努力;还是顺应环境?我最后决定还是作出努力顺应环境。真是一蹴而就,我于是马上得到更好的服务了。而现在,作为一个老怪物(old colorful character),我得到比其他人还好的服务。
你应当根据你演讲听众的期望来穿衣打扮。如果我要在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中心做个演讲,我就穿个有bolo和旧款灯芯绒外套或别的什么。我十分清楚别让我的衣着、外表和举止影响我在意的事。不在少数的科学家觉得他们必须坚持他们的自我,按他们的方式做他们的事。他们不得不着这个、那个,还有其他的事,并且为此付出相当的代价。
John Tukey几乎总是穿着随意。他走进一个重要的办公室,人们往往要花一些时间才能这是一个一流的人人后才能听他说。有相当一阵子John不得不对付这类的麻烦(hostility)。真是浪费功夫!我不是说你应该顺从,我说“顺从的样子给你一条畅通之道”。如果你选择某些方面坚持自负,“我要按我的法子做 这个”,你在你整个的职业是生涯中付出一定的代价。这样,在你的一生中,累积起来就会形成巨大量的不必要的麻烦。
通过“受累”更秘书们讲讲笑话和友好些,我从秘书那里获得了极大的帮助。例如,一次因为一些愚蠢的原因所有在Murray Hill的复制的服务都关门了。别问我怎么回事,他们就会这样。我有一些事必须要他们完成。我得秘书给Holmdel的什么人打电话,希望公司的车花1个小时来此地并且把复制的活完成,然后再回去。那可真是我长期努力鼓励她,给她讲笑话,以及对她友善的很好的回报。这就是投之桃李,报之琼瑶。通过认识你必须使用系统并研究如何让系统为你工作,你学会如何让系统为你的想法做调整。或者你可以直愣愣地与之为敌,如同一个未经宣战的小战争,更他较一辈子劲。
我觉得John Tukey付出了相当大的不必要的代价。不管怎的,他是个天才。但我认为他本可以更好,好很多,更简单,如果他愿意顺应一点点,而不是自负的坚持。他就是 想任何时候想怎么穿就怎么穿。则不仅仅对穿着适用,也适用于其他千万件事情。人们会继续与系统为敌,你可以有时不这么干 (Not that you shouldn’t occasionally)!
当他们把图书馆从Murray Hill搬到远的那头时,我的一个好朋友提出要一辆自行车的申请。哈,机构也不是傻瓜,他们等了一整子送回来一张地图,并且说:“你可以在图上指名要走哪 条路以便我们可以给你买个保险。”过了几个星期,他们又问:“你要把自行车放到哪里以及你准备怎么锁它以便我们如此这般。”他终于明白了他终究会被官样文章逼死,于是他举手投降。他后来升至贝尔实验室总裁。
Barney Oliver(天文学家,以SETI外星球智能探索研究著称。前HP实验室负责人。译者注)是个好人。有一次他给IEE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美国电气及电子工程师学会。译者注)写信。那会儿贝尔实验室的正式的职位挺多,IEEE的“道”也挺深。既然你无法改变正式机构的规模,他就给IEEE出 版方面的人,说:“既然有这么多IEEE会员都在贝尔实验室,并且官方机构如此之大,所以杂志的规模也得改变。” 他去争取他老板的签字,回来的还是他自己签字的那份的复印件,但他还是没搞清他的那份原件到底送出没有。我不是说你不该持改革的姿态,我是说我所了解的能 人总是避免让自己惹上冲突的麻烦。他们游戏其中,然后丢开,投入到工作中。
许多二流的伙计常被系统逮着戏弄一番,然后带入纷争。他把他的精力花费在愚蠢的“项目”上。然后,你会告诉我总有人得去改变系统。我同意,的确有人 得去干,你愿意去干哪样呢:一个是去改变系统,另一个是去做一流的事?到底哪一个角色是以想要的?必须十分清楚,当你与系统抗争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多久 这“笑话”能完?得费你多少功夫与之斗争?我的忠告是让别的什么人去干,你还是去成为一流科学家算了。你们中几乎没有人有能力即能改良系统又能成为一流的科学家。
另一方面,我们不能老是屈服。时常有相当数量的反抗是合理的。我注意到几乎所有科学家凭着单纯的感觉喜欢嘲弄一下系统。其结果基本上就是,你在其他 领域没有创新你也无法在本领域获得原创力。原创力是与众不同!你如果不具备其他的创新的特质,你不可能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科学家。但是许多科学家为了满足他/她的自我,让他在其他方面的怪癖为他支付了不必要的高昂的代价。我不是反对所有的对自我的维护,我反对其中一部分。
另一个毛病时发怒。一个科学家经常变得狂躁,这根本无法办事。愉悦,好;生气,不好。发怒完全不对路子。你应该跟随和合作,而不是老跟系统过不去。
另一方面你应该看到一个事情得积极的一面,而不是消极的一面。我已经给了你好些例子,还有更多。我在某种情况下,通过改变对事情的看法,是如何将一个明显的缺点转化成优点的呢?我给你讲另一个例子。我是个任性的人,对此不用怀疑。我知道多数在休假期间写书的人不能按时完工。所以,我离开之前我就会告 诉所有的朋友,当我(休假,译者注)回来的时候我的书就会完工。是的,我就要它完工——如果我没能写完它,我得为之感到羞愧!我用我的自负去帮助实现我想达到的举止。我夸下海口于是我不得不去实现。我很多次发现,就像耗子急了了也咬人(a cornered rat in a real trap),我不可思议地能力非凡。我认为完全值得一说:“好啊,我会在星期二把答案给你。” 即使还不知道怎样去做。星期天的晚上我还在想如何才能在星期二交差。我常常把我的自尊悬于一线,当然有时仍不成。但是如我所说,如同逼急了的老鼠,我常出 人意料地干出很多出色的活。我觉得你需要学会利用自己,我觉得你应知道如何将一个局面从一个角度转换到另一个角度,以提高成功的机会。
自我错觉对于人类是非常非常平常的事。数不胜数的可能性是:你改变了一件事然后骗你自己让它看起来像别的样子。当你问:“为什么你没这样这样做?” 那个被问的人有一千个托辞。如果你看看科学史,通常是有10个人都差不多了,但是我们只注意到那个首先做出来的人,那剩下的9个人说:“哎,我想到了,但是我就是没这么做。如此这般。” 有太多的借口。为什么你不是那第一个?为什么你没能做好?别去辩解,别试图愚弄自己。你想跟给别人说什么借口就说什么吧,我不在乎。就是对自己要诚实。
如果你确实想成为一名一流的科学家,你的了解你自己,你的弱点,你的强项,即以你的坏毛病,比如我的自尊自大。怎样才能将一个缺点转化成一个优点? 怎样才能将弹尽粮绝的境遇转化成你多需要的情形?我再说一次,如我所见,据我研究历史,成功的科学家改变视角,一个瑕疵也能变成了一块美玉(what was a defect became an asset)。
简而言之,我认为那些本已胜券在握的科学家最后未能成功的原因是:他们没做重要的问题;他们没能投入感情;他们没有试图改变对于看起来容易但仍重要 的,尽管在别的情形下较困难的事情。还有,他们老是给自己各种借口为什么没做成。他们老是归结为运气使然。我已经告诉你事情有多容易,更 我已经告诉你如何去改进。所以,动手吧,你们就会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回答提问————
G.Chynoweth (主持人):这是充满智慧和洞察力的50分钟,这是从多年精彩的职业生涯积累而成。我自己就失去了这些足以令我们成功的洞察。这其中一些是非常非常及时的。其中之一就是要更多的计算机。今天上午我除了这个可没听到大家都在反复议论什么别的。所以,尽管我们可能比你早年就想到的迟了20-30年,Dick(同事对Hamming的称呼。译者注),但现在来的还是挺是时候的。Dick,我能想到的所有我们能从你的谈话中获得的智慧,其中一个就是:以后我在这个大厅里四处走走时,不再希望看到还有像Bellcore那样到处关着的门。这就是今天吸引我的观察之一。
由衷地谢谢你,Dick,这真是一次出色的大思考。现在我们接受提问。我可以肯定有不少人愿意继续下去Dick所论及的有关观点。
Hamming: 首先让我回应Alan Chynoweth提到的计算机的话题。我在研究中使用计算机多年,在过去的10年 中我一直跟上面的头头脑脑说:“把那些(该死的)计算机从研究中拿开,我们总是被迫搞这些事。因为老得忙着应付那些计算机,我们都没法研究了。” 最后这话传上去了。他们打算把计算机搬到别的地方去。少说我是一个不受欢迎的“扫帚星”,可我奇怪人们并没有因他们的玩意被搬走了而对我嗤之以鼻。我跑到Ed David的办公室对他说:“我说Ed,你得给你的研究人员一台机器。如果你给他们一台大家伙,我们就又回到和以前一样的麻烦中去了,于是我们又忙于机器而无暇思考了。所以,就给他们一台最小的机器,因为他们都是能人。他们会学会用小计算机做研究,代替大的计算机。” 想我所想,Unix出现了。我们给他们一个比较小的机器,他们决定让它做大的事情。我们得有一个系统来做,这就是Unix!
G.Chynoweth:我刚好也想说这事儿。在我们当前的环境下,Dick,虽然我们与那些处心积虑的官僚体系较劲,有一句是一个被激怒的AVP(?)说的话我老挂在嘴边。他使劲嚷嚷道:“Unis从未交付使用。”
问题:个人的压力会怎样?那会让事情不同吗?
Hamming:会的。但如果你不能投入感情,就不会。我在贝尔实验室这些年来一直有早期的溃疡病症(有研究声称溃疡病与压力有关。译者注),我到海军研究生院(Naval Postgraduate Schoo)后病症就消失了,也放松了不少,现在我的健康状况好多了。但是如果你要想成为一个大科学家,你就得忍受压力。你也许会有一个优雅的一生,你也许会成为一个优雅的人,另外或者也许你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你要过只想有娱乐伴随、事事占全的优雅美满生活的话,你就会开始“优雅”的一生。
问题:你谈到的关于勇气的内容无人反对,像我们这些头发花白的人或已有建树的人已没有那么多担忧。但我感觉到在年轻人当中,他们当前的担心是在高度竞争环境下的抗风险能力。你对此有何高见?
Hamming:我还要举更多Ed David的例子,Ed David担忧我们社会中总体勇气的缺失。我们是走过了不同时期的人。我们走过了战争(二战。译者注),走过了建造了原子弹的Los Alamos,走过建设雷达的时期(此话背景不明,应是和二战有关。译者注), 诸如此类,然后来到了(贝尔的)数学部门,一个研究的领域,以及一群充满勇气的人。我们目睹事情的经过,我们刚刚赢得了一场战争,美妙之极。我们有理由充 满勇气以便完成更多的使命。所有这一切我都无法再重新“安排”重现一次。我也不能埋怨当今一代没有这样的勇气。但我同意你说的,我只是不能加上抱怨。就我 看来,当今一代有伟大的理想,只是缺乏勇气去实现。但是我们有啊,因为我们因环境而拥有——我们刚刚经历了一场极成功的战争。在战争中,我们也曾长时间地绝望,如你所知,那是拼死的抗争。但是我们的胜利给了我们勇气和自信,这就是为什么你看到的40年代后期及整个50年代,各个科学实验室在早先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系列的成果。因为我们中的许多人被过去的日子逼迫学习别的东西——我们被迫学习我们不想学习的东西,我们被迫打开那扇门——于是我们可以得益于我们学到的东西。的确,我对(当今一代的勇气)无能为力,我也无权指责年轻一代。这就是现实。
问题:有什么是管理层可以或应该做的吗?
Hamming:管理层做不了什么事!如果你所说的是研发管理,那是另一回事,我得再花一个小时来讲。这次演讲是关于个人如何成功地进行研究,与管理层能做什么无关,也与其他的任何障碍无关。那么你怎样做呢?就像我观察别人如何做的一样。就那么容易,也就那么难。(牛人说牛话啊。译者注)
问题:“自由讨论(头脑风暴)”应成为日常的必经程式码?
Hamming:以前这是个问题,但看起来没有什么“回报”。对于我自己来说,我内心有和别人交谈的愿望,但是一个头脑风暴的会议不是太有价值。我的确去和人认真地谈,对他说:“嗨,我认为是有这么回事,我是这样想,这样看的……”然后翻来覆去地谈来谈去。但是你必须挑选有能力的人谈。用其他的比喻,比如你知道的“临界质(critical mass)”。如果你肚里有足够的料,你就拥有了临界质。再者就是我以前称呼的“不间断吸收器(sound absorbers 即国人所说的“吸功大法”。译者注)。 如果你有了“吸功大法”,你就能出新点子,然后他们只会说:“是,是,是。” 你需要做的就是行动起来去取得足够的临界质,“是呀,这提醒了我这样,这样,” 或者“你想过这样或那样吗?” 当你和别人谈话的时候,对那些只会点头称是的“好”人,你可拿开你的“吸功大法”了。去找那些能马上启发你的人谈吧。
例如,你一和John Pierce谈话就会很快被激起情绪。以前有一帮子人我常和他们谈,比如Ed Gilbert, 我常去他的办公室向他请教问题,听他讲,回来时信心百倍。我仔细挑选可以头脑风暴的人和不可以头脑风暴的人,因为“吸功大法”是 祸根。他们只是一些好人, 他们填满了整个空间但除了抽取你的思想,他们什么也不贡献,而且那些被抽取的新想法很快就寿终正寝了,而不是有个回音。是的,我发觉有必要和别人交谈。我 想那些闭门造车的人未能这样做,导致了他们未能让他们的想法更锋利,比如“你注意到这里有什么事吗”。我从不知道有这样的事 ——我过去看个究竟就行了。有人指了条路,我看来,我已发现了一堆书我回家必须读。我去问那些我认定能回答我并给我尚不知道线索的人问题,然后我走出去,自己看个究竟。
问题:你在给阅读、写论文、和实际做研究各自分配时间上是如何取舍的?
Hamming:我坚信,在我的早年,我认为要花和原始研究一样多的时间用来修改和表达。现在我认为要花50%的时间用来表达,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
问题:应该花多少精力在图书馆里面?
Hamming:那 要取决于什么领域。举个例子:在贝尔实验室有个同事,一个非常非常聪明的家伙。他老在图书馆里呆着,读所有的东西。如果你想要参考资料,你到他那里去,他 就会告诉你所有的参考资料。但我在提出以上那些看法的同时,下这个结论:长此以往他不会有任何以他命名的成果。他现在已退休,成为了一个副教授。他是很有 价值, 我对此没有疑问。他写了一些不错的文章登在《物理评论》上,但他没有以他命名的成果,因为他读得太多。如果你成天研究别人怎么做的,你就会按别人的老路子思考。如果你想要有不同的新思维,你就得按那些创新的人的路子——先把问题搞得相当清楚,然后 不去想任何答案,直到你已经仔细地把如何做的过程考虑清楚,以及如何你只要稍微调整以下问题的角度。所以,是的,你需要保持状态,保持状态去搞清问题,而 不是成天靠读书去找答案。阅读是搞清“怎么回事”以及“可能性”的必要手段,但靠阅读去寻找答案不是可取的有意义的研究的方法。所以,我给你两个答案:你 阅读;但不是靠读的量,而是靠读的方式起作用。
问题:你是如何让事情以你的名字命名的?
Hamming:靠做大事!我告诉你一个“Hamming window”的事。我以前老“难为”Tukey。后来一天我接到他从普林斯顿打来的电话。我知道他在搞power spectra(不敢乱译,字面为“能量频谱”之类。译者注),他问我是否介意他把某个window命名为“Hamming window”。我对他说:“算了吧,John,你知道我只做了很小的一部分,主要是你做的。” 他说:“对,Hamming,但你贡献了不少的‘小事’, 你理应得到这些荣誉。” 所以他就叫那为“Hamming window”。让我继续。我常搅合John的大事。我说的大事就是把你的名字变成“安培 ampere”、“瓦特 watt”、“傅立叶 fourier”的时候 ——但你的名字被拼成小写(西方人名以大写开头,小写即是以人命名某物。译者注)。这就是“Hamming window”的来历。
问题:你能谈谈演讲、写论文和写书之间各自的效果吗?
Hamming:短期来看,论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明天就要去激励某人。如果你想要一个长期的认可,写书的作用更大,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需要方向。现今的知识几乎是无穷的,我们需要方向寻找自己的方向。让我告诉你什么是无穷的知识。从牛顿时代开始至今,我们差不多每17年就增加一倍的知识量。我们基本上通过“专业化”来应付。在下一个340年,按此增长规律,会使原本的只是增加20次方,如一百万,并且现在的一个领域届时就会有一百万个专业领域。这不会发生。直到我们找到不同的工具,现在知识的增长就会窒息而停止。我确信那些帮助我们融会贯通的、协 作的、抛开重复的、丢掉干瘪的方法,(从而代表重要思想的书)会成为未来后代所珍视。公开演讲也是必要的,私下谈话也是必要的,写论文也是必要的。但我倾 向于认为,长期看,那些只写至关重要内容的书比起什么都谈的书要重要,因为你并不需要知道所有的事。我并不要了解那么多关于企鹅的事就是一个通常最好的回 答。你只需要知道精髓。
问题:你提到在某个事业中获得诺贝尔奖的事以及随之而来的名声远扬。这就是有关名声更广泛的问题吗?一个人能为此做什么呢?
Hamming:你能做以下的事情:大约每7年做一个重大的专业领域调换,如果不是全部的。所以,我从数值分析到硬件,到软件,等等。周期性地,因为你想要用到你所有的想法。当你到了一个新的领域,你就像一个婴儿一样重新开始。你不再是一个mukity muk (不是英语单词。“权威/大人物”之类,完全瞎猜。译者注), 你可以从头再来,你可以播洒那些种子以期长成参天大树。香农,我相信他毁了他自己。事实上,当他离开贝尔实验室的时候我就说:“香农的科学生涯结束了。” 我受到不少朋友的“炮击”,他们认为香农和以往一样聪明。我说:“是的,他仍聪明,但他的科学生涯就此结束。” 我确信事实如此。你的改变,一阵子之后你就会疲倦,你用光了在一个领域的创造力,你需要找到相近的事。我不是说要你从音乐换到理论物理再换到文学。我是 说,在你的领域里你需要更换不会令你厌烦的区域。你不可避免地被迫每七年变动一次。如果你可以的话,我会要求一个做研究的条件,做到此,你得每七年改变一 次研究的区域,伴随以合理的解释,或者到第十年的头上,管理层有权强制你改变。我坚持改变因为我是当真的。老的领域会发生什么呢?会有一些成熟的方法在那 起作用,大家一直用着。他们在当初正确的方向上继续前行。但世界变化着,现在有新的方向。但老伙计们还在老路子上迈着步子。
你需要走进一个新的领域以求新的视角。你能为此做些事,但那要费神和费力。要有点勇气才能说出:“是的,我要放弃我的响亮名声。” 比如,当校正错码成功发布的时候,有了这些理论,我对自己说:“Hamming, 你要停止看该领域的论文了,你要完全忽略它,你要试着做点别的事了,别老吃老本。” 我有意拒绝继续在此领域。我甚至不去读有关的文章以强迫自己去做别的一些事情。我操控着我自己,这就是我在整个谈话里反复宣讲的内容。了解我的缺点,我操 控着自己。我有很多缺点,所以我有很多的问题,比如,有很多可操控的可能性。
问题:你能比较一下研究和管理吗?
Hamming: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伟大的研究者,你就不要成为一个公司的总裁。如果你就是想成为公司的总裁,那是另一件事。我不反对成为公司总裁的想法,只是我不想。我认为Ian Ross在贝尔实验室总裁的位置上干得不错,我不唱反调。但是你得清楚你要什么。进一步说,当你还年轻,你也许希望挑选去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如果你活得较长,你也许会改变你的想法。比如,一天,我到我的老板Bode那里,对他说:“为什么你要当这个部门的头呢?为什么你不去当一名大科学家呢?” 他说:“Hamming, 我有远见,知道贝尔实验室的数学部分要怎样,如果要让这个“远见”得到共识,我就得当上部门的头。” 当你觉得你想干什么的远见正好在你游刃有余的能力范围内,你就应努力获取它。如果有一天你的远见大大超过了你轻松应付的能力时,你就应该去做管理工作。 而且,“远见”越大,你就应做越大的“管理”。如果你拥有一个关于整个实验室应该向何处去,或者有关整个贝尔系统,你就得到该去的位子让它实现。你从底层 是无法轻易让它实现的。这取决于你的目标和对目标的渴望,而且这些都随生活而改变,你得准备这些变化。我选择回避管理工作因为我更希望做我容易应付的事。 但这是我的选择,只对我起作用。每个人有权做出自己的选择,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但是一旦你选择了一条道路,看在上天的份上,明确你做过什么以及你做了什 么选择。别试着两样都占。
问题:一个人对自己的期望重要呢,还是置身于你所在的那个期望你做出大事的群体重要?
Hamming:在贝尔实验室,每一个人期望我干出大活—-这 可是帮了我大忙。每个人期望你做出好的活,所以你就去做,如果你有自尊心的话。我想让你的周围聚集一流的人非常重要。我寻找最好的人群。当物理饭桌失去了 最好的人时,我就离开。在化学饭桌同样情况发生时,我也离开。我总是跟着那些有能力的人,因此我能从他们那里学习,他们也期望我做出成绩来。通过有意操控 自己,我觉得我做出了比放任自流好得多的事情。
问题:你在一开头弱化运气的成分,但你好像模糊了那些致使你到Los Alamos,使你到芝加哥、使你到贝尔实验室的特定事件。
Hamming:是有一些运气。另一方面我不知道其他的可替代的路。除非你能说其他的路原本就不会机会均等或比我现在更成功,我也无从得知。你做某件特定的事是因为运气吗?举个例子,当我在Los Alamos遇到Feynman时, 我就知道他能获得诺贝尔奖。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但我就是知道他会从事伟大的工作。不论未来走哪个方向,这个人都会干大事。而且,显而易见,他做了。不是说 你在这种特定条件下稍做一点点大事就是所谓“运气”,早晚有各种各样的机会。有大把大把的机会,如果你身在其中,你逮着一个,你早晚会成功,非此即彼。事 事都有个运气的成分,“是”或者“不是”。运气关照有准备的头脑,运气宠爱有准备的人。当然,这不是什么担保。我不担保任何特定情况下的成功。我说:运气的确改变概率,但是对一个个人来说,在他身上总有一部分是绝对可由自身掌控的。
往前走,去做大事!
2006年3月21日
著名IT公司名字来由(转贴)
给公司起名,总是那么的让人困扰,那就看看一些著名的公司名称是怎么来的吧。哈哈,都是很随意的,轻松的哦!
---------------------------------
Yahoo!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Jonathan Swift发明了yahoo这个单词。在小说里,它代表了一个在外表和行为举止上都令人厌恶的家伙,简直都不能算是一个人。Yahoo! 的创始人杨致远和David Filo选择这个名字的原因是他们觉得自己是yahoo。 另一种说法,Yahoo是Yet Another Hierarchical Officious Oracle的首字母缩写,不过David Filo和杨致远坚持他们选择这个名称的原因是他们喜欢字典里对yahoo的定义:“粗鲁,不通世故,粗俗。”
Xerox
xer是希腊文字根,代表“干”。由于Chestor Carlson发明的产品是干式复印,和当时占优势的湿法复印有显著的差别,所以他用Xerox命名。
SUN Microsystems
由斯坦福大学的四个家伙创建。SUN 是“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的首字母缩写。
Sony
来自sonus和sonny的组合。sonus是拉丁词,代表声音。sonny是美国俚语,用来称呼聪明伶俐的少年。
SAP
代表Systems, Applications, Products in Data Processing。四个IBM的前雇员组建了SAP。他们为IBM工作时属于的团队叫“Systems/Applications/Projects”。
Red Hat
公司创始人Marc Ewing念大学的时候,他祖父给了他一顶康奈尔曲棍球队的帽子。帽子上有着红色和白色的条纹。他不小心把帽子弄丢了,不得不拼命去找。红帽子Linux beta版的用户手册里面有一段话,央求用户如果找到了他的红帽子,请归还!
Oracle
Larry Ellison 和 Bob Oats 曾经为中央情报局的一个咨询项目工作。这个项目的代号就叫 Oracle。
Motorola
创始人Paul Galvin是在公司开始生产车用无线电的时候让公司叫现在这个名字的。原先它叫Victrola。
Microsoft
Bill Gate起了这个名字。为了代表MICROcomputer SOFTware,就叫做Micro-Soft,后来把中间的 “-” 去掉了。
Lotus
从莲花式盘坐(padmasana)中得名。创始人Mitch Kapor 曾经是Maharishi Mahesh Yogi的超脱静坐教师。
Intel
Bob Noyce和Gordon Moore想把他们的公司命名为“Moore Noyce”,可是这个名字已经为一家连锁旅馆注册了。Intel是INTegrated ELectronics的缩写
Hewlett-Packard
Bill Hewlett和Dave Packard丢硬币来决定他们的公司叫Hewlett-Packard还是Packard-Hewlett。
Hotmail
创始人Jack Smith想出了最初的主意,要建立一种任何计算机都可以通过网络访问的电子邮件网络服务。当Sabeer Bhatia参与起草商业计划书的时候,他尝试了各种以mail结尾的名字。最后,他选择了Hotmail。因为Hotmail包含了html。 Hotmail最早的形式是HoTMaiL。
Google
名字来自于一个关于搜索引擎到底能搜索多少信息的玩笑。最早它叫“Googol”,代表1后面跟100个0。创始人Sergey Brin和Larry Page曾经向一位天使投资人演示他们的项目,最后他们收到了一张给“Google”公司的支票!
Cisco
San Francisco的最后五个字母。公司的徽标就是三藩市的金门大桥。
Apple Computers
Steve Jobs最喜欢的水果。他本该早就为公司申请一个名字,可是三个月过去了,还没有注册。Jobs威胁大家,如果五点钟之前还找不到一个比“苹果电脑”更好的名字,那么公司就叫“苹果电脑”了。
Apache
创始人是从给NCSA httpd后台代码打补丁起步的。结果,他们得到了“A PAtCHy” server(打过补丁的服务器),于是,就叫Apache了。Apache是世界使用排名第一的Web服务器。
Adobe
创始人 John Warnock家后面有一条叫做Adobe Creek的河。
---------------------------------
Yahoo!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Jonathan Swift发明了yahoo这个单词。在小说里,它代表了一个在外表和行为举止上都令人厌恶的家伙,简直都不能算是一个人。Yahoo! 的创始人杨致远和David Filo选择这个名字的原因是他们觉得自己是yahoo。 另一种说法,Yahoo是Yet Another Hierarchical Officious Oracle的首字母缩写,不过David Filo和杨致远坚持他们选择这个名称的原因是他们喜欢字典里对yahoo的定义:“粗鲁,不通世故,粗俗。”
Xerox
xer是希腊文字根,代表“干”。由于Chestor Carlson发明的产品是干式复印,和当时占优势的湿法复印有显著的差别,所以他用Xerox命名。
SUN Microsystems
由斯坦福大学的四个家伙创建。SUN 是“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的首字母缩写。
Sony
来自sonus和sonny的组合。sonus是拉丁词,代表声音。sonny是美国俚语,用来称呼聪明伶俐的少年。
SAP
代表Systems, Applications, Products in Data Processing。四个IBM的前雇员组建了SAP。他们为IBM工作时属于的团队叫“Systems/Applications/Projects”。
Red Hat
公司创始人Marc Ewing念大学的时候,他祖父给了他一顶康奈尔曲棍球队的帽子。帽子上有着红色和白色的条纹。他不小心把帽子弄丢了,不得不拼命去找。红帽子Linux beta版的用户手册里面有一段话,央求用户如果找到了他的红帽子,请归还!
Oracle
Larry Ellison 和 Bob Oats 曾经为中央情报局的一个咨询项目工作。这个项目的代号就叫 Oracle。
Motorola
创始人Paul Galvin是在公司开始生产车用无线电的时候让公司叫现在这个名字的。原先它叫Victrola。
Microsoft
Bill Gate起了这个名字。为了代表MICROcomputer SOFTware,就叫做Micro-Soft,后来把中间的 “-” 去掉了。
Lotus
从莲花式盘坐(padmasana)中得名。创始人Mitch Kapor 曾经是Maharishi Mahesh Yogi的超脱静坐教师。
Intel
Bob Noyce和Gordon Moore想把他们的公司命名为“Moore Noyce”,可是这个名字已经为一家连锁旅馆注册了。Intel是INTegrated ELectronics的缩写
Hewlett-Packard
Bill Hewlett和Dave Packard丢硬币来决定他们的公司叫Hewlett-Packard还是Packard-Hewlett。
Hotmail
创始人Jack Smith想出了最初的主意,要建立一种任何计算机都可以通过网络访问的电子邮件网络服务。当Sabeer Bhatia参与起草商业计划书的时候,他尝试了各种以mail结尾的名字。最后,他选择了Hotmail。因为Hotmail包含了html。 Hotmail最早的形式是HoTMaiL。
名字来自于一个关于搜索引擎到底能搜索多少信息的玩笑。最早它叫“Googol”,代表1后面跟100个0。创始人Sergey Brin和Larry Page曾经向一位天使投资人演示他们的项目,最后他们收到了一张给“Google”公司的支票!
Cisco
San Francisco的最后五个字母。公司的徽标就是三藩市的金门大桥。
Apple Computers
Steve Jobs最喜欢的水果。他本该早就为公司申请一个名字,可是三个月过去了,还没有注册。Jobs威胁大家,如果五点钟之前还找不到一个比“苹果电脑”更好的名字,那么公司就叫“苹果电脑”了。
Apache
创始人是从给NCSA httpd后台代码打补丁起步的。结果,他们得到了“A PAtCHy” server(打过补丁的服务器),于是,就叫Apache了。Apache是世界使用排名第一的Web服务器。
Adobe
创始人 John Warnock家后面有一条叫做Adobe Creek的河。
2006年3月20日
我爱Python!
长久以来,我一直在寻找这样一种编程语言,它
1. 能跨平台,
2. 能够完成一些常见的文本操作,
3. 能够作界面,
4. 能够应对一些很好的应用需求,比如网络编程等,
5. 能够有很多的扩展包,实现一些跨越性的功能
6. 能够很好的和别的语言进行相互的连接和嵌入。
这种需求在我进入实验室的第二年越发的强烈,因为遇到的问题和有兴趣解决的问题都有这样一种需求。
最早学习(追溯到初中时代)的Basic语言(F-Basic, G-Basic, Q-Basic, Visual Basic 6.0)可以很好的解决我的需求中的除第一项以外的全部需求。本科阶段,我用VB完成了很多的作业程序,对于VB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进入实验室后用VB完成过很多的诸如文件处理,词典演示界面等小任务。但是后来随着学习C++的深入,对于跨平台的需求越来越明确。之后也就放弃了VB的继续学习和使用。C++是一门非常强大的语言,几乎可以看成是现在编程的主流。它能完成我需要的除做界面外的全部需求。之后的很多程序就都改在C++下进行了。
去年在微软研究院的半年实习里,开始的四个月,我最先进行的是较为痛苦的C#学习,因为它只能满足我当初学习过的VB的那些需求。痛苦是因为必须学习,没有选择。还好在VB和C++的功底下,很快的我掌握了C#,完成了一些诸如数据库编程,界面开发,网站开发,XML编程等任务。事实证明,那四个月的编程对我掌握C#以及一些艰较为新颖的编程和软件工程方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接下来的两个月,由于换了Mentor,编程语言全部改用C++。经历过C#的训练后,我在编写C++代码的时候采用了一些软件工程设计方法。比如先设计好类图,然后自动导入成代码。两个月的程序开发基本还算顺利。
去年12月回到实验室,到半个月前为止的四个多月里,我很少写程序。2月末3月初的时候,我被告知需要完成一个较为复杂的项目。其中需要涉及到网站开发,许多网络技术的使用,XML相关技术的应用。这个任务我分析之后决定采用很少学习,但是一直感觉很好的Python来实现。短短的一个月里,我学习很多的相关知识。现在基本完成了那个项目的第一个Milestone。
现在我对Python越来越喜爱了。因为Python的哲学是Pythonic。就是任何问题都能用Python来实现。Python完全符合我在开头定义的6种需求。
纵观我接触过的编程语言,VB, VBA, Matlab, R, C\C++, Perl, Python, Prolog, 我现在感觉自己找到了心中一直在寻找的语言。那就是Python!现在的任务看来就是要好好的深入的学习Python的一切,真取深入的理解和实现Pythonic。
1. 能跨平台,
2. 能够完成一些常见的文本操作,
3. 能够作界面,
4. 能够应对一些很好的应用需求,比如网络编程等,
5. 能够有很多的扩展包,实现一些跨越性的功能
6. 能够很好的和别的语言进行相互的连接和嵌入。
这种需求在我进入实验室的第二年越发的强烈,因为遇到的问题和有兴趣解决的问题都有这样一种需求。
最早学习(追溯到初中时代)的Basic语言(F-Basic, G-Basic, Q-Basic, Visual Basic 6.0)可以很好的解决我的需求中的除第一项以外的全部需求。本科阶段,我用VB完成了很多的作业程序,对于VB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进入实验室后用VB完成过很多的诸如文件处理,词典演示界面等小任务。但是后来随着学习C++的深入,对于跨平台的需求越来越明确。之后也就放弃了VB的继续学习和使用。C++是一门非常强大的语言,几乎可以看成是现在编程的主流。它能完成我需要的除做界面外的全部需求。之后的很多程序就都改在C++下进行了。
去年在微软研究院的半年实习里,开始的四个月,我最先进行的是较为痛苦的C#学习,因为它只能满足我当初学习过的VB的那些需求。痛苦是因为必须学习,没有选择。还好在VB和C++的功底下,很快的我掌握了C#,完成了一些诸如数据库编程,界面开发,网站开发,XML编程等任务。事实证明,那四个月的编程对我掌握C#以及一些艰较为新颖的编程和软件工程方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接下来的两个月,由于换了Mentor,编程语言全部改用C++。经历过C#的训练后,我在编写C++代码的时候采用了一些软件工程设计方法。比如先设计好类图,然后自动导入成代码。两个月的程序开发基本还算顺利。
去年12月回到实验室,到半个月前为止的四个多月里,我很少写程序。2月末3月初的时候,我被告知需要完成一个较为复杂的项目。其中需要涉及到网站开发,许多网络技术的使用,XML相关技术的应用。这个任务我分析之后决定采用很少学习,但是一直感觉很好的Python来实现。短短的一个月里,我学习很多的相关知识。现在基本完成了那个项目的第一个Milestone。
现在我对Python越来越喜爱了。因为Python的哲学是Pythonic。就是任何问题都能用Python来实现。Python完全符合我在开头定义的6种需求。
纵观我接触过的编程语言,VB, VBA, Matlab, R, C\C++, Perl, Python, Prolog, 我现在感觉自己找到了心中一直在寻找的语言。那就是Python!现在的任务看来就是要好好的深入的学习Python的一切,真取深入的理解和实现Pythonic。
2006年3月19日
萝卜,面包片,辣酱->新型匹萨
上周末如愿以偿的买到了两口锅,这周实现了当时想到的一顿自己动手的饭菜。
下午亚杰和我到佳乐福去买回了最基本的厨房用具和一些想要好好品尝的菜肴。回来时又到哈特去买到了非常有名的“土渣渣”烧饼。这个烧饼可真难买,每锅出炉12张,我们排了好长的队伍才买到一个。不过闻到那股香味一切疲惫都烟消云散了。“土渣渣”真的很香,没有吃过的朋友我保证如果你吃了一定会向着再吃一次的。
回到寝室后我们开始了第一次的哈尔滨“厨艺练习”。今天的主菜是鲜虾萝卜汤,以及蘸酱萝卜。为什么都是萝卜呢?因为我们买回了两个大萝卜,加起来有三四斤重的。话说萝卜通气,我们都想好好的放松一下自己,让自己变得非常的“通气”,然后在新的一周好好的忙碌。蘸酱萝卜实话说,还真是好吃。亚杰非常愿意吃这个。尽管生的萝卜有点辣,在我们的香辣酱的“陪伴”下,还是那么的爽口。蘸酱萝卜做法非常简单,将萝卜洗干净后切成片再蘸上酱就可以吃了。其中的关键之处,我想是萝卜的形状和酱的口味。蘸酱的萝卜一定要是细长条的,否则不会很方便的品尝的。酱一定要味道很足,最好是香辣的那种。
真正动手调制的菜是我们的鲜虾萝卜汤。在锅里放上切成片的萝卜,加上鲜虾和热水,然后将水煮开,闷一会儿后加入鲜虾再好好煮一会儿,停火前放入食盐味素少许。上桌后配置好一个小碟,一定要有香辣酱,如果再配上葱花和陈醋少许那就更加美味了。由于是练兵,准备还不是很充分,没有食盐味素葱花陈醋,我们只有鲜虾和香辣酱。但是等到快要起锅的时候,屋子里已经是香气四逸了,那味道是我在家里的厨房,在爸爸的菜锅旁才能闻到的那种。感觉真是棒极了!
在我们的另一瓶辣酱“饭扫光”的帮助下,我们的萝卜非常的可口。一个我们共同的创意是全卖的面包片放上一块煮好的萝卜,抹上两种不同的辣酱,折叠起来,成为我们称道的“萝卜辣酱匹萨”。亚杰感觉非常的好吃,这种好吃的劲头上次是在北京王府井小吃街上有过的。
一顿自己动手的晚餐,虽然简单,但是却非常的可口舒心!这个周末非常好,下周末亚杰要回家,看来只能下下周末做我们的第二个菜肴了。
下午亚杰和我到佳乐福去买回了最基本的厨房用具和一些想要好好品尝的菜肴。回来时又到哈特去买到了非常有名的“土渣渣”烧饼。这个烧饼可真难买,每锅出炉12张,我们排了好长的队伍才买到一个。不过闻到那股香味一切疲惫都烟消云散了。“土渣渣”真的很香,没有吃过的朋友我保证如果你吃了一定会向着再吃一次的。
回到寝室后我们开始了第一次的哈尔滨“厨艺练习”。今天的主菜是鲜虾萝卜汤,以及蘸酱萝卜。为什么都是萝卜呢?因为我们买回了两个大萝卜,加起来有三四斤重的。话说萝卜通气,我们都想好好的放松一下自己,让自己变得非常的“通气”,然后在新的一周好好的忙碌。蘸酱萝卜实话说,还真是好吃。亚杰非常愿意吃这个。尽管生的萝卜有点辣,在我们的香辣酱的“陪伴”下,还是那么的爽口。蘸酱萝卜做法非常简单,将萝卜洗干净后切成片再蘸上酱就可以吃了。其中的关键之处,我想是萝卜的形状和酱的口味。蘸酱的萝卜一定要是细长条的,否则不会很方便的品尝的。酱一定要味道很足,最好是香辣的那种。
真正动手调制的菜是我们的鲜虾萝卜汤。在锅里放上切成片的萝卜,加上鲜虾和热水,然后将水煮开,闷一会儿后加入鲜虾再好好煮一会儿,停火前放入食盐味素少许。上桌后配置好一个小碟,一定要有香辣酱,如果再配上葱花和陈醋少许那就更加美味了。由于是练兵,准备还不是很充分,没有食盐味素葱花陈醋,我们只有鲜虾和香辣酱。但是等到快要起锅的时候,屋子里已经是香气四逸了,那味道是我在家里的厨房,在爸爸的菜锅旁才能闻到的那种。感觉真是棒极了!
在我们的另一瓶辣酱“饭扫光”的帮助下,我们的萝卜非常的可口。一个我们共同的创意是全卖的面包片放上一块煮好的萝卜,抹上两种不同的辣酱,折叠起来,成为我们称道的“萝卜辣酱匹萨”。亚杰感觉非常的好吃,这种好吃的劲头上次是在北京王府井小吃街上有过的。
一顿自己动手的晚餐,虽然简单,但是却非常的可口舒心!这个周末非常好,下周末亚杰要回家,看来只能下下周末做我们的第二个菜肴了。
2006年3月18日
新片《纳尼亚传奇》:很不错的说~!
《纳尼亚传奇》与托尔金的《魔戒》一起并称为魔幻冒险故事的经典。它是刘易斯于1951年至1956年间创作的七本系列魔幻故事,分别为《魔法师的外甥》《狮子、女巫和魔衣柜》《能言马与男孩》《凯斯宾王子》《黎明踏浪号》《银椅》《最后一战》。故事中的“纳尼亚王国”是一个神秘奇幻的世界,在这些故事中,小主人公们或凭借一枚魔法戒指,或通过一扇衣柜大门等各种奇妙方法进入魔幻世界纳尼亚王国。他们通过英勇的冒险,与魔鬼妖婆斗勇来拯救纳尼亚的人们。 书里有会说人话的动物:巨人、马人、巨龙、树精、地精和人鱼等等,有善良的羊怪和小矮人,还有伟大的狮王阿斯兰。在它们的帮助下,小主人公们通过英勇的冒险和战斗,一次次战胜邪恶,保卫了这个神奇而充满欢乐的国度。
Source : 纳尼亚传奇 《纳尼亚传奇》:继《指环王》后又一魔幻力作
2006年3月17日
黑龙江移动的过错!
几天前的一个上午,我们学校的所有移动的手机都没有信号,大家发不了短信,接不了电话。后来有朋友询问移动公司后说是网络出现了问题,向大家道歉。当时的BBS是愤怒的,因为这件事情让大家感到移动应该负责任。因为之前没有任何通知,时候也没有任何对用户的主动解释以及向用户的主动道歉。事情很显然,根本原因在于手机通讯市场垄断的存在。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在这块市场上出现竞争。类似的情况我想大家都知道很多了,市场竞争的驱动力受到了阻碍。
今天发生了意见让我非常生气的事情。下午亚杰从江北搬些东西过来,我准备好了去车站接她。原本商量好的到站前几分钟短信联系,但是我在楼里等了半天也没有短信。等到我打电话过去的时候,亚杰已经一个人无助的把一个打包搬到目的地了。亚杰有点生气,问我为什么说好去接她但是又在她发出短信后没有去接她。当时我觉得有点冤,因为我没有收到那条短信的。经过详细的了解,我知道黑龙江移动的服务器没有将那条短信。
以前我听说过一对情侣之间因为一条短信而出现不和的现象。现在这件事情发生在我的身上。在弄清这个事情之后,我和亚杰都很生气。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亚杰现在用的是小灵通,我用的是移动。改天上网一定要把这个事情搞清楚。
今天发生了意见让我非常生气的事情。下午亚杰从江北搬些东西过来,我准备好了去车站接她。原本商量好的到站前几分钟短信联系,但是我在楼里等了半天也没有短信。等到我打电话过去的时候,亚杰已经一个人无助的把一个打包搬到目的地了。亚杰有点生气,问我为什么说好去接她但是又在她发出短信后没有去接她。当时我觉得有点冤,因为我没有收到那条短信的。经过详细的了解,我知道黑龙江移动的服务器没有将那条短信。
以前我听说过一对情侣之间因为一条短信而出现不和的现象。现在这件事情发生在我的身上。在弄清这个事情之后,我和亚杰都很生气。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亚杰现在用的是小灵通,我用的是移动。改天上网一定要把这个事情搞清楚。
2006年3月16日
Test XML Online Demo
After so many days on studying lots of web techniques, I have built our XML Online Demo v0.1. It is simple on the interface and the function. Yet, it satisfies our milestone on April 1st.
Then more modules should be integrated. The interface should be more beautiful.
Then more modules should be integrated. The interface should be more beautiful.
2006年3月15日
2005年LOGO设计趋势
这是一份由LogoLounge.com发布的第3份年度标志视觉趋势报告。从中可以了解最新的流行趋势,学习前沿的设计手法。简单翻译总结如下。
注:本文图中的文字说明,前为设计公司,后为客户。比如Landor为浪涛,The Bank Of New York代表纽约银行。
趋势之一 —— 可爱星形
星形从一开始就成为标志设计的基础图形,今天它的地位同样重要,它像一个人形,有自己的头、手臂、腿等等。
趋势之二 —— 混合
将相关的元素图形混合交织组成一个新的图形,每一个元素在整体中的表现都比它单独呈现出来要好。标志的细节看起来就像一个谜或者像味浓的番茄酱一样过瘾。
趋势之三 —— 爆裂/迸发
这是一个设计趋势中的叛逆者,它打破传统的标志设计规则,将矢量化的边缘摒弃,采用爆裂/迸发状的形态。
趋势之四 —— CMYK
CMYK是印刷的四原色,长期作为设计师为打印或者色彩等行业设计形象的手段。现在CMYK似乎成为了一个视觉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们长期被设计师们所摒弃拒绝,现在却似乎成为了消费者的新宠。比如为了解释一个概念,就必须涉及其本质性的东西,而CMYK正好就成了一个这样的大众理解的新鲜元素。
趋势之五 —— 火焰
我们认为火焰能够和热力和速度联系起来。
趋势之六 —— 条状球
球体还是目前作为代表公司国际性事务和活动的流行图案。除了本身的地球或球体意义之外,它还能呈现一种优雅并且还经常能代表被层层联结组织的力量和复杂性。
趋势之七 —— 编织
一条线就只是一条线,但是编织在一起了就成了一个整体结构。线条的灵活织法将内在的实质和个性附给了标志,并且连锁的线条增加了力量感。这种重复给眼睛带来节奏感。比如上图中第一个标志,纽约银行的新标志就采用这种方法,巧妙雕上国际货币的线和金融资料引出公司的全球服务。
趋势之八 —— 瞬间位移
从点A到B点滑动过天空,看起来就像是嗖的一声发射状的一个遗传。不同的是,它有一次明确的开始和结束。例如Landor朗涛给Delta航空做的低票价搬运Song的品牌标识,就采用这样的手法,带了少许顽皮的自然。
趋势之九 —— 膨胀
它像是用空气膨胀至33磅/平方英寸的漂浮玩具一样,因为坡度而破坏了传统的标志设计规则。三维的标志将继续在一个二维的世界繁荣。
趋势之十 —— 线连点
这好像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变换方式。他们使人想起分子结构、原子粒子、电路学板和dot-dot-dot的连接性。 充满象征主义,非常有延伸性,这是一种语言。
趋势之十一 —— 很棒的水滴
很棒的水滴滴在水里面泛起涟漪。当所有的概念反复却始终不尽人意的时候,它像一个聪明的设计师拧出来一个想不到的涟漪,突然见你发现了一个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解决方法。
趋势之十二 —— 叶子
叶子目前仍是生态方面标志设计的主要元素,但它们也象变色龙一样,带有惊人宽的范围:一片叶子能描述生和死,一种生活,自然的溶液,太阳和荫凉,食品和营养,美容,发展等等循环。 因为叶子的身体状况戏剧性变化,设计师能操作它们的形式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趋势之十三 —— 模糊
运动的想法当然对标识来说并不陌生,模糊是运动这个概念更自然的一种阐释,它有一种力量使你对着标志看上两遍。
趋势之十四 —— 涡旋形
这种风格合并斯宾塞手迹和手绘的人性一步一步增加了优雅的商数。对精心设计得好的这种类型的标志来说,与单纯的线装标志作比较,有更多的来自空间上的轻盈和灵活。
趋势之十五 —— 热狗(香肠)形
一些不连贯的圆头的线段或直或曲形成了这样风格的标志,这些线段本身能够传达一种独立,当组合在一起时表现的是一种团结。
注:本文图中的文字说明,前为设计公司,后为客户。比如Landor为浪涛,The Bank Of New York代表纽约银行。
趋势之一 —— 可爱星形
星形从一开始就成为标志设计的基础图形,今天它的地位同样重要,它像一个人形,有自己的头、手臂、腿等等。
趋势之二 —— 混合
将相关的元素图形混合交织组成一个新的图形,每一个元素在整体中的表现都比它单独呈现出来要好。标志的细节看起来就像一个谜或者像味浓的番茄酱一样过瘾。
趋势之三 —— 爆裂/迸发
这是一个设计趋势中的叛逆者,它打破传统的标志设计规则,将矢量化的边缘摒弃,采用爆裂/迸发状的形态。
趋势之四 —— CMYK
CMYK是印刷的四原色,长期作为设计师为打印或者色彩等行业设计形象的手段。现在CMYK似乎成为了一个视觉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们长期被设计师们所摒弃拒绝,现在却似乎成为了消费者的新宠。比如为了解释一个概念,就必须涉及其本质性的东西,而CMYK正好就成了一个这样的大众理解的新鲜元素。
趋势之五 —— 火焰
我们认为火焰能够和热力和速度联系起来。
趋势之六 —— 条状球
球体还是目前作为代表公司国际性事务和活动的流行图案。除了本身的地球或球体意义之外,它还能呈现一种优雅并且还经常能代表被层层联结组织的力量和复杂性。
趋势之七 —— 编织
一条线就只是一条线,但是编织在一起了就成了一个整体结构。线条的灵活织法将内在的实质和个性附给了标志,并且连锁的线条增加了力量感。这种重复给眼睛带来节奏感。比如上图中第一个标志,纽约银行的新标志就采用这种方法,巧妙雕上国际货币的线和金融资料引出公司的全球服务。
趋势之八 —— 瞬间位移
从点A到B点滑动过天空,看起来就像是嗖的一声发射状的一个遗传。不同的是,它有一次明确的开始和结束。例如Landor朗涛给Delta航空做的低票价搬运Song的品牌标识,就采用这样的手法,带了少许顽皮的自然。
趋势之九 —— 膨胀
它像是用空气膨胀至33磅/平方英寸的漂浮玩具一样,因为坡度而破坏了传统的标志设计规则。三维的标志将继续在一个二维的世界繁荣。
趋势之十 —— 线连点
这好像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变换方式。他们使人想起分子结构、原子粒子、电路学板和dot-dot-dot的连接性。 充满象征主义,非常有延伸性,这是一种语言。
趋势之十一 —— 很棒的水滴
很棒的水滴滴在水里面泛起涟漪。当所有的概念反复却始终不尽人意的时候,它像一个聪明的设计师拧出来一个想不到的涟漪,突然见你发现了一个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解决方法。
趋势之十二 —— 叶子
叶子目前仍是生态方面标志设计的主要元素,但它们也象变色龙一样,带有惊人宽的范围:一片叶子能描述生和死,一种生活,自然的溶液,太阳和荫凉,食品和营养,美容,发展等等循环。 因为叶子的身体状况戏剧性变化,设计师能操作它们的形式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趋势之十三 —— 模糊
运动的想法当然对标识来说并不陌生,模糊是运动这个概念更自然的一种阐释,它有一种力量使你对着标志看上两遍。
趋势之十四 —— 涡旋形
这种风格合并斯宾塞手迹和手绘的人性一步一步增加了优雅的商数。对精心设计得好的这种类型的标志来说,与单纯的线装标志作比较,有更多的来自空间上的轻盈和灵活。
趋势之十五 —— 热狗(香肠)形
一些不连贯的圆头的线段或直或曲形成了这样风格的标志,这些线段本身能够传达一种独立,当组合在一起时表现的是一种团结。
原文链接:2005年LOGO设计趋势
2006年3月14日
[转]Google创始人位居全球富豪榜第26和27,登上高科技富豪颠峰
最引人注目的不是盖茨继续占据榜首,而是Google公司的两位创始人塞吉·布林(Sergey Brin)和拉里·佩奇(Larry Page),他们分别以以129亿美元和128亿美元分列第26和27。排在他们前面的只有几个业界老牌大腕,比尔·盖茨、保罗·艾伦、迈克尔·戴尔、劳伦斯·埃里森、史蒂夫·巴尔默和印度软件大亨阿奇姆·普莱米。一下子跃居全球高科技富翁的颠峰。与当年微软成就了比尔·盖茨、保罗·艾伦两人的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最新“世界最富有的人排行榜”:中国内地有7名上榜,5人是新上榜。荣智健和黄光裕以17亿美元并列451位。刘永行、刘永好、丁磊分列606位、746位和645位,郭广昌和朱孟依并列第698位。李嘉诚以188亿美金进入世界前十。施正荣以22亿美元排名350位。盖茨以500亿依然第一。
前50强名单附录(转自中国经济网)如下。更详细的榜单可以看(《福布斯》全球亿万富翁排行,内地7位上榜(完全名单)):
排名 | 姓名 | 年龄 | 净资产(亿美元) | 行业(发家原因) | 国籍 | 居住地 |
1 | 比尔·盖茨(William Gates III) | 50 | 500 | 电脑软件(创业) | 美国 | 美国 |
2 |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 | 75 | 420 | 投资 | 美国 | 美国 |
3 | 卡洛斯·斯利姆·霍鲁(Carlos Slim Helu) | 66 | 300 | 电信 | 墨西哥 | 墨西哥 |
4 | 英格瓦·卡普拉德(Ingvar Kamprad) | 79 | 280 | 家居(宜家家居) | 瑞典 | 瑞士 |
5 | 拉什米·米塔尔(Lakshmi Mittal) | 55 | 235 | 钢铁 | 印度 | 印度 |
6 | 保罗·艾伦(Paul Allen) | 53 | 220 | 投资(以投资微软著称) | 美国 | 美国 |
7 | 伯纳德·阿尔诺特(Bernard Arnault) | 51 | 215 | 服装(LVMH) | 法国 | 法国 |
8 | 沙特王储阿尔瓦利德·塔拉尔(Prince Alwaleed Bin Talal Alsaud) | 49 | 200 | 投资(持有花旗集团大量股份) | 沙特 | 中东及非洲 |
9 | 肯尼斯·汤姆森(Kenneth Thomson)及其家族 | 82 | 196 | 出版 | 加拿大 | 加拿大 |
10 | 李嘉诚(Li Ka·shing) | 77 | 188 | 多种经营 | 中国香港 | 中国香港 |
11 | 罗曼·阿布拉莫维奇(Roman Abramovich) | 39 | 182 | 石油 | 俄罗斯 | 英国 |
12 | 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 | 41 | 171 | 电脑 | 美国 | 美国 |
13 | 卡尔·阿尔巴切特(Karl Albrecht) | 86 | 170 | 零售/超市 | 德国 | 德国 |
14 | 谢尔顿·阿尔德森(Sheldon Adelson) | 72 | 161 | 娱乐/饭店 | 美国 | 美国 |
15 | 利利雅娜·贝当古(Liliane Bettencourt) | 83 | 160 | 化妆品(欧莱雅) | 法国 | 法国 |
15 | 劳伦斯·埃里森(Lawrence Ellison) | 61 | 160 | 高科技/甲骨文公司(Oracle) | 美国 | 美国 |
17 | 克里斯蒂·沃尔顿(Christy Walton) | 51 | 159 | 商业/沃尔玛 | 美国 | 美国 |
17 | 吉姆·沃尔顿(Jim Walton) | 58 | 159 | 商业/沃尔玛 | 美国 | 美国 |
19 | 罗布森·沃尔顿(Robson Walton) | 62 | 158 | 商业/沃尔玛 | 美国 | 美国 |
20 | 艾利斯·沃尔顿(Alice Walton) | 56 | 157 | 商业/沃尔玛 | 美国 | 美国 |
21 | 海伦·沃尔顿(Helen Walton) | 86 | 156 | 商业/沃尔玛 | 美国 | 美国 |
22 | 西奥·阿尔巴切特(Theo Albrecht) | 83 | 152 | 零售/超市 | 德国 | 德国 |
23 | 安曼西奥·奥特加(Amancio Ortega) | 70 | 148 | 服装(Zara) | 西班牙 | 西班牙 |
24 | 史蒂夫·巴尔默(Steven Ballmer) | 50 | 136 | 微软公司 | 美国 | 美国 |
25 | 阿奇姆·普莱米(Azim Premji) | 60 | 133 | 软件 | 印度 | 印度 |
26 | 塞吉·布林(Sergey Brin) | 32 | 129 | 互联网(Google创始人之一) | 美国 | 美国 |
27 | 拉里·佩奇(Larry Page) | 33 | 128 | 互联网(Google创始人之一) | 美国 | 美国 |
28 | 阿比盖尔·约翰逊(女)(Abigail Johnson) | 44 | 125 | 共同基金 | 美国 | 美国 |
29 | 纳赛尔·阿尔·卡拉菲及其家族(Nasser Al·Kharafi& family) | 62 | 124 | 建筑业 | 科威特 | 科威特 |
29 | 巴巴拉·科克斯·安东尼(女)(Barbara Cox Anthony) | 82 | 124 | 传媒 | 美国 | 美国 |
29 | 安妮·科克斯·钱伯斯(女)(Anne Cox Chambers) | 86 | 124 | 传媒 | 美国 | 美国 |
32 | 史蒂芬·皮尔森(Stefan Persson) | 58 | 123 | 服装(H&M) | 瑞典 | 瑞典 |
33 | 查尔斯·科赫(Charles Koch) | 70 | 120 | 石油 | 美国 | 美国 |
33 | 戴维·科赫(David Koch) | 65 | 120 | 石油 | 美国 | 美国 |
35 | 郭氏兄弟--郭炳湘(Walter Kwok)、郭炳江(Thomas Kwok)、郭炳联(Raymond Kwok) | 不详 | 116 | 地产(新鸿基地产) | 中国香港 | 中国香港 |
36 | 阿道夫·默克尔(Adolf Merckle) | 71 | 115 | 药物 | 德国 | 德国 |
37 | 苏莱曼·本·阿布杜·阿尔·拉吉 | 86 | 110 | 金融业 | 沙特 | 沙特 |
37 | 瓦吉特·阿莱克波罗夫(Vagit Alekperov) | 55 | 110 | 石油 | 俄罗斯 | 俄罗斯 |
37 | 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现意大利总理 | 69 | 110 | 传媒 | 意大利 | 意大利 |
37 | 李兆基(Lee Shau Kee) | 78 | 110 | 地产 | 中国香港 | 中国香港 |
41 | 弗拉吉米尔·拉辛(Vladimir Lisin) | 49 | 107 | 钢铁 | 俄罗斯 | 俄罗斯 |
42 | 迈克尔·奥托(Michael Otto)及其家族 | 62 | 104 | 零售业 | 德国 | 德国 |
43 | 皮埃尔·奥米得亚(Pierre Omidyar) | 38 | 101 | eBay创始人及主席 | 美国 | 美国 |
44 | 莱昂纳多·戴尔·维奇奥(Leonardo Del Vecchio) | 79 | 100 | 眼镜(Luxottica集团) | 意大利 | 意大利 |
44 | 米切尔·费雷罗(Michele Ferrero)及其家族 | 79 | 100 | 巧克力(金莎牌) | 意大利 | 摩纳哥 |
44 | 小弗雷斯特·玛尔斯(Forrest Mars Jr) | 74 | 100 | 糖果 | 美国 | 美国 |
44 | 杰奎琳·玛尔斯(Jacqueline Mars) | 66 | 100 | 糖果 | 美国 | 美国 |
44 | 约翰·玛尔斯(John Mars) | 69 | 100 | 糖果 | 美国 | 美国 |
44 | 维克多·维克塞尔伯格(Viktor Vekselberg) | 48 | 100 | 石油和铝业 | 俄罗斯 | 俄罗斯 |
50 | 米哈依尔·弗里德曼(Mikhail Fridman) 岁亿美元 | 41 | 97 | 银行业及石油 | 俄罗斯 | 俄罗斯 |
转自:方兴东观察
2006年3月13日
求助:Python Web的CGI下调用C++ Dll中再调用相对路径文件的问题。
求助:Python Web的CGI下调用C++ Dll中再调用相对路径文件的问题。
各位朋友,现在我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遇到过没有,遇到过的请指点一下。
我编写了一个
---------------------------------TestSimplePythonDll.cpp---------------------------------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TestPythonDll.h"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2()
{
ifstream file1("../data/1.txt");
ofstream file2("../data/2.txt");
string strTemp = "";
int type = 1;
while(getline( file1, strTemp, '\n') )
{
cout << strTemp << endl;
file2 << strTemp << endl;
type = 0;
}
file1.close();
file2.close();
cout << "Good" << endl;
return type;
}
---------------------------------------------------------------------------------------
---------------------------------TestSimplePythonDll.h---------------------------------
#include "Python.h"
#pragma comment(lib,"python24.lib")
#ifndef TestSimplePythonDll_H
#define TestSimplePythonDll_H
int main2();
static PyObject *TestSimplePythonDll_main2(PyObject *self, PyObject *args)
{
return ( PyObject * )Py_BuildValue( "i", main2() );
}
static PyMethodDef TestSimplePythonDllMethods[] = {
{"main2", TestSimplePythonDll_main2, METH_VARARGS},
{NULL, NULL}
};
extern "C" __declspec(dllexport) void initTestSimplePythonDll()
{
(void) Py_InitModule("TestSimplePythonDll", TestSimplePythonDllMethods);
};
#endif
---------------------------------------------------------------------------------------
这样在VC7下生成一个动态链接库TestSimplePythonDll.dll。
之后我编写了一个这样的py
---------------------------------TestSimplePythonDll.py---------------------------------
import cgi
import os
import sys
def printHeader( title ):
print """Content-type: text/html
"-//W#C//DTD XHTML 1.0 Strict//EN"
"DTD/xhtml-strict.dtd">
%s
""" % title
printHeader( "Test Dlls" )
os.chdir("C:\\Inetpub\\wwwroot\\")
import TestSimplePythonDll
result = TestSimplePythonDll.main2()
print "Good:%s" % result
print ""
---------------------------------------------------------------------------------------
然后我在IIS的默认文件夹下放置了这个py文件和动态链接库文件,以及需要的data/1.txt文件。
然后我在IE中打开http://127.0.0.1/TestSimplePythonDll.py
这个时候出现的总是
Good:1
从而我知道在main2函数中没有能够执行type = 0;这句。
这样就出现了问题。我觉得可能是python下调用C++的DLL再调用相对路径下的文件就不能正确的定位。
不知道各位大虾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问题有点罗嗦,还请多多见谅,谢谢!
各位朋友,现在我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遇到过没有,遇到过的请指点一下。
我编写了一个
---------------------------------TestSimplePythonDll.cpp---------------------------------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TestPythonDll.h"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2()
{
ifstream file1("../data/1.txt");
ofstream file2("../data/2.txt");
string strTemp = "";
int type = 1;
while(getline( file1, strTemp, '\n') )
{
cout << strTemp << endl;
file2 << strTemp << endl;
type = 0;
}
file1.close();
file2.close();
cout << "Good" << endl;
return type;
}
---------------------------------------------------------------------------------------
---------------------------------TestSimplePythonDll.h---------------------------------
#include "Python.h"
#pragma comment(lib,"python24.lib")
#ifndef TestSimplePythonDll_H
#define TestSimplePythonDll_H
int main2();
static PyObject *TestSimplePythonDll_main2(PyObject *self, PyObject *args)
{
return ( PyObject * )Py_BuildValue( "i", main2() );
}
static PyMethodDef TestSimplePythonDllMethods[] = {
{"main2", TestSimplePythonDll_main2, METH_VARARGS},
{NULL, NULL}
};
extern "C" __declspec(dllexport) void initTestSimplePythonDll()
{
(void) Py_InitModule("TestSimplePythonDll", TestSimplePythonDllMethods);
};
#endif
---------------------------------------------------------------------------------------
这样在VC7下生成一个动态链接库TestSimplePythonDll.dll。
之后我编写了一个这样的py
---------------------------------TestSimplePythonDll.py---------------------------------
import cgi
import os
import sys
def printHeader( title ):
print """Content-type: text/html
"-//W#C//DTD XHTML 1.0 Strict//EN"
"DTD/xhtml-strict.dtd">
""" % title
printHeader( "Test Dlls" )
os.chdir("C:\\Inetpub\\wwwroot\\")
import TestSimplePythonDll
result = TestSimplePythonDll.main2()
print "Good:%s" % result
print ""
---------------------------------------------------------------------------------------
然后我在IIS的默认文件夹下放置了这个py文件和动态链接库文件,以及需要的data/1.txt文件。
然后我在IE中打开http://127.0.0.1/TestSimplePythonDll.py
这个时候出现的总是
Good:1
从而我知道在main2函数中没有能够执行type = 0;这句。
这样就出现了问题。我觉得可能是python下调用C++的DLL再调用相对路径下的文件就不能正确的定位。
不知道各位大虾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问题有点罗嗦,还请多多见谅,谢谢!
2006年3月12日
种下希望,收获未来
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到了。回忆去年的今天,我在我们哈工大种下了“机器学习”讨论的种子(详见:HIT-MachineLearningGroup-SVM-Review 让交流成为习惯--记机器学习小组第一次活动-SVM综述),去年的一年这个种子“发育”的不是很好,因为后期举办了第二次后就随着我到北京的学习而中断下来。这个种子还在我的心目中萌发和孕育着,我一定会在今年再把这个活动组织起来。但是再举行的活动我一定要向国外的类似小组好好学习,争取结合我们学校以及哈尔滨的特色办出我们自己的风格,让它顽强而且健康快乐的生长起来直到生根发芽。
植树节是一个种下希望,收获未来的日子。今天我和亚杰非常的开心。早上我们到哈尔滨最大的花鸟鱼市场买回了我们一直期盼的防辐射的最佳植物“金琥”(一种非常好的仙人掌科植物)。在附近的佳乐福超市我们好好的享用乐一顿午餐,在那里逛起来感觉真的很好,偌大的一个超市几乎什么都有卖的。以后一定经常去逛逛。
有人问,生活是什么?我觉得生活是锅碗瓢盆之外的乐章。晚上我们逛了很多个地方,准备购买一个能够炒菜的锅。我们想要好好的在周末品尝一些自己喜欢而且能够做到的小菜。这或许是调节一周紧张的学习生活很好的方式吧。终于在忙碌了几个小时以后我们如愿以偿,争取在下周末能够好好的做出一道好菜。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缺少的是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感觉。
今年植树节,高兴!
植树节是一个种下希望,收获未来的日子。今天我和亚杰非常的开心。早上我们到哈尔滨最大的花鸟鱼市场买回了我们一直期盼的防辐射的最佳植物“金琥”(一种非常好的仙人掌科植物)。在附近的佳乐福超市我们好好的享用乐一顿午餐,在那里逛起来感觉真的很好,偌大的一个超市几乎什么都有卖的。以后一定经常去逛逛。
有人问,生活是什么?我觉得生活是锅碗瓢盆之外的乐章。晚上我们逛了很多个地方,准备购买一个能够炒菜的锅。我们想要好好的在周末品尝一些自己喜欢而且能够做到的小菜。这或许是调节一周紧张的学习生活很好的方式吧。终于在忙碌了几个小时以后我们如愿以偿,争取在下周末能够好好的做出一道好菜。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缺少的是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感觉。
今年植树节,高兴!
2006年3月11日
[收藏]答辩后的感悟
原文廉洁:答辩后的感悟
jake(sage)于2006-03-10 16:17:49时在大作:答辩后的感悟中提到:
前天刚刚完成博士答辩,论文题目是:《基于Agent的计算经济学建模方法及其关键技术研究》,一直忙忙碌碌的,今天终于有心思坐下来好好总结总结,其实也没什么,完全是个人化的意识流。总结一下自己在这么多年来学习的感悟。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觉得这一点对于我来说太重要了,它是永恒的动力,只有你真正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你才会一直坚持下去。记得一位外国朋友曾经说过,你们中国人都获得比较累,为了很多事情而竞争,但是往往很少有人在做自己的事情。问问那么多人为什么要考硕士、博士?不就是为了得到一个高学历,找一份好工作吗?
然而,按照我个人的观点,如果真的想找一份好工作,还能挣钱的,就一定不要读书。要知道读书这几年实际上是耽误时间。尤其是你本身并不喜欢做学位,并不热爱你研究的东西,那就更加不要把年轻的生命白白浪费在这无趣的学术官僚体系中。然而,现在还有很多人都觉得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就去读个研究生吧!看看这样的话,大家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学术水平一直这么低了!
2、追逐前卫思想,避免局部最优
曾经有人这样比喻个:把科学研究比喻成一条大河,那么国际学术界就构成了这条大河的主流,那么中国的很多学者都在干什么?他们没有沿着主流走而是在主流旁边形成了一个一个的小池塘,不停在这些池塘里面扑腾。
当然,搞学问的绝对不能随波逐流,但是陷入自己的小圈子也是非常危险的。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对国外的很多研究不闻不问,而是一味走自己的路。我自己也曾经很多次犯过这样的错误,在一两个小问题上有了一定的见解就沾沾自喜了。后来仔细研究别人的成果才发现,其实这些问题别人以另外一种形式早就解决了!
读到博士以后,我才越来越感觉到国际化的重要性。当我接触到了真正的复杂性科学以后我才深深感觉到自己落后国际前沿已经20年了!而且很多时候不仅仅是学术思想的落后,也是整个世界观的落后,对很多很多事物和看法的落后。这是相当可怕的。
我是一个喜欢前卫思想的人,什么电子音乐、行为艺术、独立电影、后现代文化都愿意懂一些。当然,这是个人的价值观并不一定可取,但是我觉得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面,不仅仅是学术思想在发生改变,很多时候是社会大潮流早已经改变了,科学思想才会慢慢改变。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超级女声”现象明显就体现了基于个体的、互动的思维范式能够成功。设计这个节目的人就是不自觉地把握住了基于个体的思维方式,所以即使复杂性思维在社会还没有普及开,但是整个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运用这样的思想了。
不停地接触前卫的事物绝对有助于我们跳出局部最优点和学术中的小河流。比如,我们应该常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现在的孩子们都在关心什么,他们最爱玩什么?现在的音乐有什么新的发展?艺术是否出现了新的流派?这些看似无关的问题其实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思想意识。
3、渐进发展,将自己推至混沌边缘
思想前卫了以后既是一件好事儿,又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因为过于超前的思想往往不被别人理解,尤其是不能被目前的主流、当权派还有官僚机构理解。这意味着一个持久的斗争关系。
刚刚读研的时候,我是个小愤青,那时候听的是朋克音乐,满脑子似乎仅仅有反叛和砸破一切的斗志。但是没多久我就发现这样子绝对行不通的。生物体需要适应环境,中国思想讲究以柔克刚。于是我认识到,如果要想真正去反叛,去改变一些东西,就必须认识到斗争的持久性。
如果把反叛、创新看作一种混沌的力量,那么,人生还需要秩序的力量,需要把混沌平和到秩序的边缘。于是我选择了沉默,选择了妥协、选择了权宜。但是这些妥协和权宜绝对是为了更大的反叛,追求自己更大的理想。在读博士的几年期间,我曾经经历过最痛苦的时期,为了追逐自己喜爱的学科,我放弃了以前的研究思路,一切几乎重来。而且,最要命的是你并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对还是不对,在一个没有导师帮忙,没有环境反馈的前提下,继续前行。
现在有好多学生问过我,如何来寻找一个能够新兴学科的好环境?我的答案也许过于悲观,但是在中国,这样的环境真的少得可怜。所以,没有办法,老天爷不给我们提供的东西,我们自己来提供吧。不要忘记,生物体在适应环境的前提下还能够改变环境呢!
说了一些不相关的东西,不过对于人生,这点认识还是很有趣的。接下来,我将踏上一段新的道路,无论是学术上还是人生上。
原文廉洁:答辩后的感悟
jake(sage)于2006-03-10 16:17:49时在大作:答辩后的感悟中提到:
前天刚刚完成博士答辩,论文题目是:《基于Agent的计算经济学建模方法及其关键技术研究》,一直忙忙碌碌的,今天终于有心思坐下来好好总结总结,其实也没什么,完全是个人化的意识流。总结一下自己在这么多年来学习的感悟。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觉得这一点对于我来说太重要了,它是永恒的动力,只有你真正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你才会一直坚持下去。记得一位外国朋友曾经说过,你们中国人都获得比较累,为了很多事情而竞争,但是往往很少有人在做自己的事情。问问那么多人为什么要考硕士、博士?不就是为了得到一个高学历,找一份好工作吗?
然而,按照我个人的观点,如果真的想找一份好工作,还能挣钱的,就一定不要读书。要知道读书这几年实际上是耽误时间。尤其是你本身并不喜欢做学位,并不热爱你研究的东西,那就更加不要把年轻的生命白白浪费在这无趣的学术官僚体系中。然而,现在还有很多人都觉得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就去读个研究生吧!看看这样的话,大家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学术水平一直这么低了!
2、追逐前卫思想,避免局部最优
曾经有人这样比喻个:把科学研究比喻成一条大河,那么国际学术界就构成了这条大河的主流,那么中国的很多学者都在干什么?他们没有沿着主流走而是在主流旁边形成了一个一个的小池塘,不停在这些池塘里面扑腾。
当然,搞学问的绝对不能随波逐流,但是陷入自己的小圈子也是非常危险的。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对国外的很多研究不闻不问,而是一味走自己的路。我自己也曾经很多次犯过这样的错误,在一两个小问题上有了一定的见解就沾沾自喜了。后来仔细研究别人的成果才发现,其实这些问题别人以另外一种形式早就解决了!
读到博士以后,我才越来越感觉到国际化的重要性。当我接触到了真正的复杂性科学以后我才深深感觉到自己落后国际前沿已经20年了!而且很多时候不仅仅是学术思想的落后,也是整个世界观的落后,对很多很多事物和看法的落后。这是相当可怕的。
我是一个喜欢前卫思想的人,什么电子音乐、行为艺术、独立电影、后现代文化都愿意懂一些。当然,这是个人的价值观并不一定可取,但是我觉得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面,不仅仅是学术思想在发生改变,很多时候是社会大潮流早已经改变了,科学思想才会慢慢改变。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超级女声”现象明显就体现了基于个体的、互动的思维范式能够成功。设计这个节目的人就是不自觉地把握住了基于个体的思维方式,所以即使复杂性思维在社会还没有普及开,但是整个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运用这样的思想了。
不停地接触前卫的事物绝对有助于我们跳出局部最优点和学术中的小河流。比如,我们应该常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现在的孩子们都在关心什么,他们最爱玩什么?现在的音乐有什么新的发展?艺术是否出现了新的流派?这些看似无关的问题其实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思想意识。
3、渐进发展,将自己推至混沌边缘
思想前卫了以后既是一件好事儿,又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因为过于超前的思想往往不被别人理解,尤其是不能被目前的主流、当权派还有官僚机构理解。这意味着一个持久的斗争关系。
刚刚读研的时候,我是个小愤青,那时候听的是朋克音乐,满脑子似乎仅仅有反叛和砸破一切的斗志。但是没多久我就发现这样子绝对行不通的。生物体需要适应环境,中国思想讲究以柔克刚。于是我认识到,如果要想真正去反叛,去改变一些东西,就必须认识到斗争的持久性。
如果把反叛、创新看作一种混沌的力量,那么,人生还需要秩序的力量,需要把混沌平和到秩序的边缘。于是我选择了沉默,选择了妥协、选择了权宜。但是这些妥协和权宜绝对是为了更大的反叛,追求自己更大的理想。在读博士的几年期间,我曾经经历过最痛苦的时期,为了追逐自己喜爱的学科,我放弃了以前的研究思路,一切几乎重来。而且,最要命的是你并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对还是不对,在一个没有导师帮忙,没有环境反馈的前提下,继续前行。
现在有好多学生问过我,如何来寻找一个能够新兴学科的好环境?我的答案也许过于悲观,但是在中国,这样的环境真的少得可怜。所以,没有办法,老天爷不给我们提供的东西,我们自己来提供吧。不要忘记,生物体在适应环境的前提下还能够改变环境呢!
说了一些不相关的东西,不过对于人生,这点认识还是很有趣的。接下来,我将踏上一段新的道路,无论是学术上还是人生上。
原文廉洁:答辩后的感悟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