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25日

又是王垠

昨天的blog中提到的文章完全用Linux工作,摈弃Windows在文尾才提到原来作者就是王垠。他的这篇文章已经在Linux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这两天看到周围很多同学在看一篇文章清华梦的粉碎—写给清华大学的退学申请。原本以为和以往看到过的描述读博期间遇到的寒心往事差不多也就没有关注。今晨打开电脑,这篇文章又出现在我的Gmail论坛邮件里面,打开链接后发现作者又是“王垠”。联想到昨日的文章,不禁想了解一下这位大侠究竟是何方神圣。

他的文章从他儿时的经历开始。看着他探索自然观察周围的那种兴奋时,我忘了文章的标题,因为这种东西彷佛在自己身上出现了共振。自己小时候也有过类似的情形出现。文章在描述他的高中生涯时发出了对中国高中教育的控诉。到大学时,文章中最扎眼的就是一位老师在签字时说的话以及在和他的兄弟们告别宴上一位同学的肺腑之言。写到作者到了清华还是他的硕博之路后就开始了他对“什么是研究?”的探索。《计算几何》课程中体会到了研究的乐趣。之后和导师以及副导师在论文上的斗争是作者最为激烈的感受。作者生活中体会到的大学研究不过了了,很难将他心底儿时积攒下来的那种发现创新欲望发挥出来。最终导致了作者的退学申请。

这篇文章写于9月22日,也就是三天前。他也许会出国去寻找他所期望的研究乐土。网上有人评论这篇文章,说是作者的决断或许偏激,但是所提到的现象在大学中确实存在,论文其实已经成了衡量科研的唯一标准,没有人更好的过问科研成果的转化问题。

或许王垠的案例中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中国当前高等教育科研的现状。说来很巧,王垠家在眉山,那个地方和我的家乡峨眉山非常的近,也就三十公里之遥吧。王垠是硕博连读,我也是。想到此,自然会问自己,“我会遇到王垠的这种情况么?”。

有人列出他的经历,对于未曾经历类似情形的人是一种教训。我应该尽量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事实上,我现在感受的科研还没有出现王垠遇到的情形。王垠文章中提到的那种类似国外大学的 Common Room在我们学校里面已经有很好的形式。我们实验室举办的reading group&coding group以及我在学校里面和另外一位师兄发起的machine learning group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我的老师对于我组织类似活动是极大支持的。在我所在的实验室中体会到的是一种研究的自由,那种自由的空间是非常明显的。老师的开明和言传身教让我觉得我的硕博连读是我正确的选择。

或许应该感谢作者的这篇文章,让我多了一个审视自己的机会。现在的我更加深信自己的连读是正确的。我也要感谢我的老师以及我所在的实验室HIT-IR-LAB


ps:在王垠的个人主页(清华)上面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大家不妨上去看看。

1 条评论:

Bill Lang 说...

Comment's author: victor
09/25/2005 08:42:13 PM
他写的帖子,很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