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3日

[收藏]读博士有什么用?

如果说读书无用或者不重视学历是一种极端,那么唯学历论也同样是一种极端。博士是中国学位中最高的一个等级,如果走向唯学历论,读博士也就会变得千奇百怪。也就会提出读博士有什么用的问题。

  现在高校似乎都在追随一个目标——申博、申硕,好像高等院校的等级差异就是由硕士或者博士点多少决定的,这些博士点设置是不是够条件,整个评审的结果有时也耐人寻味。别的就不说了,我见过这样的博士,他先报考的硕士,硕士没录取,后来又去考博士,结果博士到录取了。看起来很奇怪,其实不奇怪,因为这个博士点是一个冷门,没有人报考,因此录取了。所以说博士点的设置和录取的标准也就耐人寻味了。

  如果说高考是一座独木桥,现在这个独木桥延伸了,延伸到硕士,甚至到博士。如果是社会就业竞争造成的,如果读博士就是为了就业,我以为这太狭隘了。

  许多学子学士毕业,读硕士,硕士毕业读博士,然后再进流动站,流动站出来应当是在所学的领域非常有建树了,这些学子也是而立之年了。可是国内一些学科在国际上落后了许多,但确实又培养了不少博士,可是这些学科总是上不去,不能不说我们在博士的培养上是有一些问题。

  许多大学在职的教师申请读博士,我以为很正常,因为自己学校这个专业的条件较差,走出去进修是必要的。可是许多人读博士的目的就是为了评职称,博士论文就是晋级教授的门票,等到教授职称一拿到手,就不再做啥学问了。有一些教授申请了不少课题,经费花了不少,课题做得很一般,有的还是造假,并且不愿意为本科生上课,你说中国高等教育如何进步?

  更奇怪的是我见过一个大学的教授已经是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其本人和所从事的专业在国内也小有名气,年纪已过半百竟然也去读博士。他读博士的动机至少有三个版本:嫌自己学校试验水平太差,借读博士的名义到条件更好的学校从事专业研究;嫌自己学校的水平太差,读了博士后以便往后好跳槽;现在虽是系主任,要往校长的位置上爬,必须是要有博士学位,动机究竟是啥?只有他自己说得清楚。

  现在读博士为了当官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政府官员中高学历的人数在增多,有许多人都是博士,有的还是博士生的导师,博士当官能不提高执政能力也需要讨论。有些人读完博士就升官,原来读的专业由此就放弃了,人们不禁要问那你读这个专业干啥?朱永新先生这样的官员是研究教育的,那么去当主管教育的官员也无可厚非。一些博士乃至博士生导师放弃原来的专业去当官,也成了一种气候,如果是当官比做学问要容易多了,我看执政能力也难提高。政府官员把学历提高了,执政官员如果不懂具体的法律和政策,都是博士也不一定解决执政中的水平问题。另一方面这些博士就要放弃原来的专业,这个损失谁买单?

  中国的博士的心理问题也值得研究,有许多博士压力大啊,有的都自杀了,大部分原因是做不出成果,这些人不挤进这个行列就没有这个压力了。有的博士去乞讨,我想也是心理问题,除了成果可能还有待遇问题。

  有一个学者和我聊天,他说一个人一生也许有许多选择,例如读本科的时候学习的是这个专业,然后又跨越到另一个专业读了硕士,在读博士的时候又换了一个专业。这位学者以为这种转换是很正常的,有的人在这种转换中寻找到自己关注研究的方向,于是也容易出成绩,既然有了喜爱的研究方向,或者已经找到发展的方向就应当把这个方向研究到底。那种随便申请一个学位,毕业后就是为了当官,这种读博士的意义实在不大。世界上所有学有成就的人都是具有执著专一的特征,是不是读过博士并不是关键。博士学位的设置从根本上是为了促进这些专业人才在专业导师指导下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如果对此专业根本没有兴趣,而是为了一种功利,必然弊大于利,而且学术腐败也就随之而生。

  为了当官读博士,也不是少数,不仅是资源的浪费,也让博士学位庸俗化。可以断定这种人当官也当不好,其中有些人还心术不轨。

  博士专业的设置在于精,而不能泛;在于深,而不在于滥;在于实,而不在于名;在于用,而不在于利。让人们看到如果读博士有了强烈的功利色彩,那么博士学位的价值就随之陡降。科教兴国需要大量高级知识分子,并非读书无用。如果把读书变成功利色彩很重,一些博士的心理压力也就会非常沉重,应该说做学问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不论它多么辛苦,如果真是在做学问,心理一定会很坦然,有压力不会在心理出现;当研究有了成果也就有了最大的满足。我们要看到今天的博士生以及毕业的博士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首先应当反省读博士的动机,反省一下做学问目的。笔者以为如果动机有了问题,那么更严重的问题就是如此博士的培养还会危及社会的发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