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11日

[收藏]答辩后的感悟

原文廉洁:答辩后的感悟

jake(sage)于2006-03-10 16:17:49时在大作:答辩后的感悟中提到:
前天刚刚完成博士答辩,论文题目是:《基于Agent的计算经济学建模方法及其关键技术研究》,一直忙忙碌碌的,今天终于有心思坐下来好好总结总结,其实也没什么,完全是个人化的意识流。总结一下自己在这么多年来学习的感悟。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觉得这一点对于我来说太重要了,它是永恒的动力,只有你真正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你才会一直坚持下去。记得一位外国朋友曾经说过,你们中国人都获得比较累,为了很多事情而竞争,但是往往很少有人在做自己的事情。问问那么多人为什么要考硕士、博士?不就是为了得到一个高学历,找一份好工作吗?
然而,按照我个人的观点,如果真的想找一份好工作,还能挣钱的,就一定不要读书。要知道读书这几年实际上是耽误时间。尤其是你本身并不喜欢做学位,并不热爱你研究的东西,那就更加不要把年轻的生命白白浪费在这无趣的学术官僚体系中。然而,现在还有很多人都觉得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就去读个研究生吧!看看这样的话,大家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学术水平一直这么低了!

2、追逐前卫思想,避免局部最优
曾经有人这样比喻个:把科学研究比喻成一条大河,那么国际学术界就构成了这条大河的主流,那么中国的很多学者都在干什么?他们没有沿着主流走而是在主流旁边形成了一个一个的小池塘,不停在这些池塘里面扑腾。
当然,搞学问的绝对不能随波逐流,但是陷入自己的小圈子也是非常危险的。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对国外的很多研究不闻不问,而是一味走自己的路。我自己也曾经很多次犯过这样的错误,在一两个小问题上有了一定的见解就沾沾自喜了。后来仔细研究别人的成果才发现,其实这些问题别人以另外一种形式早就解决了!
读到博士以后,我才越来越感觉到国际化的重要性。当我接触到了真正的复杂性科学以后我才深深感觉到自己落后国际前沿已经20年了!而且很多时候不仅仅是学术思想的落后,也是整个世界观的落后,对很多很多事物和看法的落后。这是相当可怕的。
我是一个喜欢前卫思想的人,什么电子音乐、行为艺术、独立电影、后现代文化都愿意懂一些。当然,这是个人的价值观并不一定可取,但是我觉得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面,不仅仅是学术思想在发生改变,很多时候是社会大潮流早已经改变了,科学思想才会慢慢改变。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超级女声”现象明显就体现了基于个体的、互动的思维范式能够成功。设计这个节目的人就是不自觉地把握住了基于个体的思维方式,所以即使复杂性思维在社会还没有普及开,但是整个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运用这样的思想了。

不停地接触前卫的事物绝对有助于我们跳出局部最优点和学术中的小河流。比如,我们应该常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现在的孩子们都在关心什么,他们最爱玩什么?现在的音乐有什么新的发展?艺术是否出现了新的流派?这些看似无关的问题其实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思想意识。

3、渐进发展,将自己推至混沌边缘
思想前卫了以后既是一件好事儿,又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因为过于超前的思想往往不被别人理解,尤其是不能被目前的主流、当权派还有官僚机构理解。这意味着一个持久的斗争关系。
刚刚读研的时候,我是个小愤青,那时候听的是朋克音乐,满脑子似乎仅仅有反叛和砸破一切的斗志。但是没多久我就发现这样子绝对行不通的。生物体需要适应环境,中国思想讲究以柔克刚。于是我认识到,如果要想真正去反叛,去改变一些东西,就必须认识到斗争的持久性。
如果把反叛、创新看作一种混沌的力量,那么,人生还需要秩序的力量,需要把混沌平和到秩序的边缘。于是我选择了沉默,选择了妥协、选择了权宜。但是这些妥协和权宜绝对是为了更大的反叛,追求自己更大的理想。在读博士的几年期间,我曾经经历过最痛苦的时期,为了追逐自己喜爱的学科,我放弃了以前的研究思路,一切几乎重来。而且,最要命的是你并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对还是不对,在一个没有导师帮忙,没有环境反馈的前提下,继续前行。
现在有好多学生问过我,如何来寻找一个能够新兴学科的好环境?我的答案也许过于悲观,但是在中国,这样的环境真的少得可怜。所以,没有办法,老天爷不给我们提供的东西,我们自己来提供吧。不要忘记,生物体在适应环境的前提下还能够改变环境呢!

说了一些不相关的东西,不过对于人生,这点认识还是很有趣的。接下来,我将踏上一段新的道路,无论是学术上还是人生上。




原文廉洁:答辩后的感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