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早来到实验室,看到618有博士答辩。题目是:开放层次式系统的生存性增强技术研究。出于对这个题目中“生存性”和“增强”的好奇,8:30我坐在了最后一排,开始等待答辩的开始。
答辩博士1988年就已经硕士毕业,2000年开始读博,四年时间就完成了博士学位。他在论文反面着实厉害,共有10篇文章,一篇国际期刊,三篇一级,三篇SCI,一篇EI,两篇国际会议。答辩开始时介绍了一些自组织生存系统原理,后来是资源发现等一些问题。后来讲到了一个“易碎性”的基本概念和实验结果。整个介绍没有什么精彩之处。反倒是教授们的提问甚为有趣,我也从中学到了一些新的东西。
答辩委员会中王义和老师对那个“易碎性”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置疑。博士报告中提到的概念非常的模糊,整个概念的定义方法就是定性的描述了一下,提到一些“概率很大”之类的修饰语。但是王老师反问“什么较概率很大”时,却没了下文。其中一位老师也指出了这个问题,提出意见是需要讲基本概念采用定量描述,不要有任何的歧义。
还有一点是英文摘要的重要性。英文摘要反映了博士生的英文水平,必须要认认真真的撰写。
最后一点是在验证理论成果的时候必须将理论结果进行非常细致完备的验证和分析。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大一大二时的大学物理实验,那时候每个式样都要求非常认真的撰写实验报告。现在回想起来才真正的领悟到大学物理实验的重要性。是的,那个时候的训练培养了我们科学严谨的作风。实验必须填写实验报告,这一点以后必须一贯的执行下去。
下午实验室进行了本学期最后一次例会,刘老师主讲了《怎样做研究》。记得这是刘老师第三次在实验室主讲这个话题了。每次的内容都比上一次深入很多。今天的报告尤为精彩。从方法,内容,注意事项,等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讲述。真个过程刘老师的幽默、严谨,让我再次领略了刘老师的风采。研究兴趣非常重要,研究兴趣是可以逐渐培养的,当然最终还是需要靠自己的努力。科学大海,不择细流,需要经常吸纳其他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做研究,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道。基本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做研究必须要养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态度,否则不可能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刘老师再次给我们讲述了深蓝之父许峰雄从事一项研究的前提:“有足够兴趣” 并且 “能够做到世界第一” 并且 “能够产生经济效益”。
做研究过程中存在一种螺旋上升的循环:读(30%)-> 想(20%)->做(20%)->写(30%)->读……。这个过程必须认认真真的贯彻。
做研究讲求深度,浮在表面很可能作出和别人重度的研究。需要扎扎实实的做,深入到里面有才会产生高水平的成果。研究中需要对数据敏感的分析,特别是对于出错的数据需要主条分析原因和改经的方法。
研究也需要和别人的交往。弱国无外交。必须把自己的研究做深做透后才会有和别人谈判、交流的基础。
刘老师的报告结束后进行了实验室的Pd.D term check。主要讲述的大家研究中的一些情况。讲述模板是
1.国际上在做些什么
2.当前的热点和难点是什么
3.准备解决哪几个难点
4.准备如何解决
接下来就是实验室的各位博士生讲述他们的工作。报告中刘老师也有很多的点评,对我而言值得借鉴之处总结如下:
1.任何概念、定义必须精确
2.构建语料时需要详细设计和准备
3.密切跟踪你所在领域的牛人
4.一年级时必须达到的要求是编程过关,实现编程无障碍的状态
体会颇多,似有杂乱之嫌,仅做记录。
Comment's author: simply
回复删除01/22/2005 04:16:14 PM
这个想法很对,以前都没注意,真是受教了,科学的严谨要求我们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