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嘉诚全传》感
billlangjun的读书笔记。阅读时间:2014.02.17-2014.02.24。笔记整理时间:2014.02.25。于新加坡
读名人传记总觉讲的都是发生过的事情,读起来更觉得真实些,有实际意义些。以前对李嘉诚的听闻总是零零散散,最大的印象莫过于知道他很有钱,最近还在参与一个人造鸡蛋的事情。偶然间读到了《李嘉诚全传》一书,零散的花了一周时间才将这本书读完。李嘉诚的经历非常鼓舞人心,因为他是完全从零做起的。当然,他的从零做起是在他读初中的时候。少年时代国家的不幸以及家族的不幸,逼迫他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世间的人情冷暖磨练了他的意志,儿时父亲的儒家教诲更是对他影响一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他少年的经历那就是,千金难买少时贫。凭借着他的毅力以及对家庭的重担,他一点一滴的成长起来,沉淀下来的是那一份厚厚的执着、智慧以及财富。他独立资助汕头大学的创立及发展也是美谈。除了早起的塑料工业,随后主要的房地产事业,他还涉及了IT的3G事业以及中医药事业。他还是一个股海高手。
最为根本的,我觉得还是他的为人处事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
摘录了一些传记中的片段,并做了适当的归类。
共9个类别
一、塑胶厂的初次创业经历
二、房地产事业
三、投资相关
四、为人处事
五、创立事业
六、公司相关
七、慈善
八、培养孩子
九、互联网
-----------------------------------
一、塑胶厂的初次创业经历
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长江之源头,仅涓涓细流,东流而去,容纳无数支流,形成汪洋之势,日后的长江塑胶厂,发展势头也会像长江一样,由小到大。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未来的长江集团,也应该为中国人引以自豪。长江浩荡万里,具有宽阔的胸怀,一个有志于实业的人,理当扬帆万里,破浪前进,去创建宏图伟业。”
李嘉诚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毅然辞工,独立创业。他拥有全盘经营塑胶厂的经验,他回忆塑胶公司的经历时感慨道:“这段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好锻炼,尤其是做推销员,使我学会了不少东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有这些,是我今天10亿、100亿也买不到的。
李嘉诚从不认为他的积蓄,是他赚来省出的,他总是对他人说:“我之所以能拿出一笔钱创业,是母亲勤俭悭省的结果。我每赚一笔钱,除日常必用的那部分,全部交给母亲,是母亲精打细算维持全家的生活。我能够顺利创业,首先得感谢母亲,其次要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的人。”
李嘉诚身为老板,同时又是操作工、技师、设计师、推销员、采购员、会计师、出纳员,草创阶段,什么事都是他一脚踢。李嘉诚曾做过塑胶裤带公司总经理,两者毕竟不同。塑胶裤带公司产销已步入正轨,而这里是白手起家。李嘉诚是以小学生的态度,来做他所做的一切。
李嘉诚发迹的经过,其实是一个典型青年奋斗成功的砺志式故事,一个年轻小伙子,赤手空拳,凭着一股干劲勤俭好学,刻苦而劳,创立出自己的事业王国。他常言:追求理想是驱使人不断努力的最主要因素。”
不怕没生意做,就怕做断生意。
被裁减员工,又回来上班,李嘉诚还补发了离厂阶段的工薪。
经历过这次挫折和磨难,李嘉诚又成熟了许多,他给自己立下座右铭: “稳健中寻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
设计师做出不同色泽款式的“蜡样”,李嘉诚带着蜡花走访不同消费层次的家庭。最后确定一批蜡花作为开发产品
填补空白的产品,很容易卖高价。李嘉诚不这样想,价格昂贵,必少有人问津。他经过成本预算,批量生产的塑胶花,成本并不高。只有把价格定在大众消费者可接受的适中水平,才会掀起消费热潮。卖得快,必产得多,“以销促产”比“居奇为贵”更符合商界的游戏规则。
李嘉诚到亲友中集资招股,筹集的资金用于租赁厂房,添置设备。他赴意大利考察塑胶花,同时对欧洲的企业结构和管理方式抱有浓厚的兴趣。他深知私家企业财力单薄,发展缓慢。他看好股份制企业,他决定分两步走。第一步,组建合伙性的有限公司;第二步,发展到相当规模时,申请上市,成为公众性的有限公司。
长江公司的塑胶花牢牢占领了欧洲市场,营业额及利润成倍增长。1958年,长江公司的营业额达一千多万港元,纯利一百多万港元。塑胶花为李嘉诚赢得平生的第一桶金,也赢得了“塑胶花大王”的称号。 三十而立—李嘉诚是年30周岁。
李嘉诚回首这段岁月时说: “虽历经坎坷,但从未彷徨。” “我深刻感受到:资金,它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生命的源泉;信誉、诚实,也是生命,有时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
二、房地产事业
卖楼花是霍英东于1954年首创,他一反地产商整幢售房或据己出租的做法,在楼宇尚未兴建之前,就将其分层分单位(单元)预售,得到预付款,即可动工兴建。卖家用买家的钱建,地产商还可拿地皮和未成的物业拿到银行按揭(抵押贷款),真可谓一石二鸟。
他兴建收租物业,资金回笼缓慢。但他看好地价楼价及租金飚升的总趋势。收租物业,虽不可像发展物业(建楼卖楼)那样牟取暴利,却有稳定的租金收入,物业增值,时间愈往后移,愈能显现出来。
置地不求近利,注重长期投资。今后长江,也将以收租物业为主。
李嘉诚并非夜郎自大,说大话空话。他有的放矢,把置地当成靶子,在心理上先把置地“吃”透。
经过深思熟虑的李嘉诚,毅然采取惊人之举:人弃我取,趁低吸纳。
李嘉诚欲擒故纵,使西门如坠五里雾中。
-----------------------------------
三、投资相关
在这股风起云涌的炒风中,李嘉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买空卖空是做生意的大忌,投机地产犹如投机股市,“一夜暴富”的后面,往往就是“一朝破产”。
李嘉诚还意识到:股票升水如此神速,那么缩水也就会是瞬间之事。证券市场变幻急速且无常;风险会远远大于其他市场。
李兆基口讷,不善言谈,亦不喜出风头。不过,他有几句经营之道深为业界赏识:“先疾后徐,先声夺人,徐图良策”,“低潮时吸纳,高潮时吐出”。
李嘉诚真正发迹,是靠地产股市。他的扩张史,无疑是一部中小地产商借助股市杠杆,急剧扩张的历史。以小搏大,层层控股。到1990年年初,李嘉诚以他私有的98亿余元资金,控制了市值900多亿元的长实系集团
李嘉诚在股市的作风,一如他在地产一样,“人弃我取”,“低进高出”。
李嘉诚是股海的弄潮人,每一次大进大出,几乎都能准确地把握时机,预测股市未来的走势。股市的兴旺与衰微,大都与政治经济因素有直接关系,大致有一定的规律性。古人云“功夫在诗外”,李嘉诚时机掐得准,是他不时关注整个国际间时势的结果
马世民在会见《财富》记者时说:“李嘉诚是一位最纯粹的投资家,是一位买进东西最终是要把它卖出去的投资家。”
一位经济评论家说:“若在20世纪80年代初,李嘉诚投资一间公司,就要将其控得并做它的主席。从80年代末起,他已鲜有大规模的收购计划,较偏重于股票投资。他的集团委实太庞大了,他的精力智力都不够应付同时管理多间大型公司。他只有透过债券股票投资,利用富有进取心的商家为他赚钱生利,虽不如自己投资自己经营获利大,却比较省力。”
李嘉诚、马世民以及长江副主席麦理思,穿梭于太平洋上空。1986年12月,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撮合下,李氏家族及和黄透过合营公司Union Faith投资32亿港元,购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股权。时值世界石油价格低潮,石油股票低迷,李嘉诚看好石油工业,做了一笔很合算的交易
一句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根据投资的法则,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
对于李嘉诚的投资手法,深有研究的分析师认为其特点在于前瞻性、战略性的投资方式,因为李嘉诚从事的产业无论是房地产业还是运输业,都因其快人一步抢到头啖汤而获得长远发展。
“稳健中寻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李嘉诚将此话牢牢铭记于心。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
四、为人处事
实干家,他要以行动来实现他的宏愿大志,而不挂在嘴上
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
“盛极必衰,月盈必亏。”先父在世时,曾与李嘉诚谈论过道家的朴素辩证法。
记得先父身前曾与我谈久盛必衰的道理,我常常以此话去验证世间发生的事,多有验证。
据追随李嘉诚多年的“老臣子”回忆,李嘉诚极少把工作带回家做;他总是在办公室处理工作,哪怕弄得很晚。李嘉诚在家,除了学英语,翻翻报章杂志,就是陪太太和儿子。他尽可能放松自己,不思考工作上的事情,保证睡得安稳,以便第二天有充沛的精力去应付工作。如果发现他把文件资料带回了家,那一定是遇到非干不可的大事。
“奥秘实在谈不上,我想重要的是首先得顾及对方的利益,不可为自己斤斤计较。对方无利,自己也就无利。要舍得让利使对方得利,这样,最终会为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我母亲从小就教育我不要占小便宜,否则就没有朋友,我想经商的道理也该是这样
李嘉诚靠“以和为贵”、“以退为进”、“以让为盈”的策略,赢得这场香港开埠以来特大战役的胜利。和黄一役,与九仓一役有很大不同,没有剑拔弩张,没有重锤出击,没有硝烟弥漫,和风细雨,兵不血刃。故有人说:“李氏收购术,堪称商战一绝。”
“退一步海阔天空”—李嘉诚的退让术,与中国古代道家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决策会议上,李嘉诚总是以商议建议的口气发言,但实际上,他的建议就是决策——众人都会自然而然地信服他,倾向他。
1986年,李嘉诚继续阐述他的观点: “对成功的看法,一般中国人多会自谦那是幸运,绝少有人说那是由勤奋及有计划地工作得来。我觉得成功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完全是靠勤力工作,不断奋力而得成果;第二个阶段,虽然有少许幸运存在,但也不会很多;现在呢?当然也要靠运气,但如果没有个人条件,运气来了也会跑去的。”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电器集团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在论述企业主如何管理企业时说: “当员工1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的最前面,身先士卒,发号施令;当员工增至10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的中间,恳求员工鼎力相助;当员工达到1万人时,我只有站在员工的后面,心存感激即可;如果员工增到5万到10万时,除了心存感激还不够,必须双手合十,以拜佛的虔诚之心来领导他们。” 松下幸之助形象地描绘企业主在企业的不同阶段应扮演的角色。事业规模小,可以事事亲力为之;事业规模中等,更多的要依赖助手;事业规模庞大,还必须靠一种精神力量来统治。 松下电器由最初的3人,发展到今日的22万员工,生产销售基地遍布全球,与荷兰飞利浦、德国西门子,并称为世界三大电器公司。松下幸之助把他事业的成功,归结为人才观的成功。他有一句深得世界企业界推崇的话:
如商场战场流行的一句话:“指挥千人不如指挥百人,指挥百人不如指挥十人,指挥十人不如指挥一人。”指挥一人,就是抓某一部门的主要责任人。当然,对集团的重大决策与事务,李嘉诚仍得亲力为之。
我认为要像西方那样,有制度,比较进取,用两种方式来做,而不是全盘西化或者全盘儒家。儒家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短处,儒家进取方面是不够的。
香港作家何文翔曾这样评论道: “任人惟贤,知人善任,既严格要求,又宽厚待人。” “李嘉诚成功的关键,是他融会了中西文化的精华,采用西方先进的管理方式。”
李嘉诚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既为自己谋利,又最终照顾了小股东的利益,并使对方心服口服
李嘉诚总是能较圆满处理棘手之事,以握手言和,难能可贵
如前文提到的,包氏收购,是典型的海派作风,一掷亿金,速战速决,以实力与对手较量,更以绝对优势压倒对方。有人说包氏“勇气过人,韬略不足”,看来不无道理。倒不是包氏不善用计,是他的性格和时势所然,没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与对手周旋。包氏的收购,代价极昂,是“惨胜”。
刘銮雄留学海外,他最先向香港引进华尔街商法,是一种海盗式的商法。他瞄准一间控股不牢、或经营不善、或内部不和的公司,先暗吸其股份,到一定数目,突发袭击。若成功则控得;若不成就逼对方以高价赎回他控有的股票。刘氏不成功的收购,获利甚丰,是股市人人生畏的狙击手。公司如控在其手,他必进行眼花缭乱的集资、分拆、股权重整活动,小股东怨声载道,不知所措。刘氏靠一间小小的电扇厂起家,几年内把全系资产扩张到一百多亿,跻身奋斗了几十年的富豪之列。刘氏在股市的形象颇糟,是一种“恶意”收购。
平心而论,刘氏是对香港证券史起过历史性作用的人物。他最先引进新鲜战法,使香港股市的投资投机活动跟上华尔街水平。刘氏是香港股市“第一个穿比基尼”的人,第一个穿比基尼的女性在海滩亮相,被人们斥为淫妇荡女。现在良家女子皆穿比基尼,自然不必承受舆论压力。继刘銮雄后,香港股市狙击手辈出,人们逐渐习以为常,谴责刘氏的舆论自然也就少多了。刘銮雄一拳击醒众多沉睡的狮子,这些大亨惊奇地发现,不必辛辛苦苦干实业,只需带一笔大亨看不上眼的本金进股市,就能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亿元、百亿元大亨了。
故有人言,一般的商家,只能算精明,惟李嘉诚一类的商界翘楚,才具备经商的智慧,舍小取大。李嘉诚又是其中最最聪明的人。
善待他人,是李嘉诚一贯的处世态度,即使对竞争对手亦是如此。商场充满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能做到这一点,不少人认为是不可能的事。
不过,李嘉诚的“予人以善”,更多的是他所受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及父母对他的谆谆教诲。这种思想,已深融入他的心灵。
在社交场合,李嘉诚对女明星、女艺员、港姐亚姐,素来敬而远之,更怕与这些靓女合照。据说某刊重金悬奖,若哪位女艺员能像与阿(何鸿)一样,同超人合照,可出40万港元买她的照片。
李嘉诚每日都要去看望母亲,还特意为母亲带去素食。母亲住院治疗,他尽其孝心,侍奉汤药。
李嘉诚一向知道何时应该退出,这可以说是他的生意长盛不衰的秘诀之一。他常常告诫人们说,在管理任何一项业务时都必须牢记这一点
-----------------------------------
五、创立事业
1981年,李嘉诚对这个问题发表看法: “在20岁前,事业上的成果百分之百靠双手勤劳换来;20~30岁之间,事业已有些小基础,那10年的成功,10%靠运气好,90%仍是由勤力得来;之后,机会的比例也渐渐提高;到现在,运气已差不多要占3~4成了
成就事业最关键的是要有人帮助你,乐意跟你工作,这就是我的哲学。”
李嘉诚常说:“惟亲是用,必损事业。
广采博纳,融会众人的“绝桥”(绝招),这便是李嘉诚超人智慧之源泉。
李嘉诚答道:“最简单地讲,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较难,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一个人最要紧的是,要有中国人的勤劳、节俭的美德。最要紧的是节省你自己,对人却要慷慨,这是我的想法。顾信用,够朋友,这么多年来,差不多到今天为止,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任何一个省份的中国人,跟我做伙伴的,合作之后都能成为好朋友,从来没有一件事闹过不开心,这一点我是引以为荣的。
世人言:“创业容易守业难”,“前车之鉴,后人之师”
-----------------------------------
六、公司相关
包玉刚、李嘉诚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分别加入英国籍、新加坡籍。
如古人所说“有人漏夜赶科场,有人辞官回故里”。百人有百念,不可强求划一
本集团基于香港前途问题迁册百慕大
李嘉诚说:“因投资关系我在1967年时已获得新加坡居留权,别人怎么说,我并不在意。”
世界经济史证明,一间公司发展到相当的规模,就会突破原有的日益显小的经营区域,向外界寻找发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到相当的水平,自然会为剩余资本寻找出路。其道理,李嘉诚回答记者问时曾谈到过。
新注册地为百慕大、英国、开曼群岛
借壳上市是股市术语。一家公司上市,原则上需要5年以上的经营实绩,循正式手续在交易所上市,需花费相当的人力、财力和时间。于是,一些急于上市的公司,通过收购他人的小型上市公司,以实现自己上市的目的。这些小型上市公司被喻为“空壳”——资产和营业额都极少,买家无须动用大额资金,有别于一般含义的股市收购战。
红筹股(中资股与国企股的统称)
蓝筹股(恒生指数成分股
从1992年起,中资公司在香港股市借壳上市、招股上市蔚然成风。
-----------------------------------
七、慈善
李嘉诚有个宗旨,“发达不忘家国”,“办公益事业乃是我分内之天职”。他认为“没有钱是办不成事的”,但“金钱却也不是万能的”,“对有些地方、有些事,就是有了钱也不能解决问题的”,“只要我捐出的有限的钱,能为社会带来较大的益处,我就终身无悔”,“我当努力办实业,只有盈余多了,才能拿出多一些的钱,用予社会”……
-----------------------------------
八、培养孩子
李嘉诚对儿子的培养,还不限于此。在泽钜兄弟俩不满10岁时,李嘉诚就在长实会议室配有“专席”,让他的两位公子出席董事会议,接受最早的商业训练。
李嘉诚经常告诫公子“凡事要低调”。但他又深知舆论对一个人的事业人巨大推动力。因此,李嘉诚会选择适当的机会,安排让公子亮相。
李嘉诚大概不会再怀疑儿子的经营才能和气魄,但他对儿子“出风头”耿耿于怀,不知骂过多少次。“树大招风”、“凡事低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两公子皆耳熟能详。
对儿子放单飞,李嘉诚送他两句话:一是“树大招风,保持低调”;二是“做事要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绝,有钱大家赚,利益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来”。
-----------------------------------
九、互联网
“不要对用户谈技术。”
这一点,摩托罗拉的鲍勃・舒凯也很清楚。当被问及现在的“杀手级应用”是什么时,舒凯拿起一部摩托罗拉的3G手机,用手遮住了硕大的屏幕,只露出键盘和听筒、话筒,低声对记者道:“语音。”
运营商需要考虑的不应该是“杀手级应用”,而是“杀手级鸡尾酒”(killer cocktail),意即专门针对不同的用户群,经过运营商妙手混合的几种服务的集成。